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演读会
第八期
明复演读会
“今天•我们读”明复图书馆演读会自2016年开始已经陪伴读者走过了6年的时光,构建了有声式阅读、分享式阅读、浸入式阅读、深度化阅读的文化原创品牌。2022年明复图书馆演读会的第八期,我们与译文出版社合作,以云端的形式跟大家见面!此次邀请到了评论家张定浩老师,分享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信号》。
作者介绍
蒂姆•高特罗,美国小说家,1947年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摩根城的劳工阶层家庭。他在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英文系任教三十年,退休后定居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
蒂姆•高特罗著有三部长篇小说《下一个舞步》(1998)、《林间空地》(2003)和《失踪者》(2009)以及三部短篇小说集《死水恶波》(1996)、《融入孩子》(1999)和《信号》(2017)。高特罗出身于蓝领劳工阶层家庭,是被称为“阿卡迪亚-克里奥尔人”或“卡津人”的路易斯安那州法国人后裔,他的作品大都描写这些人群。蒂姆•高特罗被广泛视为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代表性作家,但他认为自己只是“恰好生活在南方的美国作家”。他强调天主教信仰背景对他创作影响很大。
书籍介绍
《信号》收入当代美国南方作家蒂姆•高特罗的十二个短篇小说新作和从他前两部短篇集中精选的九个名篇,代表高特罗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
这些故事大都发生在他深爱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沿岸,有些发生在北卡罗莱纳州以及隆冬的明尼苏达州。读者仿佛置身美国南方炎热与潮湿的氛围,看到故事中的男女为信仰和各种心事纠结,看到他们的小镇生活、蓝领工作。一台珍贵的收音机,废弃保险柜里的一台神奇的缝纫机,密西西比河上的驳船,纸牌游戏和赌场,祖父母与儿孙……他们的故事走向荒诞、不安或崇高的结局。2017年,《信号》被《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评为年度好书。
主讲嘉宾
张定浩,1970年代生于安徽,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诗人、评论家,《上海文化》副主编。著有文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孟子读法》、《爱欲与哀矜》等,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等。
《信号》
虽然在国内,高特罗并不是一位被很多读者所熟悉的作家,但是毋庸置疑他是当代美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张定浩老师从高特罗的出身和家乡讲起,作为一名产业工人的后裔,他是家中第一位考上大学的成员,文学求学经历和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活经历,让他时时将目光锁定在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身上,比如说小镇青年、蓝领工人、园丁……同时,他身上也可以看到美国南方天才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影子。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就像高特罗自己所说:“那些写人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取得小小胜利的短篇小说在哪里?你看不到是因为,要把这种故事写好而不显得愚蠢、俗套、平淡或者泛滥的感伤,是很难的。对一个睿智的作家来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泛滥的感伤。他不要小说中出现丝毫感伤。但我想,如果你读得够多,懂得怎样将幽默、讽刺和正确的语气与糟糕的素材融合,你就能写出一个具有感情分量而丝毫不感伤的故事。谁要想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情况,他可以读我写的故事。”
张老师讲到,这本书里很多故事的主人公都在帮助甚至拯救别人,还有的主人公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被这个过程“自救”,这就好像回旋镖一样,打了个转回到自己身上,那便是他们的酬劳,他们的“信号”。就像在小说《电阻起风波》里,一位老人在帮助邻居小女孩的过程中,将带有自己回忆的心爱之物“拆开、重组”,这一过程也是重新赋予自己生活意义的过程;还有同名小说《信号》,教授塔利斯·基米塔最后把象征自己无比珍爱的无线电在贾妮丝面前摔碎,这一举动,也是给所爱之人一个巨大的“信号”,我要和过去说再见,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蒂姆·高特罗的故事是微妙复杂、精心描写的世界,在这些世界里,人性得以挖掘呈现,智慧从最不可能的地方涌现。《信号》中的每个故事都很出色,都令人难忘,各有特色,但整部短篇集建立起一种有力的主题呼应,让读者以新的眼光和谦卑的同情心看待生活。 ——吉尔·麦科克尔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也是人学,读一本好书,也是对心灵的一种洗礼,对思想的一种激荡,本期嘉宾张定浩老师最后给读者朋友们留了一个“命题式小作文”——在您帮助他人或者得到帮助的过程中,心里有哪些感受,是否可以用文字描写出来?欢迎读者们在留言区留言,被选中的精彩留言,将会抢先收到我们寄出的《信号》哦!
再次感谢读者们对明复图书馆、对演读会的鼓励和支持。
(留言截止至11月4日中午12点)
“悦”读“悦”生活
2022年“今天·我们读”将继续相约
明复期待与您分享阅读的美好
标签: 描写人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