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的乡村生活是本同末异,特别是乡村的人文精神是多元的,是各具特色的。纯朴的乡土民俗民风,原生态的人文景观,是文人黑客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乡村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农家的粗茶淡饭、瓜果盈枝,现实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历代传承的山歌民谣与民间传说,均无一不成书,无一不成曲,足以让一席方块字卷帙浩繁。
有人说,有乡村的地方,就一定有诗人的眼睛;有诗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乡村的灵魂。这话不无道理!在我的记忆中,乡村,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也是一口井、一方田,一头牛;更是一炷香,一尊佛,一禅心。不仅有四季轮回的男耕女织,也有耳熟能详的凄婉故事,更有云水禅心的长斋绣佛。
瓮安,是贵州黔中经济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都说瓮安景区自然风光以峡谷着称,集山、水、洞、桥、林、园、瀑为一体,形成雄、清、奇、险、秀、幽、美的绝色景观。虽然笔者未能将其美景尽收眼底,但所到之处,也可谓美不胜收,酣畅淋漓。
按理说,入冬时节,并不是一个且歌且行、可圈可点的时节。总以为绿意早已随着冰雨悄然离去,那潇潇枯黄、落叶沉泥、闭门却扫应成为乡村生活的主格调。不料想,当笔者跟随省散文学会采风团在当地文联负责人的带领下步入瓮安县永和镇时,并不是想象中的潇瑟景象,俨然王安石笔下的“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味道。尤其是那绿油油的种植茶场,微风吹来,那排排的茶树似波浪般翩翩起舞,成排的茶树若绿色海洋般延伸至无边无际。却奈不是采茶的时节,也就领略不到采茶人灵动采茶的唯美。然而,自有同行的文友来一番模拟采茶,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也好生一番美景。
我不是茶人,对种茶、采茶、品茶、茶道可谓知之甚少,但就眼下一片茶绿的景象也不由浮想联翩。这馥郁的绿意和略带一点苦味的茶树,是不是蕴藏着人生的很多玄机?一种“心境袅绕,必是茶缘,心无杂念,致力一博”的感觉犹然而生。
美丽的心情,从一棵树辗转至另一棵树,从一株小草流连至另一株小草,从一点绿流连至一片绿。
可以说,瓮安之行的所到之处,皆空气清新,古朴清幽。特别是当我们到了一个叫“红梅村”的地方,那层层的梯田宛若年轮般透彻,依然能看到淡淡的绿。那些树,那些草,还有那些叫不上名儿的小花,似乎都在极力地挽留着生命的昌盛,久久不忍脱下绿色的盛装。举目远眺,原野的小径,似乎永远是那么委婉地伸向远方。径边的艾草、蒲公英散发出诱人的味道,使整个原野相得益彰。
这时,瓮安县作协主席周雁翔指着山下几处隐约可见的茅屋,让我们仔细端详,似乎深藏美妙。原来,在我不断按下快门的那一片片美景的地方,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尽管历来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都大同小异,都离不开男欢女爱、忠贞不渝、最终无法终身相守而由后人编写入章的凄婉结局。但听了周主席的讲解,还是会为之感慨,为之惋惜,为之颂扬!
于是,我想起了民间的一个传说:传说闪电与雷鸣是天与地在对话,闪电是在不经意中露出含情脉脉的目光,雷声则是他们快乐的笑语,而雨后七色的彩虹则是他们爱的结晶。我想,这红梅村的闪电与雷鸣,还有风雨后的彩虹是不是会更加动听、更加绚烂?是不是在为我们解读着千百年来朝夕相处、魂牵梦绕的生活密码?
随后,我们来到一个立有“垛丁关”字样的石碑前,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兵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垛丁关的一个战争故事。据老人家说,垛丁关是红军战斗遗址,那一场战斗非常激烈,牺牲了许多战友,如今还健在的已所剩无几。而我们所看到的石碑,正是战斗遗址纪念碑。
肃立于遗址纪念碑前,缅怀着红军勇夺垛丁关的情景,使我不由想起了一个称谓——老兵!一个让人敬佩的称谓,一个让民族与国家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世风日益功利主义的当下,那些未被污染的纯粹的形态,对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执着地坚守着精神的纯粹,才能明白:老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活着的纪念碑!
入夜,另有一番情趣。几个好友,几道卤味,几杯红酒,便成了一道风景,一晚的酣畅。带着愉悦,带着真诚,带着浪漫,把那如水的清辉与友情漫漫地倾泻……
我不知道将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如魔法般突然变成一个我完全想象不到的现代化度假村、现代化极乐世界……我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我只知道,逃离歌舞升平的喧嚣,这里定然可以成为一方远离世俗的净土。
于是,所到之处,我不由地连连按动快门,随走随拍,渐影渐醉。我想留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想把这一幅幅美景制作成一部经典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写真集;还想留下一个纯粹的、原生态的、可回忆的乡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