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近代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我想鲁迅先生应该是名列前茅。鲁迅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存在。从小我们的课本上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被《少年闰土》的故事深深吸引,为祥林嫂的悲惨人生唏嘘不已。
鲁迅笔下的文章永远都有另外一层含义,往深了挖都是包含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愤恨,但他又从未放弃过希望。远渡重洋后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对那些愚昧的中国人和官僚主义口诛笔伐。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了解一个人是从多方面的,我们熟知的鲁迅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是一个大文豪,是思想家,然而在生活中鲁迅也有着可爱的品质。
民以食为天,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他对食物的热爱远超我们的想象。近代史上的大文豪,我国白话文的创始人物竟然在生活中是一个“吃货”。
鲁迅先生的“吃货”本性
鲁迅先生是几代人的精神向导,而生活中是非常热爱美食的生活达人。他不仅自己乐于享受,还经常分享,放到如今,便是与那些探店,与大家分享美食的网红别无二异。
鲁迅的一生去过许多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都有他的足迹。而鲁迅先生每去一个新的城市,首先要做的便是去探求当地的美食,还要去写在日记中写下看探店的感受。所以,鲁迅先生的日记中,不光有他对于整个时代的思考,还有这些生活中的小惊喜。
而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他的生活习惯,鲁迅先生笔下的作品以批判与抨击为主流,所以人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往往只关注到了他犀利的言语。无论是他的杂文、小说或是散文,都笼罩着浓浓的政治启蒙色彩。
然而,正如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所言,人们阅读鲁迅之时往往只阅读其枝干,并没有深究其内里。在鲁迅针砭时弊的文章之中,也流露出了许多生活情怀。
在他的作品中,风景、人物、饮食、衣裳描写得都十分生动有趣现在我们仔细回想起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现的美食也是占很大篇幅的。
例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总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每一次去店里都必不可少地要喝上两碗温酒,点上一碟茴香豆。
这茴香豆便是鲁迅先生的家乡绍兴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味道咸而透鲜,五香浓醇,最主要的是物美价廉,是浙江尤其是绍兴地区非常受欢迎的本土菜品。而鲁迅先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将这种家乡小吃带到了读者大众面前不可不说是一种“夹带私货”。
再有便是让人们印象非常深刻的《狂人日记》,其中鲁迅先生曾借用一段蒸鱼的描写来讽刺当时吃人的社会。初读只觉得毛骨悚然,令人汗毛竖立,但是若是仔细分析过便会发现鲁迅先生对于吃的研究十分细致入微,才能写出这样直击心灵的话语。
名副其实的大美食家
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通往作家心灵的最直接的桥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曾花费过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所以他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人。
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有一样十分特殊的藏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力。这份藏品是一份菜单。
这份菜单是鲁迅的妻子许广平记录的,上面详细记录了1927年11月到1928年6月之间,鲁迅先生每天吃过的食谱。
菜单上详细记载了鲁迅先生早午晚饭吃的饭菜,从这份菜谱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每日的食谱非常的丰盛,还讲究荤素搭配,让人一看便口水直流。
随便一翻,我们便能看到菜谱里几乎顿顿有鱼肉,而早餐最基础也要是三菜一汤,有荤有素。时不时地还会有炖羊肉、罗汉斋等这样的大菜。
后来,人们根据许广平所撰写的这份菜谱进行了统计。按照鲁迅先生这样的吃法,每个月几乎在吃上就要花费掉家庭的一半收入,吃得非常的丰盛,放在如今恩格尔系数也是非常高了。
这份菜谱拉近了鲁迅先生与人民大众的距离,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的丰满。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个每天坐在书房里奋笔疾书为中国的思想开辟出新的道路的伟大人物,在工作闲暇之余,是一个对美食有着无尽热爱的人。
鲁迅先生的亲切形象
在《华盖集续编》中,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情:鲁迅先生的一位朋友在拜访鲁迅时,给他带来了一些柿霜糖,鲁迅见后便十分地喜欢,而且非常珍惜。
每次吃的时候都会仔细地品味,后来鲁迅先生听说这种糖还有妙用,若是嘴上生了些小疮,便拿着糖一擦就好。于是,鲁迅先生便赶忙收了起来,但总是忍不住馋意。
于是便给自己找了个理由:自己的嘴上不经常生疮,所以没有必要留着。
还有便是我们都所熟知的鲁迅先生曾经因为爱吃甜食而患了龋齿,去看了牙医,医生明明再三叮嘱过鲁迅先生,不能吃甜食,但鲁迅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忍不住买了一份稻香村的糕饼来奖励自己。
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们印象深刻。陈独秀出狱的酒席上围坐在酒桌边的大家还在兴奋地谈天说地,宣扬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这时鲁迅却在一旁大喊:“什么时候开席啊,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亲切可爱的人。
小结: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生活中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普通人。这样的反差更令人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同为血肉之躯,但却有直面时代洪流的勇气。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