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有两个半偶像,这几个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还有半个曾国藩,他们完成了儒家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传奇。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静坐,诸葛亮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王阳明的静坐修身方法甚至写成书叫《传习录》广泛流传到日本、韩国,曾国藩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静坐一个时辰,他们这种做法中国有个词叫修道或做工夫,这个就是我要谈的心性儒学。
由于儒家100多年来被批判、其儒家修养方法几乎绝迹,看网络上对儒家气功的解释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成体系,甚至歪曲事实,离题万里。根据多年研究、笔者把我所知道的研究结果写出来,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有点作用。
汉朝主要是政治儒学理论上认为儒家的心性之学发端于孟子,起兴于唐朝中叶,主要作品有《复性书》心性儒学开始跃入人们的视野,宋明两个汉人王朝把理学推到了最高峰心性方面的修养功夫(实质就是理学)也达到了最高峰,我们今天修身养性一词基本上就是从儒家经典《大学》中来的,儒家修道有自己的特色,以道德为首要目标,内省为主要手段,在道家经典《太乙金华真经》中有记载:儒崇内省、道崇内视、佛崇内观,把三教修道的特色做了区分,内省慎独为主要方法。
从气功特色上来讲,儒家气功偏向性功,讲究率性修道,注重打磨心性——理论上讲究克己复礼以归于仁,以制欲为特色,大儒朱熹明确强调去人欲存天理、这在俗人看来不可理解,但是对修习过儒道二教的朋友来讲很是熟悉,修炼没有不节制情欲的,相当于佛家的持戒、道家的练己。
从实践来看儒家的第二个特色为道德追求至善,追求去伪存真为要,讲求心性合一光明本心的心不为物欲所左右的而在道德上达到至诚至圣境界。
一儒教的心法
儒家气功是建立在道德修养上的一种气功修炼方式,儒家修炼的、目的是做圣人,和道家修仙、佛家成佛一样是儒教徒们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最早的记载在《礼记》一书,《尚书·卷一·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朝人把这四句话称为“十六字真传”,宋儒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之十六字心法也,这个被称为儒家“执中”心法。
儒家执中心法就一句,真传就“允执厥中”一句,明儒若水先生说破了“存中以制外,制外以养中”已近说的明白不过了,然而要真懂的,“允执厥中”几个字就够了。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也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这是打通了内外后的说法。在先秦,儒学大师孟子在《孟子·卷七·尽心下》明确地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像《庄子·人间世》所记载的“心斋”、“坐忘”就是在养生中的具体运用。
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养生影响很大,佛道都受到它的影响。佛教徒把“大觉大悟”称为“道心”。道家李道纯干脆直接以儒家经典《中庸》当模板创立了道家中派。李道纯在《中和集·卷一》中说:“古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照心即道心也,妄心即人心也。‘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虽人心亦有道心,虽道心亦有人心,系乎动静之间尔。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著。到此,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框架完全就是儒家体系了!可见对我国文化影响之大。
这个心法叫中庸之道,《大学》《中庸》对儒家的这个心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被后人称为儒家圣经。我研究之后发现儒家的修炼心法其实就是存诚主敬,诚敬就是“思无邪”而已!思无邪就是《易经》中的思不出位,何谓真实无妄?就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儒家心法在《易经》爻辞中多次提到的,所谓失传只是人不留心,所谓儒家秘传法(传言儒家有密教)指的是洗心退藏于密的方法,以前和大家说过艮卦其实就是洗心之法,口诀在心中之中(精神焦点之中),是个窍中之窍,称为“道义之门”。
二先秦时期传承
先秦时期也不乏这样的记载:《庄子·人世间》记载孔子解释“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大宗师》又记载孔子解释“坐忘”:“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在“象万物万事而画卦”的《周易》中,保留了不少儒家养生和气功思想。《周易·说卦》曾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引自翁士勋儒家气功养生十六字真传)。
三宋朝时期
儒家教徒修炼最多的时候是宋明时期。宋儒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新学、司马光(温公)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含张载的关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宋儒在修养方法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
宋儒爱静坐、甚至束书不读!整天静坐以求天理(道),陆九渊直接讲“上古圣人何书可读”被指责为狂禅。儒家半日静坐(练气功)半日读书,这种风气一直被后儒所沿袭。
四明代的传承和高潮时期
明代比起宋儒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儒教出来一个了不起的天才人物叫王阳明,在他手里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几千年来包括孔子都没有实现的事情、活生生被他做成了!还有据可查,让你没有话说。立功、立言、立德,儒家传说中神圣化工之道在他的人生中被演绎得精彩绝伦,什么东西他都是一学就会、一玩就精,写字是个书法家,军营中拉功射箭,教书育人弟子满天下,交友什么朋友都有,并不假装清高。能文、文能定国安邦;能武不下诸葛亮。浩然正气与厚黑权谋都被他玩到极致!玩权术黑道的坑、蒙、拐、骗、和正道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国为民,他运用自如,道德上无话可讲。修炼证道、行道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功者就是他!
证道
行道
随着对王阳明的研究深入,王阳明在我心中成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惊、愕、最后晕倒、叹服、顶礼膜拜。下面就王阳明悟道一事展开研究结果:
悟道
王阳明龙场悟道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唱道真言》讲:“根本起修心为根本”,这是王阳明的真知灼见。
得道
江右之后王阳明基本得道了,证据“默不假坐、思不待沉”发之而能中节。
王阳明天泉证道有四句自相矛盾、神经错乱的话、讲四有四无,俗称四句教。
替天行道,第四阶段是用的阶段、历史记录中成功的很少,只有两个半!有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事功有但内修不足,所以被称为半个其它教派好像没有这个成功案例、我还在看书试图找到蛛丝马迹。
五儒教的修行方法记载
宋儒修养的基本方法:日常生活中儒家强调要使心保持中正,对自己的私欲,所有阴邪:贪财好色之心进行纠正,这一门功夫叫“慎独功夫”对心性进行磨砺,对我们的'人心‘要做到戒除谨慎恐惧。
基本方法有1煎销习心,修品时刻省察内心。2守礼符合天理3存养良知(仁)相当于气功修炼三者实为一体荀子有语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儒家的修炼是德,理,气三者的结合。清·张伯行把功法概括为三个方面“学问之道有三,曰:省察也,克治也,存养也。”
后人包括王阳明等集成了先儒的修养方法,儒家到王阳明手里又有新方法有两个:
其一,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段颇富禅意的话:“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有一点明处,尘垢之渃,固亦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勿以为难而疑之。”而修善去恶,尤须在起心动念处,认真省察,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毋或怠忽,是为善人。
其二,为知行合一,要克制私欲使知和行合一。
结束语
一提儒家大家就想到董仲舒政治儒学和宋明理学的道德说教,儒家在封建社会不是一般的强大,《三字经》连文盲都会背,道德教化的功能三教之中以儒家为最,然而百年耻辱使我们几乎放弃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全盘西化导致了近年的道德滑坡,没有传统就没有教育,没有优秀传统用什么教育下一代?整理优秀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