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交流|名著阅读的多样教学策略探索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68 0

点击标题下「第一教育专业圈」可快速关注

当前,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其中的最大变化就是阅读量大大增加——名著阅读正式进入了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实施中,阅读部分因没有学生和家长重视的笔头作业,并不能得到重视。和学生交流中问起“为什么阅读名著”,回答“因为课本里要求”“因为考试要考”“因为必读书目上有”的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学生阅读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学生们也说:“题都做不完,没时间阅读。而且,这些书中的人物那么多,太难理清了。”可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学会阅读,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但是,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保障,也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否有效呈现教学内容,都取决于采取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亦如此。一本书的内容和情节,我们老师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体验阅读过程的乐趣。

角色日记,激发阅读意愿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后,就会由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参与,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所以,我首先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以小说中不同角色的身份写日记,借此让学生爱上名著,爱上名著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

写日记是我校学生的语文常规作业,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学会观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但是,好多学生在写日记时往往会因为没有素材而写成了流水账,或者用几个字来应付完成。于是,我把名著阅读和日记结合起来,提供学生写日记的材料,解决学生的作业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开始阅读。在阅读名著《童年》时,我首先对小说中的人物阿廖沙·彼什科夫、小茨冈、米哈尔舅舅等做了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以其身份进行日记的写作。教室里随即就掀起了选角色热潮,第二天的日记就出现了新的局面。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人物的生活经历,有的则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还有的对小说中的人物做了评价。尤同学以阿廖沙的角度写道:“外祖母带我走进了光明,她是我永远的朋友,她的无私的爱开导了我,让我永不丧失勇气!我和外祖母整天都在甲板上待着,她容光焕发,十分高兴。接着,她开始给我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她讲得自然流畅,十分精彩。”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品插图,展示阅读特色

插图是一种穿插在作品中的画,是作画者在忠于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构思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它既体现了作品中的情节发展,又包含着作画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由此,我想到了为名著配插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画来展示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要配上合适的插图,首先要熟读作品,然后再用涂画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理解。起初,在初步阅读时,有学生会在文字的旁边配上小图片,虽然只是一个简笔画,但是活灵活现,与文字相得益彰,表达出了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后来,我鼓励学生为某些章节进行配图,可以工笔描绘。在阅读《骆驼祥子》时,赵同学为“刚刚买到新的黄包车的祥子”做了配图,选择了亮丽的橙色、青色来展现车的“新”,以祥子跨步向前的动作来表现他的信心满满。张同学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创作了鲁迅画像,在阅读《童年》时为阿廖沙配图——图片中,人物躺在草地上,翘着腿,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形象而逼真。而王同学在阅读《红岩》时为江姐绣红旗情节配了图。有的学生在阅读中,还创作了卡通般的人物图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或者情节,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图片呈现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阅读感受。另外还有好几个学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把日记创新为手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可见,多样的阅读策略,既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展示学生的特长,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

有效课堂,学习阅读方法

初中生的阅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了解,它需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教师的最终职责是教会学生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学习方法,在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阅读作为个性化的体验更需要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我在课堂上不仅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也努力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到小说中地点的变化:东京——日暮里、水户——仙台,然后找到每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再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们结合文章对藤野先生的语言、肖像、动作的描写,以及他在文中所做的事件,明确了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详略并进行文章语言的赏析,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事、这些人。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借助时间、地点的变化理清情节发展;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法和态度了解人物特点;结合社会背景和材料的特点来理解小说主旨。这样,学生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逐渐熟悉并掌握,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运用,为名著的进一步阅读做好了准备,促使学生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就阅读方面对老师提出了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和交流。”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掌握的基本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对学生的阅读篇目设立了不同的专题,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掌握阅读内容,并提高自学能力。

小说《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像一幅斑斓的长卷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史。在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人物,预备年级的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设立了五个专题:阿廖沙迁移图、人物关系图、阿廖沙的温暖源、阿廖沙的苦难史和家庭冲突,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小说,选择其中的一个专题做一份阅读小报,最后进行小报张贴评比。马同学的迁移图展示了阿廖沙在小说中的迁移历史,“从‘一间窄小破烂的房子’乘船去‘外祖父家’,舅舅们分家后到了‘波列沃伊大街’,卖给酒馆后去了‘卡那特街’,又被带到‘索尔莫夫村’,最后回到了外祖父家”,并用简洁的文字记述了每个地点的主要经历。在“阿廖沙的温暖源”环节,学生归纳分析出了外祖母和母亲对他的保护、邻居“好事情”跟他的倾心交谈、小伙伴小茨冈的帮助和开导。“苦难史”主要归纳为“父亲的去世”“在外祖父家寄住”“被外祖父遗弃”三部分。总结展示活动中,有人说:“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形象来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人的冷漠与丑陋。”还有人说:“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分专题的阅读,给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完成,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提升了阅读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我告诉学生,除了老师指定的阅读专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自选专题进行研究。

在阅读《朝花夕拾》时,我设定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有的学生有些迷茫,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不一样的热情。于是,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安排有阅读特长且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当组长,自主领导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除了阅读《朝花夕拾》,还阅读了不同版本的《鲁迅传》,而且利用节假日走访了鲁迅公园、鲁迅故居,并在网络上搜寻了许多与鲁迅相关的资料,提出了几个阅读研究的方向:寻访鲁迅之地域篇——根据鲁迅先生居住的地址绍兴、北京、上海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寻访鲁迅之美食篇——品尝、介绍鲁迅先生作品中出现的美食;寻访鲁迅之风景篇——结合鲁迅作品绘制插图或者制作明信片;寻访鲁迅之生活篇——通过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先生与家人的生活,与同事一起的教书生活,鲁迅先生除了写作之外的绘画、设计等兴趣爱好。要归纳出这样的专题,表明学生已经进行了广泛的阅读,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了解,而是进行了分析归纳,他们的阅读技能在逐步提升。这样自主阅读专题的选择,使学生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提高了自学能力,优化了阅读教学过程。

开展活动,保持阅读热情

阅读名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长期坚持,交流分享就是促使学生保持名著阅读热情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参与小组讨论、组内分享、小组汇报等形式,学生获得了阅读成就,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发。所以,在学生们完成一部小说的阅读后,我会组织班级举行交流展示活动来分享阅读体会。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学生们各显神通,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改编日记,呈现自己的插图,并解说自己选择的理由和画面设计的意义,分角色演绎自己改编的剧本以及对人物的理解。在这样的分析交流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以参与者的方式进入作品的意境。他们把小说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有图片、有动作,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可见,阅读之后的分享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是学生对名著内容理解的碰撞,更是一种认识的提炼与升华。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1年12月1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