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学历不如学区房、学校鄙视链、赢在怀孕前……近年来,关于孩子的教育怪相,一直在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而前不久,在魔都的朋友圈曝出的一个事件,更是让人三观尽毁。
事件发生在机会与竞争并存的上海,因为孩子到了入托年龄,孩子母亲找到了力所能及最好的一所私立双语幼儿园。然后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孩子入托就遇到了问题。孩子母亲最终找到了校长,希望可以通过说好话、送礼来解决孩子入托问题,可是在聊天中校长想要的入托好处并不是孩子母亲想的那样。
校长在与孩子母亲的聊天中,各种明示暗示只有通过“献身”才能让孩子顺利入托,以下为网传的聊天截图。
图片来源网络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这位母亲也效仿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妈妈,就这么挺身而出,奉献了自己。这里不得不说:“女子本弱,为母则钢”,真钢!
图片来源网络
让孩子母亲没想到的是,校长贪得无厌,反反复复。这位校长开始用进小班来诱惑这位母亲。他给这位母亲发照片,说一些暧昧的话,明显是想把两人的关系发展成长期,到时候即使母亲不从,但她的孩子已经入了学,校长还可以拿其他名头来恐吓她。
当事人夫妻聊天记录
另一边,剩下的截图将故事继续延伸下去。不知这位母亲是心生恐惧还是没憋住,竟然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丈夫。丈夫气不打一处来,立刻就要让孩子退学,同时还要举报校长,并且要和自己的妻子提出离婚。
图片来源网络
曾经有位母亲这样说道:“如果把我碾成粉末,能为我的孩子铺一条康庄之路,我将毫不犹豫地跳进粉碎机。”
这位为了孩子能上最好的幼儿园而“献身”的母亲,显然希望用自己为孩子铺一条康庄大道,用自己的身体抹平孩子成长道理上的崎岖。
在这个目标下,作为孩子通往应试教育的“起跑线”-幼儿园的质量就显得无比重要。而我们曾经的那句赢在起跑线,已经可以比丈夫的尊严重要,甚至比女人的贞操重要,更比一个家庭的幸福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
“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从何而起已经无从考究,但众所周知这是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在世纪之初提出的:“中国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图片来源网络
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权威专家提出,0-3岁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期,但儿童发育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而是由家长用爱和陪伴完成的。
小编曾经在本市一所家长需要拖关系才能进的私立幼儿园和园长谈业务,这个园长自豪的跟我说:“在我这毕业的孩子可以认识3000字!”而中国常用字才2600个……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现在国内家长对于“起跑线”的误解,韦钰院士在《红蕾-教育文摘(下旬)》2015年第5期(4-5页)中,有韦钰院士对此的专访。
图片来源网络
“我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更高。”而不是让孩子早些认字、读英语,背古诗,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塞到幼儿的脑袋里!
献身的母亲换来的校园环境,稳定吗?受损的家庭温暖吗?权色交易换来的教育,健康吗?
图片来源网络
家长成长的停滞不前,将焦虑转嫁给孩子,他们面对自己看起来并不成功或者不够成功的人生时,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巨大的焦虑。
但是大部分家长并不是通过自我增值去解决自己的成长问题,而是将更多地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增值空间上。
拒绝焦虑,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健康的、温暖的、互动的环境,成龙成凤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图片来源网络
给自我焦虑的家长们一些建议
1、自我增值而非转嫁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小学三年级的家长最凶,因为这个年纪的题他们都会,从四年级开始家长们就比较温和,因为这个年纪开始的题他们不会了”。
这里小编倒不是希望家长去学习书本里的知识,但是家长的知识吸收不能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滞,要不然最后和孩子讲道理都说不过孩子,就只剩大喊大叫了。
图片来源网络
2、懂孩子的需求绝不“己所不欲”
孩子一直在成长着,而且成长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君不见,一眨眼间,孩子从呀呀学语变成伶牙俐齿。
记住小编一个育儿口诀:幼儿园前多陪伴;幼儿园性格养成;小学期间学习习惯的养成。多看一些育儿心理学,能帮助孩子和自己更好的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
3、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要死追名校和成绩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正常上课学习,但是成绩不好,排除疾病等因素,那么必然和他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联,而不是他的学习环境不好、老师不好。
退一步讲,若是学校教学质量差,老师教学能力不行,为什么同班同学就能考好,难道有全班不及格的班级么?还是自家孩子出现了问题。
最后,名校是孩子证明能力的地方,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考进去的名校才是荣誉,而通过学位房、潜规则进入的名校,那只是父母们的一厢情愿。
别让焦虑控制自己,也别把焦虑转移给孩子,只有短跑才看起跑线,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