清明,是春光明媚、万物生长之季,更是遥寄怀思、祭祀寻祖之时。清明是特殊的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天、地、人的和谐,是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的统一。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反映着物候变化,时令顺序。何谓清明?《岁时百问》中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清地廓,春和景明;气温回暖,地气还阳;春风和畅,草木茂盛;万物复苏,吐故纳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春耕繁忙,正是播种好时节。
作为传统重大春祭节日,清明有着重大意义。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于家,是落叶归根的眷恋,情感的寄托,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于国,承载着家国情怀,有效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四大节日,历史悠久,民俗丰富。插柳、扫墓、踏青、植树……在明媚的春光中,人们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气温升高,风轻雨润,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踩着春天的尾巴,寻找春归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明的雨摇曳着人们的心扉,诗人赞它,农民诵它。热爱春天的人儿,“江上冰消岸青草,三三五五踏春行”,尽享自然之美。
清明节亦融合了寒食节习俗,禁火冷食、礼敬祖先。唐玄宗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礼无经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正式废止了其他时间上坟,只允许在寒食节进行墓祭。而寒食与清明相隔仅一两天,慢慢地,人们就把清明当寒食而成为节日了。无怪乎唐代诗人韩翃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到了宋元时期,清明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这一天,我们踏春而去,洒扫长阶;我们慎重追远,祭奠逝者,肃然怀思,感恩先祖之德、父母之恩,不忘来时,不弃归处;在追思怀古中,知来去了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