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说到当代“散文”的代表人物,有“南秦北杨”两个著名的代表,当中“南秦”就是指秦牧,“北杨”是指杨朔,在上世纪60年代的散文复兴浪潮中,二人的成就最为突出,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他们是风格完全不同的散文大家。因为秦牧曾在广州工作和生活,所以生活在广州的珊珊三丫头对他更为熟悉,更多留意他的作品。秦牧的文学涉及的领域很多,主要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有儿童文学等等,当中是散文最多,他的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给人一种潇洒、语言流畅、文笔灵活、思路开阔……等感觉,细细品味他的散文,看着好像浅而易懂,但其实有着很丰富的含义,有着很强的哲理性……珊珊三丫头最近来到广州“东山洋楼”建筑群参观的时候,意外遇见了秦牧旧居。今天带大家参观一下。
到达“东山洋楼群”的交通挺方便的,从地铁东山口出来之后,没走多远,珊珊三丫头就开始看到一幢又一幢的“洋楼”建筑了,这里的“洋楼”在传统岭南大屋基础上,糅合了西洋风格,既有前庭后院,又有红砖清水外墙,与西关大屋、骑楼和竹筒屋等风格迥异,十分有特色。为什么在广州东山口这个地方,有这么大一片的洋楼建筑群呢?
要了解东山洋楼群,我们到时光倒回1911年,伴随辛亥革命成功,广州进入城市建设转型期,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海外打拼并有一定积蓄的广东籍华侨纷纷回国避乱,需要寻找落脚的地方,而当时广州西关的人口已非常多,于是,他们就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城东。这个时候,广九铁路全线贯通,成为当时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的区际铁路,让东山的开发找到了契机。在1915年,华侨黄葵石等人集资在龟岗买下18亩荒地,平地修路,分段出售建楼,先后开辟了署前路、启明大马路、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等路段……
一直到抗日战争之前,华侨在东山共建造洋楼785座,形成龟岗启明、新河浦和梅花村三个规模较大的洋楼群,“东山洋楼”的名字,就在这时横空出世,这里成为当时政府机关、富商名流、文化教育名人……等首选居住地,也有许多在海外留学经历的华侨、教授、医生、实业家等选择在这里居住。到新中国成立后,东山洋楼一带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同时有较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华侨、粤剧名伶、文化名人、教育大家在此居住,其中就包括我们要寻访的秦牧旧居。
秦牧旧居隐藏在东山洋楼群中,具体地址是在启明二马路2号。来到东山洋楼群的珊珊三丫头,在大片的洋楼建筑之中一路走一路看,刚好遇见前面有施工人员,同时有辆车运载着建筑材料,把前面挡住了路,我就停下了脚步,这时,我把目光望向前面的旁边的一座建筑,如果不是停下来,估计不会留意它,因为在众多的洋楼建筑中,并没有突出的外观。并且这座建筑下种有非常多的植物:有多棵长得很高的树、有正在开花的植物、有大片攀附在墙体上的攀藤植物……把人们的视线都遮挡了大部分,我站在正门下,感觉建筑有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这时,我又看到旁边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晰地写着:广州市历史建筑,秦牧旧居。这时,运载建筑材料的车辆已经通过了,道路可以通行了,我还是打算停下来。
珊珊三丫头围着秦牧旧居转了一圈,在不同的角度看一看这座洋楼建筑:秦牧旧居是坐北朝南的,总占地面积约为250平方米,有两层高,是红砖曲尺形建筑,面阔16.5米,东面深17米,西面深14米,透过大片的植物,我们还是若隐若现的看到了里面建筑部分采用西式近代建筑手法,例如在一楼正面有两开间设柱廊,二楼正面设拱券窗等,另外屋顶有天台,天台有加建。
根据资料介绍,秦牧是在1950年5月至1966年期间来到启明二马路2号居住,一直到了文革时期迁出。这期间,秦牧先后担任过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室主任、《羊城晚报》副总,在这里居住期间,他有不少作品面世:1955年中篇小说《黄金海岸》、1958年散文集《贝壳集》、1956年儿童文学集《回国》、1957年儿童文学集《在化装晚会上》《蜜蜂和地球》,另外,还有1950年文论《世界文学欣赏》、1951年话剧《北京的祝福》、1956年报告文学《复员军人杜美宗》、1958综合作品《祖国的港市》、1958杂文集《星下集》、1962文论《艺海拾贝》……等等,其影响最大的有1961年的《花城》和1964年的《潮汐和船》。
秦牧旧居这里是大门紧锁,并不能提供进入内部参观,有点遗憾。珊珊三丫头想,如果可以在他的旧居中,设秦牧生平及作品展介绍,让现在年轻人多一个渠道了解这位散文大家,那多好啊。
那么,你知道中国的散文大家秦牧吗?你有看过他的作品吗?你最喜欢他的什么作品?你来到东山洋楼群参观的时候,是否有留意到秦牧旧居?如果在广州,你是否会专门前来参观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