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俗媚画”为何流传至今?将画放大十倍,会发现他的高明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67 0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寅《临终诗》

唐寅字伯虎,是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一代才子闻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

他将车马权贵视若尘土,将酒盏花枝奉为天人。唐伯虎自有傲骨,疯癫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酌,风流倜傥。

在民间,唐伯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一直是风流不羁的形象,唐伯虎恃才傲物,游戏人间,尽显才子本色。

他对传统道德的藐视,对世俗规范的颠覆,跟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大相径庭,除了他的过人才华,唐伯虎的风流韵事也令人艳羡和津津乐道,耐人寻味。

唐伯虎的“俗媚画”为何流传至今?将画放大十倍,会发现他的高明

唐伯虎三十岁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一生坎坷。唐伯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画闻名天下。

他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合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剪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唐伯虎的优缺点,其实他身边的人都能看得清楚。

唐伯虎的许多画作,落款都是“白虎”,白虎是一种凶神恶煞的形象,妨碍亲近之人,他却以此为名,心中可见愤懑痛苦。

唐伯虎的“俗媚画”为何流传至今?将画放大十倍,会发现他的高明

唐伯虎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少年失怙,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其实他很在意这些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豁达。

唐伯虎的诗词,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瞧不上,正是那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的才情,后世不吝溢美之辞。

唐伯虎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他的很多画作都藏于各大博物馆中。

“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奇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秾丽。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音多与古合。”

唐伯虎的“俗媚画”为何流传至今?将画放大十倍,会发现他的高明

因为卷入“会试泄题案”,唐伯虎与做官无缘,皇帝甚至下令他一生都不能再参加考试,他仕途走上绝路。

但生活还得继续,不能当官总要生活,他开始了卖画生活,开始他的画并不被看好,没有办法只能顺应时代潮流,当时“媚俗”画比较流行,所以为了生计,他画起了这种大尺度的图画。

不过唐伯虎这种种画却非常受追捧,很多人可能奇怪,这种媚俗不入流的画,根本上不了台面,有什么好追捧的。

唐伯虎的“俗媚画”为何流传至今?将画放大十倍,会发现他的高明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唐伯虎的人物仕女图,他的人物画作多为感慨世情之作,表现出愤世嫉俗的心态,吸收了院派和文人画的长处,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历史和民间故事,描写欢场女子为多。

明代徐渤对他的仕女图尤其推崇,在《红雨楼题跋》中说:“画家人物最难,而美人为尤难。绮罗珠翠,写人丹青易俗,故鲜有此技名家者。吴中惟仇实父、唐子畏擅长。”

唐伯虎的“俗媚画”为何流传至今?将画放大十倍,会发现他的高明

画得是相同题材,为何唐伯虎的画这样受追捧?将唐伯虎的画放大十倍,你就能发现他的高明之处。

唐伯虎将一些人物特点刻画得非常清楚,放大后,会发现里面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都像真人一样,可见他是无法取代的。

唐伯虎所画的这种画不像别人那样直白,他的画给人很多想象空间,比较含蓄,但将男女之情刻画得很细致,不会太过暴露,甚至成为老少皆宜的画。

唐伯虎的“俗媚画”为何流传至今?将画放大十倍,会发现他的高明

当时,很多达官显贵都喜欢收藏唐伯虎的画,被认为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拥有高雅的情趣,放到今天也有很深的文化意义。

“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这是唐伯虎对自己的一篇自述,是他灵与肉之间的对话,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大画家,唐伯虎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