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豆腐保平安

即刻百科 情感日志 59 0

一般人小的时候,大多爱吃肉,对青菜等蔬菜不屑一顾。看《傅雷家书》,傅聪小的时候吃饭,筷子总是伸进有肉的盘子里,专挑肉吃,父亲傅雷便将一盘青菜放在他面前,只准让他吃青菜而不准吃肉。看了,徒生羡慕之情。毕竟,还是在解放前,至少傅雷家经常有肉吃。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餐桌上,三百六十五天一成不变的是青菜萝卜,少油寡盐,淡而无味,很多时候都是白水煮熟就当菜了,因难以下咽而难以下箸,吃肉是极其难得的事。少不更事的我们常常噘着嘴嘟哝着,故意敲打着碗边,或者咀嚼食物时发出很响的声音,表达着一种不满。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祖母总是那么一句话:“青菜豆腐保平安”。

  现在,我已记不清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有没有无奈的成分,甚至也有一丝怨气?不过我想,无奈的成分一定有。她何尝不想自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能出现鱼肉荤腥,哪怕是一盘炒鸡蛋。但平时,即使家里来了关系很热络的亲戚,也没有多少余钱到集镇上买肉。能有青菜萝卜端上餐桌,而不是一日三餐咸菜萝卜干就饭,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至于怨气,倒不一定有,左邻右舍,放眼整个生产队(那时还不叫村),有几家能时常吃到猪肉?就算家里有点钱,也没有那么多的肉票啊。没有肉票,到了集镇上,也只能望“肉”兴叹。

  总是青菜豆腐萝卜,甚至饭也吃不饱,当然是面有菜色了。奇怪的是,那时候的人,遑论青壮年的男子,就是妇女,百多斤的担子挑在肩上,走在逼仄的田塍上,也是气不喘,腿不软,虎虎生风。要是能够吃到肉,增加一点营养,一定会更不得了。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库房,堆放粮食和农具等,库房前面有一块打谷场,场边有一个石头的碾子,用于碾平打谷场(那时基本没有水泥浇筑的打谷场),更用于秋收的时候碾谷物。这些石头碾子小一点的也在两百斤的样子。我曾亲眼见过生产队的几个年轻人打赌,看谁能夹住这个石碾子走得最远。没有任何赌注,就是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现在,能够有豪气打这样赌,并且能够夹着这样重量石碾子走一段路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家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干农活休息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说笑,最乐意打赌的,莫过于吃了。父母讲过两个与吃有关的打赌的故事。他们都是在场的“目击证人”。

  一次是打赌喝香油。我们那儿所谓的香油,就是炒菜用的菜籽油。其实,那是连菜籽油的少见,更多的是棉籽油。不知谁说,如果哪个能把一瓶香油喝下去,他就再给他(她)一瓶。结果马上有个妇女“应战”。此人立刻跑回家拿了两瓶香油。如果这个妇女能当场喝下其中的一瓶,另一瓶就归她所有。众目睽睽之下,只见她胸有成竹地拿起瓶子,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喝起来,围观的人正为她喝彩时,她却毫无征兆地一口喷出来。打赌失败,另一瓶香油当然没拿到。

  还有一次是中秋节来临,大队的小商店里,进了月饼。几个熟人在小店的门口遇上了,闲聊中打起赌来。挑起话题的说,谁能把五块椒盐月饼吃下去,他出钱。条件是十分钟时间内吃完,不得喝水。这次欣然“应战”的,是和我家有点亲戚关系的一位表伯。第一块,很轻描淡写就下肚了,还能和边上打赌的、看热闹的说笑几句。第二块,表情就有点凝重,吞咽的速度也慢了一些,但还是吃下去了。到了第三块,每咬一口、咽一下,喉结都很明显地上下动一下,看出下咽已经困难了。最终的结果不说也知道,我这位表伯挑战失败。而且据说他以后就再也不吃月饼,见到都会反胃。

  那个年代,如果要有打赌吃肉的,估计跃跃欲试的,不是一个、两个了。

  可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吃到青菜。青菜是蔬菜里最泼皮的了,不论季节、不择地方,撒籽也行,栽种也行,都能生长。青菜豆腐保平安,那年代,青菜岂止是保证了人的“平安”,它差不多也是猪最好的饲料了。猪平时顶多只能吃稻壳、干草、秸秆等做成的糠,在猪圈里扔一些菜叶、山芋藤,就是绝对的改善它们的生活了。所以能吃到青菜,还算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青菜至少有两个时节还是很好吃的。一是春天播撒的小青菜,都是很嫩的秧苗,在开水里一焯即可,切不可时间过长,否则菜叶发黄,色难看,味道也不好。这菜汤十分鲜美,稍微奢侈一点,打个鸡蛋花,放点榨菜丝或虾皮,甚至汆几个肉圆,那是鲜上加鲜、美上加美。现在时常在一些小饭店里能吃到小青菜汆肉圆,往往是几筷子就把小青菜捞光了,汤也差不多见底了,还剩下那几个肉圆或在剩汤里浮浮沉沉,或孤寂地躺在盆底而无人问津。

  还有一种,就是霜后的青菜。杜甫的《怀锦水居止》之二中有一句:“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明代的倪长圩写过两句诗:“江上蒹葭方浥露,洲前鸿雁正经霜。”霜似雪的深秋或初冬,触目是萧瑟的景象。但感觉青菜似乎和白居易的“在火辨玉性,经霜识松贞”(《和<思归乐>》)诗所说的一样,霜后更加青葱。当然,柔嫩的青菜毕竟比不上“贞松”,温度过低了,还得盖上稻草等保温,否则也会冻烂、冻死。但霜后的青菜确实好吃,平时青菜的做法都宜炒,但霜后的却宜煮,一煮即烂。出锅前放点豆腐,同煮,那是真正的“青菜豆腐保平安”。最好的,是放一点猪油渣同煮。小时候,一般的人家都会在年底到集镇的供销社,买一点猪的板油,回来熬成荤油,用陶罐装起来,油渣也是。一般不轻易吃,尤其是荤油。现在,霜后的青菜煮油渣,在镇江、南京一带打着农家土菜、私房菜招牌的小饭店里,颇受食客的青睐,一大盘煮的烂烂的青菜端上来,很快就风扫残云,尽管有一种说法,油渣多吃了有害健康,但在美味面前,这些忠告往往就丢到“爪洼国”了。对于美,一般人都会不设防。

  当然,小时候对青菜也有不反感的时候,那就是做菜饭。能放一点咸肉,味道绝佳。我们都会比平时多吃一碗、两碗。只是那时候的主食以山芋和面疙瘩为主,大米很少,咸肉更是“高大上”的奢侈品,一年到头能吃到一、两次咸肉菜饭,相当于过节。

  青菜只是一个统称,其品种很多。就我了解,对这再普通不过的蔬菜,一些地方的人与对待其他食材的态度不一样,显示了“顽固”的感情上的专一性。从“镇江青”、“苏州青”、“上海青”这些青菜的品种名称上,你就可以看出端倪。 “上海青”没吃过,无从置喙。在镇江、苏州的菜场里,青菜几乎就是一个品种,其他的有,销路也不会好。“苏州青”以叶为主,乌青油黑的,几乎看不到茎,叶片紧紧地包在根部,吃起来口感还不错。至于“镇江青”,长相和“苏州青”虽然貌似,但茎部要长一点,如果老一点的,茎部还会有很明显的红色的筋脉,吃起来略带一点苦味,不知道镇江人为什么钟情这个品种。好吃的,在我看来是南京的“矮脚黄”,茎叶分明,叶子鹅黄,叶面呈泡状,有凹凸感,长相不算漂亮,不管经霜不经霜,容易烧烂,菜的香味也比较浓郁。无论什么品种,栽种的大棵的青菜,总是以茎短叶大、叶子肥厚为佳,“向上爬”的青菜,一般都是茎很长而叶子小,多用来喂猪喂鸡。但有一种“高梗白”,可以长到两、三尺,却是仲秋后做腌菜的好材料,腌制好,风味不输于“雪里蕻”。

  说了这么多关于青菜的话题,固然是小时候青菜当饭,吃多了,印象深刻。更主要的是感觉,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吃得饱、吃得好对很多人都不成问题的时候,忽然发觉,如果只对着满桌的鱼肉大啖大嚼,没有青菜豆腐等最普通不过的蔬菜,还是缺少点什么,就像一出大戏,应该是生旦净末丑角色俱全,只有一个花旦在台上“咿咿呀呀”的一唱到底,观众也是乏味的。“工资不高血压高”等说法,绝对不只是一种调侃,也是一种现状。所以一度被遗弃的青菜豆腐、玉米山芋,又风靡于餐桌,更有决绝者,对荤菜完全的视而不见、弃而不顾了。

  我知道,“青菜豆腐保平安”这个说法,并不是祖母的首创,应该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的,在《菜根谭》等书中,这样通俗易懂的警句比比皆是。而且,青菜豆腐只是寻常之物,就能让我们身体康健、生活平安,那么,当每个人欲望的世界也只是“青菜豆腐”一般的平常心时,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和结局呢?

  其结果,或许可以用“平平淡淡总是真”这句歌词概括吧。只是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打住不说了


标签: 青菜豆腐 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