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好的悲剧人物,在她身上有多重悲剧集中在了一起,如生命悲剧、境遇悲剧、性格悲剧和爱情悲剧。
生命悲剧指的是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境遇悲剧指的则是幼年失母不得不寄人篱下,这两重悲剧可谓是不可抗拒的客观悲剧,并不具备多少讨论意义。
性格悲剧虽与生命悲剧和境遇悲剧息息相关,但亦和贾母等人的教导有很大的关联。爱情悲剧的根源其实正是性格悲剧,因为林黛玉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合乎儒家礼教规范的好媳妇儿,所以贾府最终舍弃了“木石前盟”,选择了“金玉良缘”。
此时存在一个问题,除去客观性的病弱和寄人篱下因素,林黛玉的性格悲剧和爱情悲剧中是否存在一些人为因素?答案是无疑是肯定,使林黛玉养成悲剧性格、使林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最终使林黛玉丧命的人其实正是贾母。
在第九十七回中,贾母曾这样说道: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也就是说,贾母认为林黛玉没有一个做女孩儿的本分,不是一个懂事的人,简直是白疼她了!
接着贾母又说了一段更为无情的话: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这个病”说的是林黛玉的心病,即心中放不下贾宝玉。在林黛玉成为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的阻碍之时,贾母无情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也没心肠了”。什么叫“没心肠了”呢,就是她要死就让她死吧。
林黛玉无疑令贾母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她没有成为贾母所希冀成为的那种人。贾母想要的并不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叛逆性极强的林黛玉,而是一个温柔顺从、三从四德、符合儒家礼教规范的林黛玉。
但问题是,林黛玉之所以没有成为符合儒家礼教规范的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贾母所谓的宠爱。第五回中曾这样描述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
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贾母完全是按照养贾宝玉的“规格”养林黛玉,对林黛玉比对自己的亲孙女们还好。这虽能表明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但亦存在一个大问题。按照贾母的这种养法,贾宝玉最终成了一个“混世魔王”,林黛玉与贾宝玉朝夕相处,岂不是注定要成为一个女混世魔王?
既然想要林黛玉成为一个合乎儒家礼教规范的女人,便不该按养贾宝玉的方法养林黛玉。黛玉幼年失母,贾母又没有指派人专门教林黛玉“三从四德”的道理,黛玉注定要成为一个“不本分”的女人。
事实上,贾母根本不是真的疼林黛玉。贾宝玉如此“混账”,也不见贾母要放弃他。可当贾母发现黛玉不像话后,却狠心地果断舍弃了黛玉。不难看出,黛玉其实完全是被贾母害死的!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