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还是回归到文学上来|文化观察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26 0

来源:语文追梦人(百家号)

文学批评还是回归到文学上来|文化观察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在不断加码,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异常高涨。过去提倡人性、人文、而现在更主要的似乎是政治正确。不错的,作文文学作品,的确是作家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是直接的表露,而是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

时下,出现了一些对待文学作品的简单粗暴的做法,那就是给作品贴上在政治标签。他们对一些作家的批判,比如贾平凹,莫言,余华,许多著名作家的批判就是如此。他们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特别是从爱国主义出发来对文学进行审视,对一些作家作品进行了批判。应该说,从作品的形象来分析作家的创作倾向,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种分析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艺术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艺术形象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作品不加以分析,根据一些内容就给作品戴一顶帽子,就有点不妥了。

文学是人学,是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写。作家首先从人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命运,审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中的命运,并进而去挖掘一些能够给人带来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能够启发人们去反思总结社会中一些不符合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做法。如果作家站在一个历史的、哲学的高度思考人生社会,寻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妥。

文学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到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有一条明显的发展线索,而且,文学的发展也是伴随着思想解放。无论是余华的《活着》,还是莫言的小说,他们都是跳出特定的时代,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与社会空间来思考社会人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烛照那些从苦难深重的社会中走出来的中国人。

文学批评还是回归到文学上来|文化观察

我们发现,作者已经不再是当事人,不再是历史的见证人,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审视人的命运在特定历史中的沉浮。无论《活着》中的富贵,青年时期的荒唐事,中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还是老年的沉静,都带有浓厚的悲剧性的色彩。主人公经历了新旧两个不同时代。如果说富贵的青年时代是一部荒诞剧,那么,到了中年,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富贵的命运是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诸多变故的富贵最后终于从世俗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了,特别是到了暮年,富贵已经有了一种知天命的人生态度,有了超脱红尘的思想境界。

余华的《活着》不是一部所谓的爱国主义的作品,或者写的是一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命运变化,个体的人的命运在时代社会的发展中的不可捉摸,不可把控,我们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的是作家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从一个人的命运去深刻的反思历史,反思社会。

文学批评还是回归到文学上来|文化观察

莫言的《生死疲劳》整个故事本身就有点荒诞。主人公,经历了几个轮回看到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人事。可以说作者选取的人物就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地主,他被枪毙了。他经历了几个轮回,他在这几个轮回中,也正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说明什么呢?作为一个人存在,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这两者产生了矛盾。当社会处于剧烈运动期间,我们总是简单将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但是,当历史的烟云散去,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历史的人常常会失去自我,成为群体性的人。当我们给人贴上某个标签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人本性善也罢,本性恶也罢,一个人身上总会有两者之间的较量。作者都是站在人的角度,人性的角度来审视人生社会,从中折射出了许多生活的哲理。

标签: 描写人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