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是汉朝第24代皇帝。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他禅位给曹丕,终结了大汉王朝的历史。
我们今天称呼他为汉献帝,来源于曹魏给的谥号“孝献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献帝”。但可能有人不知道,蜀汉也给他上过谥号,那就是“孝愍皇帝”。那么,为什么后世选择了曹叡给的谥号,而不用刘备给的呢?刘备还是汉室宗亲啊。
影视剧中的汉献帝禅位。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不应给在世皇帝起谥号
首先,刘备是在刘协还活着的时候给他起的谥号,这一点就非常不合规矩。
所谓谥号,是指对逝去的帝王、大臣的盖棺定论。谥号制度的形成,多认为可追溯至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但郭沫若在1932年出版的《金文丛考》中提出质疑,认为《逸周书》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搜集前代君王的名号,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造成了许多谥号有多种解释这种笑话。不过,《逸周书》即使为假,历史上周王室和春秋战国确实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才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后,在儒家学者的建议下又恢复了谥号。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唐国强饰)与赵高(王刚饰)。来源/电视剧《南越王》截图
谥号根据褒贬程度,分为上谥、中谥、下谥。上谥都是溢美之词,例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如周文王;“武”为有开创局面、辟疆拓土等伟业,如汉武帝。
中谥,多为同情类谥号,例如蜀汉怀帝刘禅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影视剧中的刘禅。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下谥,即贬损类的谥号,例如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周厉王的“厉”表示“暴慢无亲”或不吉利,鲁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汉灵帝的“灵”表示“乱而不损”。
如果一个皇帝害怕自己逝世后被安上一个下谥,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是在位时小心翼翼,尽量实行善政,杜绝恶政;二是在世时给自己定下谥号,不过两千多年来只有一个皇帝这么干过,那就是魏明帝曹叡。他在生前就给自己定下了庙号和谥号,庙号“烈祖”,谥号“明帝”。严格来说,这也是不合规矩的,不过后世为了尊重死者生前的意愿,也就没有更改。
《三国志》中记载,曹丕称帝时,刘备听到刘协被害的传闻,信以为真,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愍”在《谥法》中的含义是:“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囏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意思是,皇帝本人没有建立丰功伟业,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天不遂人愿,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治理好国家,甚至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因此,刘备对于刘协的遭遇,是一种怜悯、同情的态度。
影视剧中控制刘协的曹操。来源/新版《三国》截图
同样用“愍”做谥号的,还有博昌愍侯夏侯渊和晋愍帝司马邺、明愍帝崇祯。
不过,由于刘协在世,刘备起的谥号并不合规,后世没有采用也是理所当然。
蜀国丧失正统性
从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讲,三国时代的蜀和吴都不是正统,只有魏是正统。刘协禅让给曹魏,因此只有曹魏可以给刘协起谥号,其他政权给刘协起的谥号都不合规。
所谓正统性,最早发轫于远古中原“诸夏”与四夷的“华夷之辨”。
春秋时期,孔子通过编撰《春秋》,贯穿尊王、攘夷两大主题,重申民族正统与政治正统。此后,这种理念被西汉时代的春秋公羊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视剧中的孔子。来源/电影《孔子》剧照
其中,政治正统的根本是王位正统,王位正统保证了王室血缘的纯正,也就是血统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例如《汉书·郊祀志下》记载“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意即宣帝乃武帝嫡长子之孙,所以合理合法。
儒家在论历代帝王是否正统的基本标准有三:一看是否统一天下;二看是否居天下之正;三看是否合五德之运。
第二条标准是抽象的道德法则,第三条是玄之又玄的神学理论,都是见仁见智的标准,难以量化。只有第一条标准,是否一统天下,摸得着看得见。
首先,刘备虽自称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根据《史记》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也就是说,刘胜自己有子孙共120余人,刘备纵然真的为刘胜后代,血缘上估计已经相当疏远。相反,曹丕虽然不是汉室宗亲,但刘协是“禅让”帝位给他的,在政治正统上是合法的。要知道,儒家思想是高度认可“禅让”的,可以体现出立君以贤、有德者居之的精神。因此,从儒家思想来看,曹丕完全比刘备更有正统性。
其次,刘备建立的蜀汉始终蜗居在西南一隅,到第二代君主刘禅就被灭。曹魏当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已经接近天下一统了。而且,继承曹魏政权的西晋政权,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西晋继承的是曹魏衣钵,而曹魏继承的是东汉衣钵。所以,后世会采用曹叡给刘协的谥号,而不是刘备的。
这里再提一下当前史学界普遍认为的中国正统朝代的谱系: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因此,虽然刘备政权打出了“汉”的招牌,貌似有继承大汉政权的正统性,但打出招牌不代表能得到其他政治势力的认可,更不代表能得到历史的认可。刘备跟汉室虽有浅浅的血缘关系,曹魏跟汉室没有血缘关系,但当汉献帝将国玺交给曹丕的那一刻,被中国儒家所承认的禅让传统的认证也便生效了——自此,汉王朝正式宣告结束,曹魏政权继承正统。
此后,曹魏政权虽被司马氏取代,建立短暂的一统王朝西晋,但司马家并未对曹氏有所贬损,更没有推翻其正统地位。由魏晋人士书写下的历史中,也便继续沿用了曹叡给予的“汉献帝”的谥号。
退一万步讲,三国时代的暂时胜利者曹魏终究取得了书写历史的笔,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刘备的“汉愍帝”,而必然是曹叡的“汉献帝”。
刘备起谥号的目的
刘协禅让之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属司隶河内郡,“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曹丕还对卫臻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总体来看,曹丕对刘协给予了较为丰厚的待遇。刘协去世后,曹叡给他的谥号“献”,在《逸周书》的解释是:“聪明澼哲曰献。”这还真不是一家之言,袁术也曾评价刘协“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
曹丕只是迫使刘协禅位,不是弑君。从塑造个人仁慈形象的角度出发,曹丕也会对外宣传刘协安然无恙,并且日子过得不错。魏国的政治动向,刘备不可能完全不知道。因此,刘备极有可能知道刘协活着。他之所以要给活着的刘协谥号,可能是想以此来昭告天下,汉帝被曹魏害死了,期望天下之人群起而攻之。这个“愍”也相当有深意,它意味着刘协在曹魏遭受到了羞辱和折磨,既能表现刘协的百般委屈、忍辱负重,也能表现曹魏的残酷无情、目无君上。
结语
公元234年4月21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同年,刘协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曹叡闻讯后,“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制”,并宣布大赦天下。
9月30日,刘协被安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百般屈辱的人生。
为他留下“汉献帝”谥号的曹叡,也终究没有熬过司马懿。三国时代的帷幕已经落下。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