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漫漫征程,几百代权力更迭,中华民族已走过无数个春秋,曾穿过绿水红花,也曾挣扎于哀鸿遍野,但回溯历史长河,在时间的洪流里,永远都不缺少“丹心托月,赤手擎天”的人。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篇血泪史,它是用无数爱国人士的鲜血和眼泪筑成的,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总有一些人,以自己的凡人之躯对抗高山,用自己的寸寸之心,来守护中华民族。
有一个军人,他和我们印象中传统的军人形象不太一样,蓄一把长长的胡须,看着不太整洁,77岁被授予中校军衔的时候,他的胡须已经花白,他就是传奇人物,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蒋维平。
在纪律严明的部队中,将士是不可以蓄须的,那为何蒋维平可以如此特殊呢?看看他的人生,你应该就能找到答案。
命运的波澜起伏
1878年在河北省的房山县,蒋维平出生了,此时正是清政府统治时期,晚清百姓民不聊生,蒋维平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没有受过一天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出来做工贴补家用,给别人当过学徒,也做过长工。
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他大概也会像晚清众多贫民一样,被时代的洪流吞下吧,他很幸运,碰到了一个心善的药店掌柜,掌柜看中他踏实肯干,便有意收他为学徒,教授他一些简单的医理药理知识,这些知识,对他日后军旅生涯的帮助不可谓不大。
随着一战的开始,清政府也正式开始征兵,征兵的条件的非常严苛,但就是这样严苛的条件下,二十几岁的蒋维平还是应征入伍了,他的军旅生涯相对于他前二十年的人生,是非常平顺的。
他在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等或是晚清名臣或是军阀霸主的人手下都从过军,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在晚清北洋军中,谁拳头大,谁胆子高,谁不怕死,谁就是老大,他凭借一身过人的胆识混到了军团长的位置。
30年日月更迭,他也从一个帅小伙变成了一个老人,也到了该离开部队的时候了,他从十几岁就在外漂泊,老了老了,他只想回到生自己养自己的故土石楼村,安度余生。
1937年,无数中国人心里最沉痛的日子,随着日本人的一声枪响,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多年的军旅生涯让蒋维平与普通百姓相比,对战争的气氛更加敏感,他知道,战争即将到来了。
这个国家到了危急存亡之际,无论是作为国人,还是一位曾经的军人,他都义不容辞,他决心抗日救国,他加入了二十九军,由于他的年纪,他只能在部队担任管马处主任,负责后勤保障,但只要是抗日救国,哪种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很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二十九军遭到解散,为了维持生活,他只能回到房山县,通过开药店来赚取生活所需。
军队会被解散,但蒋维平抗日救国的心却永远不会停歇,他渴望着能找到一个真正抗日救国的部队,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1938年2月,八路军第359旅挺进平西,路过了蒋维平的家乡房山,看着纪律严明英姿勃发的部队。
他知道,真正能抗日救国的部队来了,他以为,这是因为上天听到了他虔诚的呼唤,但我却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路军抗日救国的星火遍布中华大地,终有一天,也一定会烧到他眼前。
他当即决定,关掉药店,把所有的药物捐献给八路军将士,并申请加入八路军,继续自己的抗日救国理想,八路军的将士们对蒋维平真是既好奇又钦佩,好奇他为何一大把年纪还带着长长的白胡子来参军,钦佩的是,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有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不顾身的勇气。
救死扶伤
蒋维平向八路军战士讲明了自己的前半生,他说他曾经是一名军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还说,他小时候家里穷,在药店当过学徒,退伍回家后自己也开了家药店,能调配很多种药物,是个老中医。
此时,日军正封锁多条战线,补给供应已经切断多日,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因为他的医学才能,八路军允许蒋维平加入,并任命他为房山县救国会主任,他的医术确实如他自己所说,非常高超,对很多疾病他都着非同寻常的见解。
因为他的加入,八路军的伤员们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但药店的存货已经所剩无几。蒋维平只能在行军路上不断地寻找新的草药,为了寻觅一些不常见的草药,他亲自爬上高山,就这样,他凭借自己收集的几百种草药,救治了无数八路军伤员,对我军的贡献,不言而喻。
农耕专家
时间到了1942年,革命根据地陕北本就黄土丘陵,敌方又进行恶意的封锁,一时间,物资匮乏,很多战士都吃不上饭。
面对这么严峻的情况,部队开始进行生产自救活动,没有任务的将士全部去南泥湾开垦荒土,有很多小战士不愿意接受,他们认为加入军队是要打鬼子的,这怎么种上地了呢?
但在蒋维平不断地开导下,他们也都明白了,只有让战士吃饱饭,才能打鬼子。
1943年,蒋维平正式上任719农场场长,在他的带领下,该农场开垦荒田400余亩,年产2.88万公斤,实现了自给自足,为日后边疆兵团建设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戎马半生,几经波折,77岁那年,因为卓越贡献,他被授予中校军衔,同时授予三级解放勋章,三级自由勋章。
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河,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留取丹心一颗,照耀万里山河。
标签: 三国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