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55 0

我国电影界有一批表演经验丰富,喜剧、悲剧、正角、反角都演得得心应手,逼真自然的老演员。 他是因饰演反派和喜剧人物而闻名的程之( 1926-1995 )。

1947年,文华影业公司成立后,他进入电影界,到1952年参与电影为止,他有五年的时间:石挥( 1915-1957 )、李丽华( 1924-2017 )、张伐( 1919-2001 )、韩非( 1952年) 李纬) 1919-2005 )等和拍摄《假凤虚凰》(1948 )、《夜店》(1949 )、《太太万岁》 ) 1949 )、339 )

“戏剧生活,生活不戏剧”,是程之从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他说,要以戏剧自居,远离生活,不为戏而戏,而要准确把握“生活”,即人物之间的关系,从生活中寻找依据,根据生活逻辑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逻辑,演谁像谁,不需要造作

特别是在电影中,需要达到“生活”的境界。 但是,那还是艺术。

这既要善于观察、体验、研究生活,也要善于概括、提炼生活、表达生活,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活,程之认为作为演员应该博学多才,但他本身有广泛的爱好,学习哲学、心理学; 唱京剧、说相声、爱美术、对地方戏曲也很热心研究,就是为了从不同门类的学科和艺术领域吸收更多的营养,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

程之生前曾多次谈到对他的艺术生活产生过非常深刻影响的两个人。 一个是他父亲,另一个是石匠。 从苦役剧团到文华公司,石挥一直是他的良师益友,说起石挥,程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大学退学进入剧团】

程之,学名程会春,号程春茹,祖籍湖南宁乡。 1926年2月3日出生于武汉,3岁随家搬到上海。

他出生在一个歌舞升平的家庭。 他的父亲程君谋是有名的京剧票友,曾与程砚秋、荀慧生同台演出。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许多亲朋好友都很喜欢京剧艺术,程之从小就受到艺术荐证,10岁就在电台播放京剧歌曲,11岁就灌唱片。

初中的时候,程之又迷上了戏剧,每逢寒假,他都留在学校参加业馀戏剧演出。

原来,他上初中的时候,二哥办了一个业余剧团,偶然带他去作客,他对戏剧又产生了兴趣。

1942年华夏业余剧团演出了《艳阳天》,缺了三殿大人,又邀请他来演这个角色。 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得到了观众的赞扬,他的兴趣和信心就更大了。

后来在戏剧《哀乐中年》中扮演赵小姐,在《表》中扮演勤杂工。

家里不允许当演员,但从初中到19岁进入复旦大学经济系,一直参加业余演出。

1944年,上海14所大学联袂演出时,他曾饰演《腐蚀》。 1944年底,他满屋参加上海演艺实验剧团,在四五百名考生中只能考二男二女的情况下,参加了主考人白穆( 1920-2012 )、黄河( 1919-2000 )、)

当时,他对填报纸有点为难,“长子不改姓! ”我这么想。 于是,在表上填了一个“程”字,说:“男子汉不坐改名! ”我想。

想把真实姓名写在上面的时候,我担心你知道家里又在闹了。

就在这忙乱之中,他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之、乎、者、也”,于是他把它的头摘下来,在表的“程”下面写了一个“之”字。

就这样,《程之》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银幕上。

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终于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了一年书,得知自己考上了上海戏剧艺术实验剧团,毅然辍学,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戏剧演员。 尽管在家庭内引起了风波,但日程的决心一点也没有动摇。

1945年,程之又搬到苦役剧团。 他除了每天完成自己的演出任务外,还坐在效果台前看别人的戏,用心模仿,仔细思考。

有一次,饰演《我这一辈子》,闻太师的演员突然患上急性阑尾炎,住院了。 黄佐临导演( 1906-1994 )非常焦急。

高笑鸥( 1914-1971 )向黄佐临讲述了程代戏的事情,“他每天都很享受戏剧。 不仅演女人不行,还能演男人。 ”。

于是,导演黄佐临给程之打了电话,程之放下餐具赶了过来。

黄佐临、丹尼(黄佐临的妻子)、石挥、张伐好奇地对他说:“有话吗? “有。 “那就变装吧”“好的,我变装。 ”

程之每天看演出,对闻太师的变装有想法。 闻太师是一只眼睛,演员是闭着一只眼睛在演戏,所以很累,也不安全,万一合上了就糟了。

今天被他请去替补,正好是因为他实践了假扮的想法。 他用鸭蛋大橡皮膏,在中间挖了一个晴天大小的洞,贴上沙皮,在中间戳了几个洞,贴在眼睛上,外面涂了油彩,涂了一层阴影,从台下看,是一只眼睛,其实,他是两只

故作姿态站在舞台上,他念念不忘,地位没错,这个角色直到最后都是替补。

元宵节,曹禺( 1910-1996 )从美国回来,带着几个美国朋友来看戏。 看完戏后佐临去后台吃元宵了。 一个美国朋友闭上眼睛想找一个演闻太师的演员。 佐临把程之叫过来,他吓了一跳。 “啊! 曾是个孩子。 ”陈声音粗,不像个孩子,所以骗了他们。

【偶然登上大银幕】

程之出现在屏幕上是偶然的。 1946年,好莱坞电影压垮了上海戏剧界,苦役剧团被迫解散。

现在的很多观众都不知道,1946年前后,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都占领了中国的银幕。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国产电影的产量跟不上。 另一部,几乎都是风花雪月的作坊式作品,所以质量可以想象。

当时上海的剧团推出了反映现实的剧目,得到了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支持,但剧场的粗糙和舞台化还比不上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精品打细磨,其题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当时国内比不了的。

纵观很多那时的民国电影,其中很多的叙述以及表演方式都在模仿好莱坞。有机会,这个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讲讲。

回到程之身上,离开剧团后,为了生活,他谋到个小公务员的差使,家里也劝他从此回心转意离开舞台。

“贼心不死”的程之岂能就这样放弃舞台生涯呢!

1947年的一天,他到文华影片公司看拍影片《假凤虚凰》(1947),导演黄佐临知道他能拉会唱,便要他来担任片中五号理发员这个角色。

程之正是求之不得,便满口应允。

就这样,他开始了银幕生涯。这个角色有段戏是坐在阁楼上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程之唱得好,演得也象,把一个理发师下班后穷极无聊的神态刻划得维妙维肖,报纸上还表扬了这段戏。

以后,凡是有能拉会唱的角色,都少不了他,这一年,他还在《母与子》(1947)一片中扮演一个剧务石磊。

1948年,在桑弧(1916-2004)导演的《太太万岁》(1947)里,他演一个拆白党,嘴里叼着烟卷,一手打着拍子,唱开了绍兴戏:“谁个不想赚钞票,哪个不想步步高……”活画出这个人物的丑恶嘴脸,惹得摄影棚里的人们捧腹不止。

在影片《夜店》(1947)里,他演唱京戏的戏子,这又是他的特长。拍摄时,由于导演黄佐临的指点,使这一形象分外生色。

程之回忆起他在苦干剧团和文华影片公司期间的艺术生活,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说,黄佐临是他艺术上的良师益友。

另外程之在自传《我这一辈子中》谈到,他和石挥不论是在舞台上还是银幕上合作过多次,他对石挥也是佩服地五体投地,他曾说过——用“艺高胆大”这句话来称颂石挥的表演技巧之“高”是不过分的。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石挥演戏不是‘我演我’,而是演出了不同类型角色的特性。诚然,演员不论扮演什么角色,总是从‘我’出发的。但石挥是使‘我’靠拢角色,而不是要角色靠拢‘我’”。

【演反派《红日》最佳】

在影片《我这一辈子》里,他先演日本翻译,后演国民党警察局长。拷问老巡长的一场戏,他和石挥都演得十分精彩。

他从美国影片《血溅虎头门Brute Force》(1947)受到启发,在那部影片里,典狱长审问逃犯,没有此牙裂嘴,竖眉瞪眼,可逃犯被他折磨得简直没法活了。

他也决定不再在外部动作上加码,而采取外表很平静,内心却十分狠毒的精神状态。

老巡警喊出:“你要是个人,也要有点人心哪!”这句话刺激了他,他怒火胸中烧,抄起一根包着钢丝的橡皮棍,把老巡警打昏。

这样,戏演足了,人们看到这个警察局长内心的残忍和灭绝人性,暴露了他的丑恶灵魂。

1956年,这部影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程之也获得一枚奖章。

解放后,他也扮演了不少反派角色,其中《沙漠追匪记》(1959)中的特务头子金治中,《红日》(1963)中的敌参谋长,《苦恼人的笑》(1979)中的主编,《十天》(1980)中的匪军官等,都很有特点。

建国后在程之演的反面角色中,演得最好的是《红日》中的敌参谋长董耀宗。

为了演这个角色,程之曾经专门去和董耀宗本人接触,了解到他是个老行伍出身,很有作战经验,谈吐很有修养,不是赳赳武夫。

他介绍当年的孟良崮战役,连细节的描写都很生动、形象。他还了解了董耀宗与张灵甫的关系。董颇有能力,但张灵甫是军长,职务比他高,要服从他。

上孟良崮董是不同意的,但张灵甫刚愎自用,仗着自己是王牌师,什么意见也听不进去,贸然作了决定。

因此,程之认为,要演他,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演成个“人”,而不应是个草包熊蛋。

程之的表演是,知道对方错了,又不敢力争,而是咽睡沫,忍下去。

在解放军冲上孟良崮,七十四师被迫缴械投降这场戏里,程之的表演是:不看解放军一眼,看了一下手里的枪,摔向地上,抬头望天。

这些形体动作既表示董耀宗的傲慢与不服,同时也表明: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张灵甫是一错再错,不听我的,要听我的,不致如此。

【京剧表演对他的影响】

通过演许多反面角色,程之体会到,刻划反面人物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只能如实描写他在特定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个性和思想感情。

丑化反面人物,如同神化正面人物一样是违反情理的。

只有从自我出发,设身处地地对人物进行体验。内心充实了,精神状态和眼神也就有了。

无论在舞合还是在银幕,程之演戏都具有松弛的特点。他在影片《飞刀华》(1963)里演杂技艺人哈哈笑,做刀靶子。

为了防止出危险,摄影师想了个办法,把摄影机马达反过来倒拍,刀子从他脑袋旁拔出来,放映时正放,就成了刀子从他脑袋旁扎进去。

倒拍,要求演员表情倒做,这是难题,但程之准确无误地把顺的表情倒过来演,如果遇上表演松懈,形体紧张的演员,这场戏是没有办法演的。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由于长期京剧表演实践的影响,程之演戏,很有节奏感。他捉摸裘盛戎的唱,不是句句都“描”的,到了该“描”的地方,才拿出充沛的感情和嗓音,才博来满堂喝采声。

电影是分切的,做到表演有节奏较难,所以每当他接到一个剧本后,事先有个总的设计,其中包括自己的角色出几次场,每场任务是什么,戏的高潮在哪一场。

他注意寻找节奏的逻辑性,也就是语言和行为的逻辑,归根到底是思想的逻辑。所以,他的表演总是起伏跌宕,节奏分明。

【兼做配音演员】

长期以来,程之一直潜心琢磨、刻苦钻研语言艺术,他的普通话,上海话、湖南、湖北、四川、江浙、宁波、苏州等地方方言都说得很地道。

语言是表演的重要手段。程之在语言上称得上是颇有修养的演员。因此,译制片厂和美术片常找他为外国影片和美术片配音,于是,他又不得不兼做配音演员。

他曾为《牛虻》(配红衣主教蒙泰里尼)、《王子复仇记》(配克劳迪斯)、《奥赛罗》(配埃古)、《唐·吉河德》(配唐·吉诃德)等十几部外国影片配音。

对此,他说,为外国影片配音,不光要把外国话翻成中国话,还要体现角色和演员的表情、神态、节奏、语调和语气,这就需要把影片中的角色和演员琢磨透,不但需要很强的模仿力,还要发挥想象力,懂得语言造型,去体现原演员创造的人物。

他为《牛虻》里的蒙泰里尼配音时,看了几十次影片,反复体验,才把人物既不肯违反宗教戒律,又舍不得儿子的复杂感情体现出来。

他为《马歇尔,欢迎你》配旁白,很好地保留了原片幽默风趣的格调。

总之,他的配音,都相当成功地体现了角色和演员的创造,受到观众的称赞。

1953年,程之拍完石挥导演的《鸡毛信》(1954)后,回到上海就把恋人郭葆璟接过来,喜结秦晋之好。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由于程之常年在外拍片,教育子女的任务自然落在了郭葆璟身上。

程之夫妇孝敬老人,两家的老人,他们夫妇一肩挑起了抚养的担子,不要其他兄弟姐妹一分钱,两家老人直到送终都是他们夫妻二人亲自伺候。

二人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叫程万,精通二胡喜欢篆刻,在日本留学主攻电子工程,但却用篆刻挣钱勤工俭学,非常自立。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次子程前打小过继给程之的哥哥,小女儿程芊曾在学校任职。

【和陈述、于飞搭档说相声】

另外,程之怎么会说起相声来,又怎么和陈述(1920-2006)、于飞(1922-1998)搭上档呢?

这要从解放前他在苦干剧团和石挥同台演出受到的影响说起。石挥不仅戏演得很好,而且平时谈吐幽默,还善于表演相声,在戏剧演出空闲时,常常在曲艺场上露一手。

有一次,石挥准备说一段相声,但缺少一个对手。

看到程之平时演戏也是以松弛、细腻、逼真而见长,就拉他帮忙。

程之对此也有兴趣,一拍即合。他们第一次搭档就配合默契,演出极为成功。

因此,凡要凑个节目时,石挥常常就拉程之一起上。

他们当时演个节目,一般都不排练,演出前,石挥给程之咬咬耳朵,交待一下想说点什么,唱啥内容,让他心中有数,到时帮个腔,就“台上见”了。

后来石挥当上电影导演,工作忙,顾不上说相声了,有人来请,就由程之找搭档抵挡。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开始与程之一起说的是著名译制片演员邱岳峰(1922-1980)。

1957年许多演员上街宣传总路线,程之与于飞搭上档,陈述也说起相声来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他们在银幕上常常代表“一小撮”,在曲艺场上由于兴趣相投又聚集在一起。

"不务正业"的程之,既唱京剧又说相声,正反派更演得出神入化

他们一起切磋相声技艺,与电影表演艺术相辅相承。

他们虽然可以说是师从石挥,但在创作方法上却更严谨,哪怕是说个三、五分钟的小段,也要作充分的准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他们在相声场上的名气比石挥还要大,还要响。

1961年,他曾和于飞一起给国家领导人表演过相声,他的相声,一直是上影演员剧团的王牌节目。

仅1977年一月至四月这段时间里,他就为观众演出了360余场,有时一天竟演15场之多。

侯宝林曾经说过“程之如果在我们相声界,‘玩艺儿’也是上乘的。”

烟花女子翻身记,国内首次使用非职业演员,让人咬牙切齿重返上海四年无戏可拍,1962年是他在银幕上最耀眼的一年《我这一辈子》半个世纪的变迁 铸就平民史诗 石挥自沉黄浦江曾被禁的《关连长》只是时代的误判 首个富有鲜明个性的战士形象1948年,他是电影界最红的小生,舞台上与石挥并驾齐驱,配音列宁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