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88 0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户外石雕人物,范仲淹雕像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铸铜人物,历史名人塑像,范仲淹雕塑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户外大型名人像,校园人物范仲淹雕塑

我们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学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士大夫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一个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拥有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习儒家士大夫的思想。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 ,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铜雕人物雕塑,范仲淹雕像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历史名人物塑像,铜雕艺术品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铸铜名人雕像,范仲淹雕塑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 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户外景观雕塑,校园文化历史名人雕像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园林雕塑,历史名人范仲淹雕像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雕塑

铜雕工艺品,范仲淹铸铜雕像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我觉得范仲淹老先生,无论人品还是个人功绩都是后世所学习和敬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胸怀和为官的态度,是个无法逾越,也无法比肩的高度。官场上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他是我们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去品味。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