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一语点破朱元璋,效法高祖远高于高筑墙九字王霸战略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50 0

对于朱元璋来说,李善长是雪中送炭式的人物。

朱升和刘基刘伯温则不是,特别是刘伯温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式的人物,若再加上他属于“元朝忠臣的原罪”,势必在朱氏红巾起义军中属于弱势者。每当斗争之时,在元朝他选择避难,在明朝同样如此。但最终,刘伯温没有躲开,到底是谁杀了他,只有动手的人恐怕才能清楚。

人首先要活着,这个是基础,除此以外都是白扯

没有李善长,朱元璋从小变大的可能性都没有,还遑论什么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有人会说,他活着是靠武将。但武将只管打仗,怎么打、如何打、打完了如何善后等等,则需要文臣智囊去考虑。

刘福通、陈友谅论实力和对元朝的打击力度,都比朱元璋要强大。手下能征惯战的武将也不少,为何他们最终或者败于元朝和自己人多面夹击,或者败于朱元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李善长的“效法高祖”政策。

那是1354年,朱元璋1354年年初,朱元璋率领亲信中亲信“二十四将”离开“是非窝子”濠州前往定远、南下滁州。

在前往滁州的路上,李善长投军。

按照史料的说法,这时的朱元璋手下有两万多人,其实,真实的实力用八个字就可以评价“乌合之众、草莽之夫”。别看人多,就凭当时的战斗力如果遇到元朝正规军四五千人,有一位勇猛将领率领,我还真不相信朱元璋能是对手。

为什么?就源于此时的他们比“强盗有些纪律而已”。

离开是非窝子,代表朱元璋有大智慧!濠州那帮“领导”根本算不上“能干事儿”的人。

自古至今,如果领导不能干事儿,作为下属必须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班子儿,否则只会跟着领导一起败亡,在这点上说,朱元璋非常有智慧。

但以朱元璋的家境、乞讨经历看,朱重八的心理能够有什么“知识”我是不信的,他有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商”,因为家境凄苦、总受气,他的那股“人上人的心理驱动的看人、看事”眼观很独到。

李善长一语点破朱元璋,效法高祖远高于高筑墙九字王霸战略

而这时,李善长的“效法高祖”如醍醐灌顶般,让他清楚了许多。

想要成大事儿,必须懂历史,朱元璋当时能懂什么历史呢

人们经常说“历史有什么用?”,其实,历史的最大作用是给活着的人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做人做事、在什么环境下生活得会好些。当然,懂历史未必会按照历史给出的路去活去做。那么,如果你愿意呢?你选择历史上的人,借鉴他的做法、弥补他在历史中的错误,那么,其结果肯定比历史偶像要好。

李世民曾说“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其实,历史也可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只要你把正衣冠的真实含义理解就行,那不是真的“正衣冠”而是一种“给人的形象感”。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就非常不错。面对元朝打破“中原百姓已经形成趋势的儒家生活、儒家思想秩序”的情况,朱元璋在建国后便开始进行“儒家日常生活运动”。

李善长一语点破朱元璋,效法高祖远高于高筑墙九字王霸战略

朱元璋从法律到习俗,从人们的起名字、行走坐卧、穿衣打招呼等全面角度,按照儒家的“等级秩序”进行规范,甚至左手拿着糖右手拿着刀逼迫你按照“他的生活规范”去生活,这就是“正衣冠”。表面上看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实际影响却比较大,因为它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细水长流的浸染等级制度。

李善长远高于朱升的九字王霸之道

李善长提出的“效法高祖”是一个笼统的战略,朱元璋当时的知识储备恐怕只有一点他很明确“装怂、整顿军纪”。后者则不用说汉高祖刘邦,以朱元璋当时的知识储备也会懂得内容实质。

1357年,朱元璋已经“初具龙形”或者说从泥鳅变成大蛇后,朱升给了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对于这九个字许多人都过高地给予了评价,认为朱元璋的成功靠的就是这个战略。但是,这九个字仍然逃不脱“装怂”二字,其实质内容比“效法高祖”差远了。

“效法高祖”四个字不仅包括九字真言的实质,还说了整顿军纪、注重民生等很多内容。只不过朱升的“九字王霸之道”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刘邦成功的“最主要”或者说关键因素。

虽然九字箴言很重要,但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并没有说,比如说“刘邦重要三杰”“约法三章”这些作为,难道对刘邦的成功作用不大吗?

李善长一语点破朱元璋,效法高祖远高于高筑墙九字王霸战略

“九字王霸之道”可以保证朱元璋成功。

张士诚难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也按照“九字王霸之道”的做法去做的吗?朱元璋如果没有“人才聚揽”、刘邦的“暗中积蓄力量”的作为,“九字王霸之道”也没用。

朱元璋对李善长是念旧情的

李善长、刘伯温谁是功臣第一?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是不同的

灭元第一功臣很像项羽,只因杀一儒而让朱元璋得了天下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