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广招贤才。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纷纷归属于各个学派,就各自提倡的观点,在彼此诘难的同时又相互学习,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从后世看来,百家争鸣代表着当时学术界的繁荣,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在当时得以基本形成,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如此庞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意义非凡。
《汉书· 艺文志》记载,当时的学派能够数得上名字的就有189家,《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也记载“诸子百家”实际已有上千家之多。在那么多争芳斗艳的学派中,较为著名、达到一定影响力的学派却仅有十家。诸子百家之中的墨家,与儒家、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做为“世之显学”,墨家与儒家在当时并列百家之首。
墨家的创始人物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早年间曾师从于儒者,后来因观念不合,而“故背周道而行夏政”,从此另立新说,广收弟子、聚众讲学,抨击儒家思想,他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儒家的主要反对派,然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本质上确是一名“新儒家”。
墨子其实是一名儒家?
史书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而不悦,厚葬靡财而分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古背周道而用夏政。”
上述中记载的墨子之所以放弃儒家学术的原因,并不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因此不该就此认为墨子是彻底反对孔子和儒学的。我们都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分为“仁”、“义”、“礼”,重点提倡的是“仁爱”和“复礼”。
墨子在创立墨家学派之后,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总体就是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接下来我就从墨子的“兼爱”、“节用”、“尚贤”三方面,将墨子的思想主张与孔子的相对比,看看这位“新儒家”儒在哪里?
一、关于“爱”谁,如何“爱”
孔子心中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墨子的“兼爱”主张也扩大了“爱”的范围,他的主张与孔子的相比更为理想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孔子希望“人不要只爱自己”,墨子强调“人应该爱别人也如爱自己”,这样看来,两者都在期盼着和谐社会,都倡导“仁爱”。
“兼爱”本身就含有平等的观念。孔子曾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这段话可以体现孔子的等级观念和血缘观念,即“爱有等差”的思想主张,但是孔子虽一向主张尊卑有序,却并非没有平等思想。
据《论语·八佾》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提倡“愚忠”,君王以礼待之,臣子方才以忠心相报。另外还有“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带有一定平等思想的。
二、对于选拔人才的看法
在选拔人才方面,孔子主张“唯才是举”。《论语》中记载道:“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段话反映了,孔子认为哪怕一个人出身贫贱,只要有真才实能和良好的品德操守,也应该受到任用。
另外,《子路》篇中也有记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可见孔子“任人唯贤”的主张,这与墨子所提倡的“尚贤”有一定相同之处。由此也可以发现,孔子对官员的选拔任用之标准,主要就是看其贤不贤能,对于能胜任者,身份和年龄都是次要的。
三、关于崇尚“节俭”之主张
《论语·学而》记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一点就提到君王要节俭,可见孔子也并不提倡奢靡浪费,恰恰相反,孔子其实是力张节约的。《论语.八佾》记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孔子告诉林放,举办丧事时,与其追求形式上的奢华,不如俭朴一些,形式与真正的心意相比还在其次。墨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反对奢侈浪费,这与孔子的一样。
综上所述,在比较了俩者的主要思想后可以发现,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但在根本上还是一致的,墨子的思想中到处充满着“儒”的味道,他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思想的另一种发展。
“新”在哪里?
一、等级观念和平等观念的碰撞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真正的提倡人人平等,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兼爱”包含平等和博爱两种意思,与孔子的“尊卑有别”不同,他认为君王和百姓,父母与儿女,兄弟与姐妹都是平等的,并不提倡将社会上的人类划分成严明的各种等级,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反对封建地主阶层对人民无止境的剥削。孔子主张人们应该最爱自己的亲人,而墨子的思想却是要爱别人如爱自己,爱自己的同时也要爱别人,墨子认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真正的推己及人,才会止戈休战。
二、墨家的“自苦”风尚
孔子虽有节俭思想,但是大体还是主张有能力的人“久丧厚葬”,提倡“克己复礼”,而墨子他不仅仅觉得此习俗奢靡浪费,还从根本上认为它无异于社会,不仅是对物质的浪费,也损耗人力。墨子提倡君王和官员应该效仿远古上贤,过着俭朴的生活。墨家弟子们以身作则,他们常常下地耕田,以“自苦”为风尚、引以为傲。在墨子的所有主张中,反对奢靡享受占据着很大的地位。
三、君王也该选贤者担任
最后说墨子的“尚贤”主张,它并不仅仅是提倡选拔官员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也认为君王也应推举有贤能的人担任,与孔子的思想相比,少了对等级制度的看重,这与孔子的“亲亲为大”主张相悖。
古代掌权者向来都宣扬“君权神授”,帝位父子相传的传统也代表着对血缘的看中,墨子的倡导绝不得当时野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得登九五之诸侯的接纳,孔子的主张却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异?
一、思想上的差异,首先便是源于他们个人出身经历不同
被誉为“天纵之圣”的孔子,出身贵族,虽后来也是一路历经坎坷,但也是入仕多年,思想终究与农民出身的墨子有些不同。墨子从事过许多职业,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用劳力去换取报酬,他一直亲身体验着平民的生活,很了解平民的痛苦。墨子的追随者很多都是当代社会上的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他的思想主张便是代表底层人员在发言,墨家在当时影响力如此之大,也是因为众多劳苦大众的支持。
二、目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狼烟四起,“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状况严重摧残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等思想,既是想重新建立起社会的等级秩序,也是因为他向来推崇“周礼”,想成为“周礼”的继承者、传承者,他所倡导的思想并不是从平民角度出发。而墨子不同,他的目的就是打破等级制度,建造人人平等、无战争的和谐社会。他们的目的存在着偏差,所以也就“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立场不同
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着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他竭力维护西周的奴隶社会制度。而墨子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劳苦平民角度,向社会表达着劳苦大众渴望不再被剥削、渴望尊严、自由的朴素思想。他们的立场站在双方对面,所以思想上的差异也是必然,他们其实都代表着各自的阶层,在共同期望和平、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在极力维护自身阶层的利益,两个阶层的矛盾就在双方的思想主张中体现。
总结
墨子和孔子都是先圣,他们不仅是当代的一代文豪,也是存在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墨子的思想受了儒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主张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是十分具有先进性的,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样的思想主张却并不会受统治者青睐。
他的“兼爱、非攻”思想对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以底层人民的视角,向人们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愿景,在继承了部分儒家思想的同时,剔除了封建迂腐的糟粕,如儒家提倡的等级制度,以务实的态度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在大体上是认同儒家的价值理念,所以谓“新儒家”也。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