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届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121 0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的知识,虽说千门万户,浩瀚无涯,扼要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的,一是属于人文的。整个世界一切现象,也不外乎这两大类。自然指的是属于人以外的一切,人文指的是属于人类社会本身的一切。当然人生亦是自然中一部分,但我们站在人的立场,应该看重人生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将整个世界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也并无不合自然处。因为此两大对象之不同,我们求获关于此两大类的知识的方法也不同。据常识讲,自然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纯物质的,后来慢慢儿在自然中间产生了生命,慢慢儿又在生命中间产生了心灵。从有了心灵,才又产生了历史。我们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应该先懂得数学与,这些都是属于抽象的,只讲数量与形式,这是一个本身空洞而又能概括一切的学问。然这是只对自然科学而言是如此的。若我们讲到人文科学,则不可能拿数学、几何的数量形式来概括,应该把人生已往一切实际而具体的经验综合到几个可能到达的最高点,这就成为历史知识了。所以历史是研究人文科学一种最基本的学问,正如数学与几何之对于自然科学般。

试进一步再详说历史的内容!历史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历史便即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生整个已往的经验。至于这经验,这已往的人生,经我们用文字记载,或因种种关系,保存有许多从前遗下的东西,使我们后代人,可以根据这些来了解,来回头认识已往的经验,已往的人生,这叫作历史材料与历史记载。我们凭这些材料和记载,来反看以往历史的本身,再凭这样所得来预测我们的将来,这叫作历史知识。所以历史该分三部分来讲,一为历史本身,一为历史材料,一为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

如果我们要把已往整个人生的全部经验,完全地记录保留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人生很繁复,又是很遥远,过去的一去不留了,我们能凭什么方法,把已往的全部人生保留下来、记录下来呢?这既不可能,也是不需要。我们只求在已往人生中,择其特别重要的,保留记载,使我们得根据这套保留和记载,来了解过去的经过,那就已够了。然而这也依然极艰难,这需有一套精卓的技术。第一先要能观察,能观察然后能记载。正像一切自然科学者,也先从观察开始,才能有所记录的。

我们研究历史,既是包括人生的一切经验,我们该先懂得运用某一套的眼光来观察,然后才能得到某一种了解。了解以后才能开始有记载。如我们没有一套观察人生的修养,也就无法了解此人生,即就不可能将人生的一切恰当地记载了。我们根据这一点来讲,可见史学不仅是在保留人类已往的经验,而实际是要观察了解全部的人生,来求得其中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才能成为一种恰当的历史记载。史学正是保留人生经验,发挥全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以传诸后世,使后世人能根据这一番经验,来作为他们人生的一种参考和指导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

(摘自钱穆《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

材料二:

不可否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在历史观上是冲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批评旧史学为神学的、退化的历史观所支配。翦伯赞将传统的历史观归结为神学史观和玄学史观,认为这种神学史观构成了观念论者历史理论的根源,从这一根源上又形成了玄学史观。玄学史观与神学史观本质相同,根本出发点都是“以观念构成的历史来代替具体的现实历史”。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中国旧史学被称为“伦理学的史学”。一则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二则这种儒家式家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伦理格格不入。

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曾参与范文澜主持的《中国通史简编》撰写的金灿然指出,“注重个人,尤其是帝王的丰功伟业、言论行为,忽视广大群众的活动”是“封建的历史学”的缺点之一。这种批判承袭了晚清“新史学”斥君史倡民史的主张而有进一步的发挥。再者,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吴玉章批评旧史普遍“以汉族的历史为中国的历史”。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表示“尽可能照顾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其相互作用,极力避免大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渗入”。不过,传统华夷之辨并未从马克思主义史家笔下消失,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主要是对民族气节的伸扬。范文澜在《大丈夫》中表彰民族英雄、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痛斥秦桧、范文程、洪承畴等的投降主义,即是一个典型。中国古代史家中也有少数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司马迁、刘知幾和王夫之被视为其中的代表。不过,这种不囿于旧观念的传统史家毕竟是凤毛麟角。

(摘编自陈峰《传统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知识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但由于人属于自然,所以两大类别存在着包含交叉关系。

B.研究自然科学,要从抽象的数量和形式开始,而研究人文科学,则应从实际而具体的经验开始。

C.由于为落后的历史观所支配,中国旧史学成为了“伦理学的史学”,不能呈现具体的现实历史。

D.马克思主义史家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并不抹杀华夷之辨,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伸扬民族气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明史》这些历史典籍并没有记载历史的全貌,而是选取了作者认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判断重要与否的标准与作者的观念相关。

B.如果没有一套观察的“眼光”,就无法了解及恰当地记录历史,如果“眼光”落后,也会出现了解和记录的偏差,传统历史观就是如肚。

C.有人提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所抗的“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宋金战争是民族内部矛盾。这一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观。

D.司马迁将战败的项羽写入《史记·帝王本纪》,同时也记载了诸多小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打破了帝王本位思想,表现出科学的历史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清代过珙认为烛之武能说服秦伯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两句,先令人气平了一半,然后迂回曲折,句句刺进秦伯心窝里。

B.班固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他则“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于是《汉书》承袭《史记》的内容,却修改了其中的观点。

C.《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八十多人,来自各个阶层,所以《红楼梦》被誉为一部直观呈现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D.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不能离开人的欲望来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4.“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史学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莲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 “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的心颤动着,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坟旁埋掉了。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纬甫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自嘲中流露出无奈之情。

B.吕纬甫为亡弟迁“踪影全无”的坟,教“子曰诗云”,常把“无聊”挂嘴边,麻木愚昧而不自知,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可悲。

C.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写朋友相遇后对酌言谈,把较大笔墨放在吕纬甫讲述的迁坟经过上,故事淡而有味。

D.文中写“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其作用与《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相似,既营造悲凉气氛,也暗示情节发展。

7.关于文中对废园里“老梅”“山茶树”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梅”“山茶树”是“废园”里的魂魄,也是小说中颓败、暗淡、压抑的家乡氛围里最不和谐的亮色。

B.老梅斗雪开花,不以深冬为意;山茶红花如火,愤怒而傲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坚强不屈的品格。

C.满树梅花,如火的山茶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以乐景衬衷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

D.吕纬甫看到废园后那“失了精采”的眼睛闪出射人的光,是因为老梅、山茶勾起了他对青春激情岁月的回忆。

8.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体现了鲁迅简练传神的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处简要分析。(6分)

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也有人认为“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你同意哪一个观点?请根据你的理解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赵孰与秦大?”曰:“不如。” “国孰与之治?”曰:“不如。” “将瓤与之武?”曰:“不如。”司空马曰:“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 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泰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问曰:“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马门,趣甚疾,出棘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也引申为缔结盟约。

B.愚:谦辞,用于自称,与《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之“愚”同义。

C.君:战国时期卿大夫的新爵号,文中的“武安君”也是一种特别的封号。

D.北面:面向北(行礼)。古时君主面朝南坐,而臣子朝见天子则面朝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空马与赵王讨论形势,根据秦、赵两国实力的对比,得出赵国会被灭亡的结论。

B.司空马在裂地贿秦、约从诸侯的建议被拒绝之后,又请缨带兵出战,也未被接受。

C.平原令询问赵国情况,司空马指出赵国必定亡国,而亡国时间与武安君处境有关。

D.韩仓以赵王名义赐死武安君,且不允许他死在宫中,武安君只好先出宫门再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

(2)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14.平原令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在文中有什么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①

幸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③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③西风,指秋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

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16.“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赤壁赋》中“ , ”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 , 。”

(3)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古诗文中,“沧海”这一意象甚多,比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再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车子缓缓地在市区穿行。这里,8年前有些还是一汪水田、鱼塘,羊肠的小路,低矮的房舍。现在,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成片的高楼耸入云端,到处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小平同志看到这繁荣兴旺、 ① 的景象,十分高兴。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骄傲。在53层的旋转餐厅,小平同志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楼林立, ②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高兴。

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要有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那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没有办法把路走好,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握, ③ ,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了改革开放的春潮。

18.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冒”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别了,“不列颠尼亚”。

B.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三仙姑听见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并适当调整语序使之更符合逻辑。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当我们看一个人笑得开心,我们会说他“笑得像个不经世事的孩子”。不过除了真实的笑容,我们也经常看到“皮笑肉不笑”的假笑。 ① ?“真正的”微笑主要有两块脸部肌肉参与,即连着嘴角的颧大肌和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前者收缩能让嘴角上提,后者能牵动苹果肌向上运动,且让眼睛显得更弯,与此同时,有些人的眼角会出现笑纹,或者卧蚕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假笑就显得“稍许平静”。假笑的唇角运动与真笑相同, ② 。如果把假笑时的脸部下方遮挡起来,你就会发现,假笑的眼神暗淡无光,眉毛不会弓起来。你可能会问,如果有人能主动控制这些面部肌肉,岂不是完全分辨不出真笑还是假笑了? ③ ,但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基本没有人能主动收缩眼轮匝肌,它是难以主动收缩的肌肉中的一部分。

②众所周知, “笑一笑,十年少”,保持笑容对健康有益。当我们大笑时,我们的神经

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假笑也能带来“以假乱真”的生理效果,因此长期假笑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但是为了工作或是社交需要,很多人不得不一直维持营业性的“标准笑容”。这种职业式微笑压抑了人的真实感情,必然会让“微笑”成为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抑郁,所以假笑还是要“适可而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段②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1)长期假笑不一定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2)

(3)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21年,“现代考古学”迎来了百年诞辰。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很多人的眼中,考古学就业难,没前途,被视为冷门,是一门“无用”的学科。

上述材料带给你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项,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中,“人类的知识,虽说干门万户,浩瀚无涯,扼要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的,一是属于人文的。”“当然人生亦是自然中一部分,但我们站在人的立场,应该看重人生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将整个世界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也并无不合自然处。”由此可见,A项中“但由于人属于自然,所以两大类别存在着包含交叉关系”于文无据,所以A项错误。

B项,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我们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应该先懂得数学与几何,这些都是属于抽象的,只讲数量与形式,这是一个本身空洞而又能概括一切的学问”,可见B项中“研究自然科学,要从抽象的数量和形式开始”正确:“若我们讲到人文科学,……,应该把人生已往一切实际而具体的经验综合到几个可能到达的最高点,这就成历史知识了。所以历史是研究人文科学一种最基本的学问,正如数学与几何之对于自然科学般。”可见B项中“研究人文科学,则应从实际而具体的经验开始”正确。所以B项正确。

C项,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丈钊批评旧史学为神学的、退化的历史观所支配。”“玄学史观与神学史观本质相同,根本出发点都是‘以观念构成的历史来代替具体的现实历史’。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中国旧史学被称为‘伦理学的史学’。”所以C项正确。

D项,材料二第二自然段中,“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不过,传统华夷之辨并未从马克思主义史家笔下消失,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主要是对民族气节的伸扬。”所以D项正确。

2. D

【解析】

A项,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如果我们要把已往整个人生的全部经验,完全地记录保留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只求在已往人生中,择其特别重要的,保留记载,使我们得根据这套保留和记载,来了解过去的经过,那就已够了。”由此可见,钱穆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选择特别重要的内容加以记载。材料二第一自然段“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中国旧史学被称为“伦理学的史学”。一则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二则这种儒家式家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伦理格格不入。”可见,旧史学之所以沦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根本原因是受到旧史观的主导。所以A项正确。

B项,材料一第五自然段“我们该先懂得运用某一套的眼光来观察,然后才能得到某一种了解。了解以后才能开始有记载。”可见,“眼光”是了解和记载的基础。此处的“眼光”即是“史学观”。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批评旧史学为神学的、退化的历史观所支配。翦伯赞将传统的历史观归结为神学史观和玄学史观”,“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第二自然段“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再者,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可见,传统历史观的错误对旧史学造成了直接影响。所以,B项正确。

C项,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传统华夷之辨并未从马克思主义史家笔下消失,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主要是对民族气节的伸扬。”可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并没有抹杀传统的华夷之辨,而是将其转化为民族主义,伸扬民族气节。岳飞抗金的“金”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岳飞捍卫民族尊严,伸扬民族气节的行为依然是被克思主义史家肯定的。所以,C项正确。

D项,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 第二自然段“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中国古代史家中也有少数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司马迁、刘知幾和王夫之被视为其中的代表。”司马迂能够超越传统历史观,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但D选项的表述“表现出科学的历史观”有误。所以,D项错误。

3.B

【解析】

A项,清代过珙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对《烛之武退秦师)进行评价,与史学观没有关系。所以A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B项,班固及其作品《汉书》严格遵循圣人之道,并对司马迁的史学观进行批判。符合材料二中“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以及“中国古代史家中也有少数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司马迁、刘知幾和工夫之被视为其中的代表”的观点。所以B项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C项,《红楼梦》虽然直观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百态,是一部史诗性著作,但它属于小说,不属于历史典籍。所以C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项,王夫之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这是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不属于史学观。所以D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

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特别重要的内容:(l分)②其中包括了很多实际而具体的经验:(1分)③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分)④可以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1分)

【解析】

材料一共有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人类知识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

第二自然段:数学和几何是研究自然知识的基础,历史(以往实际而具体的经验)是研究人文知识的基础。

第三自然段:历史分为三部分,历史、历史材料、历史知识。

第四自然段:历史是对以往特别重要的内容的保留和记载。

第五自然段: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保留和记载,更在于发挥其重要意义和价值,给予后人参考和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教科书”,所以应该从党史的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对句子进行理解。于是,我们可以据此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筛选,最终得出答案。

5.①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恰当地了解并记录历史:(1分)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呈现实际的历史:(1分)③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重视广大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1分)④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避免大汉族主义的渗透。(1分)

【解析】

文中没有直接回答问题的句子,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基本结构,结合题目要求对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得出答案。

材料一最后一段谈到了“眼光”对了解、记载历史的作用,这里的“眼光”指的就是历史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恰当地了解并记录历史;

材料二从三个方面对传统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传统历史观引导下的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忽视广大群众的活动:再者,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我们可以逆向思维,从这三个方面得出“正确的历史观”的作用。

6.B

【解析】

吕纬甫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热血知识分子,随着“五四运动”落潮后,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变得颓唐、顺从甚至麻木,但他并不愚昧而不自知——他自嘲“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当中含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认识到这种变化的荒唐可笑却又难以避免:他自责“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吕纬甫跟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一样可悲,但彼此的形象是不同的,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代表,值得同情,可悲可叹,更需反思与警醒。

7.C

【解析】

“以乐景衬哀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表述不当。此处环境描写与小说整体阴沉的环境气氛形成鲜明对照,“老梅”、“山茶树”象征着不屈的精神,不灭的希望,“我”看到它们感到震撼,激起昂扬的精神。如果熟悉鲁迅先生悲观中奋起、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就不难理解这幅图画背后的精神内涵。

8.①此处寥寥几笔就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且让人联想他的内在变化。②“也”字说明吕纬甫的须发一直是这样,但前后的“乱蓬蓬”却体现人物不同的精神状态。③过去“乱莲蓬’是因为他参与变革而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青春活力。现在“乱蓬蓬”是因为他百无聊赖而无心顾及小节,可看出消极颓唐。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一如既往地体现出鲁迅简练传神的特色。所谓简练,就是用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鲜明特征刻画出来:所谓传神,就是通过外在的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的特征,意蕴丰富,耐人咀嚼。我们可以勾连《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来理解鲁迅刻画人物简练传神的特色。“我”初见吕纬甫时有一小段肖像描写,其中一句“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便可让人生发许多联想。解答此题,首先要揣摩副词“也还是”和形容词“乱蓬蓬”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加以分析。既然用‘“也”字,说明现在乱蓬蓬,过去也一样,然而同样的乱蓬蓬却有不同的原因。联系文本后面吕纬甫的回忆,“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可以想到过去须发“乱蓬篷”是“敏捷精悍”的青年无暇顾及小节的结果,可看出积极进取、参与变革的青春活力、意气风发;反观现在的吕纬甫“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自言“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可见如今须发“乱莲蓬”是“模模胡胡”“敷敷衍衍”的吕纬甫无心顾及小节的结果,可看出百无聊赖、人生失意的消极颓唐。

9.

观点一:

“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①“我”是一个抱有希望和热情的革命者,最后仍然选择在风雪中前进。②“我”否定吕纬甫颓唐的人生态度,对逃避革命甚至妥协的态度加以否定。③“我”代表了作者的立场,号召革命人士要坚持奋进:而吕纬甫是作者批判的对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观点二:

“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①“我”是孤独的追梦者,是鲁迅坚持革命理想的一面。②吕纬甫回归现实,不再追梦,是鲁迅犹豫彷徨的一面。③“我”与吕纬甫的对话可看作鲁迅自我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剖析,作者其实想借小说中两个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反思。(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解答这道题,前提是要对鲁迅本人及《彷徨》的创作背景有一些基本认识。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薪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靡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文《祝福》是《彷徨》的首篇,第二篇即是《在酒楼上》。这本小说集隐遁了《呐喊》的锋芒,增强了批判的厚重,表现了一个启蒙思想者在徘徊和彷徨中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多次出现,《呐喊》和《彷徨》也是课标推荐阅读篇目,考生理应不会陌生。

与《祝福》一样,《在就楼上》是以“归乡”为主题的小说系列,不同的是,小说以“五四运动”落潮后不久为背景,刻画了一个由向往革命到消极颓唐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里,这篇小说在叙事技巧上是有开创性的,而对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题目所提供的两种观点,这就给我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供了空间。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对小说内涵主旨的理解来分析。

观点一认为小说中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作者批判的是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观点二认为“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值得我们关注,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不厌其烦地让主人公讲这故事?当我们暂时忘掉叙事者潜在的审视的目光,只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此时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更是一个审视者,“我”与吕纬甫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可看作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的冲突,是自我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剖析,作者其实想借小说中两个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反思,这符合“五四”落潮期作为“孤勇者’’’的鲁迅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复杂心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小说,我们个能把文中的人物直接等同于真实的作者,所以题干的表述是“‘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或“‘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这样表达是比较严谨的。

10.B

【解析】

本句意为:赵王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凭借曲意逢迎符合赵王心意,他们的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才妒忌功臣。如今赵国处境危急,赵王必定听从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原句为: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解题时,可以首先找到句子里面的动词,然后结合动词前后的名词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如动词“有”,“有”的宾语是“韩仓”,于是确定“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之间不可断。依次类推,便可找出正确的句子。

11.B

【解析】

这道题除了考查日常积累之外,还考查结合语境判断实词意义的能力。B选项中“愚”有“谦辞,用于自称”的用法,但在文中是作为“计”的修饰,应该是“愚拙”的意思。由此判断B项足错误的。

12.D

【解析】

这道题解题的要点在于要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D选项中“且不允许他死在宫中”错误,因为对应的原文中是武安君自己说“人臣不得自杀宫中”,并快速出了宫门自杀的。D选项偷换了主语,所以是错误的。

13.

(1)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不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从您的谋划。

(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1分。①“远”:意动用法,认为……远。②“悉”:全,都,毫无保留。③“因”:依据,顺应,听从。④译出大意给1分。)

(2)如今割让半个赵国去使秦国更强大,赵国的力量便不能够保全自己,会因此而灭亡的。希望您改变计策。

(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1分。④“强”:使动用法,使……强盛。②“存”:保全,保存。③“更”:改变,更换。④译出大意给1分。)

【解析】

翻译题的解题要点在于宇字落实。翻译时一定要做到译文与原文逐个对应。此外,要特别注意句中包含的特殊句式以及词的特殊用法,这些都是给分点,一定要落实。

14. 第一问:不能任用贤人:(1分)第二问:①不接纳司空马的建议:(1分)②不信任武安君。(1分)

【斛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干内容限定概括范围。题目要求概括出中原令评价赵国失败的原因,对应原文的最后一段:亡国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不能任用贤能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不能任用贤人,题目的第二问是这一原因的具体体现,选文主要记述了两个有才之人的遭遇:司空马以及武安君,司空马向赵王提议不被采纳,武安君受奸人陷害被迫自杀,这都是“不能任用贤人”的具体表现。由比,我们可以得出第二问的答案。

参考译文:

司空马到了赵国,赵国任命他为代理相国。(这时)秦国出兵进攻赵国。

司空马游说赵王说:“赵国和秦国哪个大?”赵王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哪一国治理得更好?”赵王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哪一国的将领更加勇猛?”赵王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司空马说:“这么多事情都比不上秦国,大王您的国家要灭亡了。”

赵王说:“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不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从您的谋划。”司空马说:“大王可以割让赵国一半的土地来贿赂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就得到了半个赵国,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接受贿赂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定害怕亡国:赵国危急,诸侯必定恐惧,一恐惧就会来救援,这样的话,合纵抗秦的事情就会成功。我请求替大王去组织合纵联盟。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虽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但实际上却得到了山东各诸侯的力量来抗击秦国,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

赵王说:“如今割让半个赵国去使秦国更强大,赵国的力量便不能够保全自己!会因此而灭亡的。希望您改变计策。”司空马说:“我请求为大王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肯任命他为将领。司空马说:“我奉献愚拙的计谋,大王不采用,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允许我离开。”

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令问他说:“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司空马说他给赵王贡献计策但不被采用,赵国必然灭亡。平原令问:“根据贵客您的推断,赵国什么时候会灭亡?”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为将领,一年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出半年。赵王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凭借曲意逢迎符合赵王心意,他们的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才妒忌功臣。如今赵国处境危急,赵王必定听从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韩仓果然向赵王进武安君的谗言,赵王派人取代了武安君。武安君回来后,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赐将军死,不能赦免。”武安君朝北面拜了两拜,感谢赐死之恩。他抽出剑,准备自杀,但是又说:“为人臣子不能在宫里自杀。”于是穿过司马门,跑得非常快,出了棘门。他右手举起剑准备自杀,可是因为手臂短,不能够到脖子,于是用嘴咬着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平原令见到朋友们,总要为司空马感叹:“唉!司空马!”又认为司空马离开赵国,并不是出于无能。赵国失去了司空马就亡国了。亡国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贤能的入,而是不能任用贤能的人。

15.B

【解析】“白酒”句无“借酒消愁之意”。 “白酒”指田园家酿,“床”,捐酿酒的糟床。“初熟”意为洒刚刚酿成。分得祭祀土地神的肉,好酒刚刚酿成,表现山园生活的富足。上片“足”字,点出闲居山园的满足,下片“闲”字点出闲适的心情,词中并无“借酒消愁之意”。稼轩写了一些描写美丽乡村、怡然心情的词,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学生应立足文本,摆脱稼轩词必“愁”必“愤懑”的惯性思维。

16.①乡人与词人分享祭祀的食物。“拄杖东家分社肉”,主持社日祭神活动的人家分给拄着手杖的词人一分祭肉。②词人保护乡村儿童。 “莫遣旁人惊去”,词人不让旁人惊扰,保护扑打梨、枣的儿童。③词人喜爱乡村儿童。“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在静处悠闲地看着儿童的举动,写出了对儿童的喜爱。

(每点2分,其中指出邻里关系的具体内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解析】

题干情境中“亲仁善邻” “睦乃四邻”表现的是友好亲近、和睦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体现的是双方的态度,所以答案既要考虑词中乡人一方,也要考虑词人一方。根据文本内容,“拄杖东家分社肉”,秋社之时,词人与乡邻共亨社肉,可见关系和睦;“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园中种有梨枣,儿童敢去偷打,说明平日里邻里关系良好,词人发现儿童偷摘却不与驱散,反而在一旁闲看,爱护儿童之心跃然纸上。根据这些内容,我们便可以梳理得出答案。

【诗歌鉴赏】相关资料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词典》2013年版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冬十一月,辛弃疾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迫使他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这次被迫闲居,他没有因为个人的得失而苦恼,反倒有获得了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检校”,查核的意思。

上片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承接上文,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大约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片“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梨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梨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被人发现,随时准备拔腿逃跑的调皮相。

“莫遗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17.(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解析】分析题目情境的显性和隐性信息。第(1)题信息:《赤壁赋》,秋江的爽朗与平静,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第(2)题信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互文手法,边塞苦寒。第(3)题信息:“沧海”,意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外的古诗文句子。

18.B

【解析】语段结合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研习”任务群,选择了陈锡添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目,考查学生标点符号比较运用的迁移能力。如A项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标示特定称谓,B项选自《记念刘和珍君》,“流言”标示强调的内容,C项选自《包身工》,“慈祥”标示讽刺,D项选自《小二黑结婚》,“四十五”“穿花鞋”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19.(1)生机勃勃 (2)鳞次栉比 (3)万无一失

【解析】如第一空,“繁荣兴旺”形容的是事业或经济状况发达昌盛,生机蓬勃。所以①处可以填写“生机勃勃”或意思相近语法功能相同的成语。第二空,“高楼林立”指的是高高的房子,像树林一样密集地树立着,所以②处应该填写形容“高楼”“建筑”的成语,“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等密集、排列整齐的样子。第三空,根据语境“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③处可填写“万无一失。”

20.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组排比句,以“没有……就……”的结构联结。其中第一组,参考“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前后句改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和“没有一股气呀、劲呀”;第二组,参考“走不出一条新路”,将后两句改为“走不出一条好路”,“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其中,按照事理逻辑,应当是先走“好路”再走“新路”,后干“新的事业”,所以要调整语序。

21.(l)那假笑与真笑有何区别 (2)但眼睛周围肌肉不动(变) (3)理论上没错(这问题看似有理;按理来说似乎如此)

【解析】如第一空,空前提出了“真笑” “假笑”两个概念,空后顺承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区分,所以可以填“那假笑与真笑有何区别”;第二空,空前是“唇角运动”的比较,第二个空应该是“眼睛周围肌肉”的比较,由于与真笑有明显区别,所以要有关联词“但”,根据空后的内容提示.该空可填“但眼睛周围肌肉不动”:第三空,根据空前的理论推断,以及空后的实证研究,可知该空填“理论上没错”。

22. (2)职业式微笑不一定会让“微笑”成为一种负担 (3)职业性微笑不一定会发展为抑郁【解析】如例句,假笑有“以假乱真”的生理效果,对健康有益。但“长期假笑”增加了时间频率,所以推不出其有利于身心健康,推断太绝对:(2)处,“必然”太绝对,只是存在可能性:(3)处,“发展为抑郁”只是一种可能,推断不严谨。

23.作文

【整体感知】

1.写作材料

这则作文题的材料一共由三句话构成。

第一句话引出命题情境“现代考古学百年诞辰”。

第二句话的核心内容是:现代考古学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句话的核心内容是:很多人觉得考古学“无用”

通过分析材料可得,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以对现代考古学的“无用”与“大用”的解读为切入点,谈“无用与大用”的辨证关系,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价值。

2.写作任务:

(1)“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感悟与思考”的触发点来自材料,但“感悟与思考”的对象不仅限于材料。在写作时,我们应从材料出发,但不能拘泥于材料,要结合社会现实内容及自身生活体验来展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2)“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材料”即题目中的一段材料(楷体字部分)的全部内容。“结合”就是说,在写作时,必需充分实现对材料的分析,即在文章写作中应该体现出材料的内在层次,叙述脉络,提炼出核心意思。

3.写作要求:

选好角度:选好一个角度切入。

确定立意:立意紧扣材料。

明确文体:要有文体意识,文体特征要鲜明。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写作角度】

1.不应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作为权衡“无用”还是“大用”的评判标准。

2.青年人选择专业不能仅看到其“无用”之处,而应该着到其“大用”之处。

3.在“无用”处成就“大用”,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境界和家国情怀。

【评分要点】

l.思想性:

(1)能够体现对阔题的辨证思考,不极端,不武断:

(2)能够表达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思想积极向上,传递书写正能量,不违背公序良俗。

2.题意:

(1)以“现代考古学有大用,但某些人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其无用”为切入点,批驳功利主义思想,分析阐释“看似无用实则大用”所包含的精神意义为主体内容,由外到内,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述;

(2)充分把握题目所呈现的显性写作任务,能够深入认识并理解题目所包含的隐性写作仟务: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落实每一项写作任务:

(3)充分认识到写作情境的重要性。在理解及阐释核心话题时注重写作情境的限定及导向作用;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紧扣写作情境。

3.内容:

(1)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关键信息词高频出现,写作中不断地点题切题扣题,写作内容集中,写作指向单一;

(2)内容充实,文体特征鲜明。如果是记叙文体,六要素具备,记叙抒情兼备:如果是议论文体,论据质与量兼备,论证方法多样。

4.思路;

(1)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严谨,一目了然,不生枝蔓;

(2)文气顺畅,行文注重章法,起承转合,语义通畅,思想连贯。

5.表达:

(1)文风端正,讲短话,讲实话,讲真话,言辞真切,表达真情实感:

(2)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句式多样,富于多变;

(3)善于引用,文采飞扬;

(4)书写工整。

6.亮点 ·

表达亮点1:注重论据的细节刻画;

表达亮点2:恰当援引名言,分析合理深入;

表达亮点3;合理使用各种句式,注重句式的变化;

表达亮点4:适当使用“高级词汇”。

结构亮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书写亮点:字迹清晰、工整。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