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日志】从书法经典说开去

即刻百科 经典日志 122 0

  从书法经典说开去

  张宏元

  从记事符号,到现在的书法艺术,上下数千年,从字体的创新,到规范文字,每个时代参与的人众多,想做书法家的,想载入书法史册的人也很多。翻开厚厚的中国书法史,能在上面留下的很少,屈指可数。有很多参与书法的人,甚至连名都没能留下来,大浪淘沙,没能带走一片云彩。而真正能留下的,让后世景仰的,在书法史上熠熠生辉,能成为经典的,这个与参与者的比例真的很少,且少得可怜。书法的经典吝啬得可怕,让很多热心书法的人悄悄的来,也悄悄的走,连过客都算不上,就像飘散的云烟,一点痕迹都没留下来。

  书法的长河,漫长而逶迤,风景优雅,一眼望不到天涯。大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胜境。

  书法的经典是指什么呢?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翻开浩瀚的书法史看,每个时代都有不少经典问世,为何能成为经典,虽然有着我们不了解的个中因素,但都合符经典的审美价值观。能历经多个朝代的检验,青春永驻。其实,书法在唐之前各种书体基本孕育成熟,每个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泾渭分明,扬名于世,成为永恒。每一书体的成熟都离不开众多的热心参与者,他们前仆后继,在书法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为一个书体的定型甚至穷毕生精力,即使自己不成功,给后面成功的人,提供帮助,添砖加瓦。

  经典是精品的升级版,精品是一幅是精心创作的上乘作品,也是最纯粹最精美的作品。经典比精品档次还要高,它是经过历史检验,千锤百炼,让人望尘莫及,视为楷模和榜样,且经久不衰,永恒千秋,让人传颂的作品。每一个行业都有它的经典作品,彪炳史册。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谓也。比如古典四大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王立平为《红楼梦》电视剧谱的曲子,脍炙人口,也是别人无法逾越的经典;陈晓旭演饰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角色,深入人心,也成了永恒的经典。再举一例,清宫史料,慈禧所用所玩所吃都是人间珍品,尤其是她穿的袜子,工艺非常复杂。且这种工艺的要求,开一代先河,天下无双。就一双日常用品的袜子,能做到细节上的极致,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慈禧的祙子,是用白软绸做成,由于软绸没有伸缩性,合脚难度非常大,尤其脚前脚后两道合缝,缝合不能有一点偏差,脚背上的那条缝,如祙脊梁,如果缝合技术不到位,祙子不合脚,松紧不一,甚至在脚上乱滚,那道线就弯弯扭扭,很不雅观。为了避免难免中的瑕疵,能工巧匠们在合缝处再绣上图案,美观祙子。如此高昂费用,慈禧每天一双,从不重复不使用。仅生活中的袜子,做得如此精工细雕,堪称经典。再看中国十大经典名画《步辇图》《洛神赋》《百骏图》《清明上河图》《五牛图》《汉宫春晓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韩熙载夜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均是历朝历代捧为佳臬,视为经典中的经典。话又说回来,书法中能称得上经典的作品,千古不衰的还是绕不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本文以此三帖为例。当然各个时期各个字体都有它的经典流传至今,还有些好的作品,有待出土。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碑刻由于史册记载不详尽,查不到作者,但这不影响其作品在书法史上的光芒和影响。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如何能做到作品成为天下第一、第二和和第三的呢?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可以窥见到,无论是文辞还是笔墨,能够让唐太宗李世民为之倾到,真本死后殉葬,可见其作品是多么的高超,视为神品。即使后人没一个看到其真迹,仅是从唐代多位书法临摹高手的摹本,一直让人们研究学习津津乐道,也是成为书法家必修之功课。王羲之在得到魏晋古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的“内厭法”,使之有意结合,独步天下。正所谓取法高,用法妙。王羲之把心情写进书法,心情随笔墨闪烁,线条通畅飘逸,点画如舞姿,笔法多变,字字精妙,酒酣后偶然性神来之笔,酒醒后无法再现,加之文采风流,《兰亭序》一直是书法史上公认的第一。用实力说话,让学术说话。这个地位,从未有后来者撼动。而当今临摹《兰亭序》的书家和学者,认为《兰亭序》中的笔法的技术性非常高,没有很深的笔墨功夫,很难驾驭《兰亭序》中的笔法和技巧,并进一步认定《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名副其实。王羲之用他雄厚的实力,稳居书法“江湖”第一,从而奠定他在书法史上行书第一的学术地位。

  颜真卿《祭侄文稿》,前两行写得中规中矩,但随着情绪的波动,完全沉湎在极度悲痛中,心情激愤,后面不计笔墨工拙,其篆籀之笔,力挺万钧。厚重中见灵动,收放中见自如。且气势开张,纵横毫放,一气呵成。这又是把情绪带到笔端的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被书法史视为妙品,稳稳地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当然颜真卿的一生,除了横刀立马,就是提笔写字。从他三十多岁写的《多宝塔碑》就可以看到他个人风貌初成。随着年龄增长,线条的老辣,结体的厚重,运用篆籀之意,驾驭有余。以后所写碑帖,每个碑帖自成面貌,且笔画微妙中显奇变万状,少有雷同。多为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

  苏轼的《寒食帖》,同样是写心境的,他因罪被贬谪黄州后,写的遣兴诗作。当时是他人生低谷,郁郁寡欢而不得志,借寒食节而生发人生感叹。笔墨中流露出孤独惆怅,心境凄凉,精神萎靡不振,心中闷闷不乐,与诗文表述默契,且此帖是苏轼所有碑帖中写得最好的。他下笔没有任何顾虑,一任笔端倾泻其心中的低落消沉,使其光彩千年。通篇书法跌宕起伏,用笔率真,书法中蕴含浓浓的书卷气息。被历代书法家们视为珍宝和能品,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后人极为推崇的经典之作。

  古人曾有天下十大行书排行,但最终能广为人知的还是天下第一、第二和第三行书,这说明什么,为何其余的七大行书渐渐退出这个排例,很少有人提及,而这三大行书,除《兰亭序》是写生死无常的欢乐之情之外,另外两大行书均写心情失意和悲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写书法如写心情,追求情感自然流露,如苏东坡所云“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正是三大行书的高妙之处,被历代书法家视为经典,疯狂追临,高山仰止,无法超越。虽然这种书法排序查不到是谁排列的,也没有实际意义,但这种排序在书法史上是根深蒂固的共识。没有官方指导,民间自然形成。比任何一个强制性的排序都来得意义重大。正所谓“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今用在书法赏评学习上,道理一样。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是孔子说的。千百年来,很多人在书法艺术大道上奋力奔跑,锐意进取,但能写出精品,成为经典的作品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也有的昙花一现,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和推敲就夭折了。主要是当今世人的浮躁,好大喜功,学业不精,很多不良习性一直是创造经典作品的伴脚石,如何能把书法写出自己的经典,光耀现代书法史册,我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了。

标签: 经典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