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包罗的层面非常广阔,以至于让人觉得无从入手。但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淮南子·说山训》中有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西游记》
那些传统思想其实早已融入古往今来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在古代的文学作品当中,最容易找到它们存在的痕迹。譬如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便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在这部书中,不仅包含着儒、道、墨、法等一系列思想概念,同时还展现出了一种相互交织,互相依存的状态。在那些故事情节当中,所体现出的并不是某种单一的思想,反而具有非常浓烈的兼容性与包容感。
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那些思想的融合,每一段故事的构思,都暗含着多家的经典理念。其实这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融合,才能更加成熟。
《西游记》——诸家思想的大杂烩
此书虽然是以一个佛教故事为主体而进行的描写,但是却并非以佛家思想为主流,尽管其中穿插了许多道教的人物形象,可却并不完全是为了体现道家的理念。《西游记》中的世界固然是一个虚构的层面,然而除去神话元素之外,与现实世界又是如此的贴近。
形形色色的神仙妖怪
形形色色的神仙妖怪,同样具有和凡人一样的思维,在他们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人世间的千姿百态。或者也可以说西游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另外一种影射,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或多或少都能够看到现实中的影子。
再加上吴承恩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有着足够丰富的知识阅历和人生经历,对于自己有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感触。所以在他创作出来的《西游记》中,总是能够展现出非常深刻的内涵,甚至可以在一件事情当中,展现出极其复杂的思想观念。
无论是端坐于九重天上的玉皇大帝,还是盘坐在西天灵山的如来佛祖,亦或是不辞辛劳跋山涉水的师徒四人,以及西天路上的众多妖魔鬼怪,都具有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能够独立思考的思维理念。在他们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都可以见证诸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结果。
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义道德,法家的天下无私,墨家的兼爱非攻……这些看似完全独立的思想体系,实际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由于那些共性的存在,所以它们才会逐渐被相互同化,被彼此吸收,达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
书中的实例论证
玉皇大帝
1、玉皇大帝对待孙悟空的态度。
想当初孙悟空刚刚问世的时候,便惊动了远在天庭之上的玉皇大帝。当时玉帝曾让千里眼和顺风耳查看他的动静,但最终却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任由其自行生长。
在这段情节中,首先体现出来的便是道家讲究的无为而治,对于一件事物不过多地干涉,在一定范围内给对方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态度,与此同时也和儒家所讲的仁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一种没有界限的大爱,以仁慈之态对待世间的一切,从而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和影响。譬如《淮南子·修务训》中曾说过:“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但是这一点又和墨家学说中的兼爱十分吻合,比如墨子曾认为人们应该如同天地包容万物一样,去包容身边所有的人。而玉皇大帝所采取的也正是这种态度,当时他是这样说的:“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可见他完全对孙悟空做到了一视同仁,并没有做出任何不当之举。从这一件小事,不但可以看出玉皇大帝这个人物形象所携带的内涵,更能够看到诸家理念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闪光点。
太白金星
2、太白金星提出的招安政策。
《西游记》中的太白金星,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和事佬的角色,总是在试图以和平的手段,调解他人之间的矛盾。例如孙悟空闹完龙宫和地府之后,他曾向玉皇大帝提出了招安的计策,让对方来到天庭为官。
其实他所运用的策略,与墨家所强调的非攻完全如出一辙。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凡战争必然都会带来杀戮,这样对双方其实都没有好处。《比如墨子·非攻中》曾提到:
“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
不过这也和道家的贵生思想非常贴合,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珍贵。尽力避免战争和杀戮,也是珍爱生命的一种体现。因为天庭和孙悟空之间一旦产生冲突,肯定会造成双方各有伤亡,后来发生的故事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花果山数以万计的妖怪大军,最后只剩下两三千左右。
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太白金星的举措其实也在无形中暗含了法家的理论。他让玉帝把孙悟空招上天,就是为了用天条约束对方,虽然结果不太成功,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法家思想的一种运用。
如来佛祖
3、如来佛祖制定取经计划。
在《西游记》原著当中,如来佛祖制定取经计划,是为了把自己手中的大乘佛法传往东土大唐。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书中也有明确的交代:
“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此举无疑是在本着博爱共享的原则造福天下苍生,他没有将大乘佛法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品珍藏,而是决定让这些经书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按照儒家思想来看,这显然与《礼记·礼运》的言论十分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此外这个理念也出现在了老子的《道德经》中,可见古人普遍认为对待这个世界要采取一种大公无私的心态,这一点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例如法家、墨家等等,也都对此非常认同。
还有《孟子》、《庄子》、《列子》等一些古代典籍中,也都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说法。所以吴承恩老先生对于如来佛祖这个人物的设定,应该是参照古代的那些贤德之士为标准,打造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形象。
古代圣贤们
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取经计划,更是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古代圣贤们所说的天下为公。这个神圣而又美好的愿望,可以说是古代大多数思想家的共同目标。
诸家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以及结果
世间之道何止三千,但最后都会殊途同归,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追求,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让未来充满光明。这些人站在同一个出发点,面朝着同一个方向,即使走过的道路有所区别,可他们的步伐和终点却都非常一致。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孔子讲究广施仁义,墨子惟愿兼爱平生,法家力求公平公正……如此之多的理论和概念,听起来似乎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遥远的上古时代开始,一直到夏商西周,再到秦汉魏晋唐宋元明,人们对于思想方面的探索和完善,从来未曾停止。直到如今依然还有人在为之继续付出努力,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长路,关乎着所有人的未来和命运。
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无数古代先贤将自己的智慧,整理成可以流传的文字,把那些无比珍贵的思想传给后人。而后人也在不断地加入这个行列,并且将那些思想不停的融合改进,一次次推陈出新。比如宋代朱熹的理学,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等等,都是集前人之大成,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融入自己的感悟,最终才流传于世间。
现如今每个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以及思维方式,都离不开这一思想的引导和影响,因为它早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理念。
而《西游记》中的那些情节,则在无形中从侧面论证了此观点。当然能够体现这种现象的情节还有很多,以上所例举出来的不过冰山一角。但是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貌,从其中一点去论述整体,属于逆向思维的一种,对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结语
古人曾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同一片深邃的大海,可以包容世间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各个时期的不同思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性的存在,才让那些可以称之为精髓的理念,得以流传数千年的时光,并且不断地被注入新鲜血液,保持着难得的生机与活力。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