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7期
编
者
按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一首古今绝唱,雄浑苍凉,笔力遒劲,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有着撼魄荡魂的力量。一菲老师的课堂亦是纵横捭阖,于精巧的设计,于简约的环节,于合宜的目标,于发展学力的思辨里,由景入情入理地咀嚼文字,境界宏阔。
(江苏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栾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种流派,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想起米开朗基罗充满力与美的雕塑。苏轼在四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词,这也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此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
找同学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声音很好,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为了近一步去体会这首词,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师:大家又一次欣赏这首词,要想更好地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赏析,老师将这首词分成三个层次。
(板书)赤壁雄奇景 英雄周郎颂 失意酹江情
师: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曾经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有何感想?
同学齐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词人有了怎样的感想,请一位同学稍作阐释。
生: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长江,想到赤壁奇景,想三国赤壁之战,想到许多三国英雄人物,从而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注意具体体会词,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是三国时代吗?
生:不是,作者面对长江,看到滚滚长江水,发出感慨,想到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他把所有英雄人物,通过滚滚而流的长江而联想。
师:非常好,面对长江,词人表达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历史,为整首词铺垫雄奇的底色。光有底色不行,不但要放得开而且要收得拢,第二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放得开又收了回来,他交待了怎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一起说是什么时代?(三国)什么样的地点?(赤壁)有了这样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时空,接下来浓墨重笔描写赤壁雄奇景,词中用了十三个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
生:我觉得这十三个字中,“卷”字运用得非常好,这个“卷起千堆雪”的“卷”字体现作者的豪迈气概。从这种气概中,可以看出赤壁雄奇之景。
师:你说这个“卷”字侧重叙事,我同意。“卷”还写出一种形状,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认为还有一个“雪”,这个“雪”字不但写出长江回溅的气势,而且写出了颜色。
师:写出了色彩,这个色彩非常美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大家学习过《荷塘月色》吗?(生答:学过)“落下斑驳的黑影”,这种景色美不美?(生答:美)粗犷、野性的美。在这首词景物描写中哪个字体现这个特点?
生:我认为“穿”、“拍”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水浪涛之势的磅礴。同学们试想,滚滚长江号称我国第一大江,它不仅有壮美的一面,而且不同词人笔下的长江体现出不同的美。在这首词中词人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前赤壁赋》中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赤壁赋》中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谁来重复一下?(找同学重复一下)
师:在这里词人不去揣摩长江的恬静美,也不讴歌激情美,而是用尽笔墨描写长江的壮美,长江的壮美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生:群雄逐鹿,还有三国鼎立。
师:有没有补充?
生:群雄割据。
生:问鼎中原。
生:英才辈出。
师: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人一样,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下面大家看黑板,第一个层次“赤壁雄奇景”,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这可以说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师: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么大家想一想,在三国时代堪称英雄的有哪些?
生:刘备。
生:我认为关羽。
生:周瑜。
师:与苏轼的观点相同。
生:黄忠。
生:诸葛亮。
师: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在作者心中却情有独钟地认为周瑜是英雄,词人是怎样描写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
(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词人从哪几方面来写周瑜形象?
生:我认为是从三方面来写周瑜的,首先是小乔初稼,说明周瑜年轻有为;第二是羽扇纶巾,写出了他的儒将风度;第三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他非常有才气。
师:塑造人物形象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直下江南,不可一世。当时周瑜只有二十四岁,作为东吴的主帅,本来应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神采飞扬谈笑间,什么是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羽扇纶巾是什么样人的装束?(儒将)描写成儒将,感觉不够,又写其谈笑。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火光中,在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比星空还灿烂,这是正面描写。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有“小乔初嫁了”,小乔明明是赤壁之战前十年嫁给周瑜的,这里的“初”改成“出”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行,原文中强调的是时间,把十年所有事情浓缩在赤壁之战一点来表现周瑜,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后一个强调“小乔初嫁了”,跟作者表达意思联系不大。
师:本文的“初”之意是刚刚开始,而“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这时写小乔主要衬托周瑜英雄形象,衬托周瑜什么呢?
生:衬托周瑜雄姿英发,年轻有为。
师:周瑜是著名军事家,离开了赤壁之战,没法更好地去写他。作者是如何描写战争的?
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师:何为“樯橹”?
生:船桅杆,船桨,这里泛指船。
师:在谈笑之间,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周瑜的军事才能也得以显现,周瑜形象至此为止也刻画得十分完美,令人类历史上一切军事家都相形见绌。无论是不可一视的拿破仑,还是战功赫赫的麦克阿瑟,无论法兰西的骄傲的戴高乐,还是沙漠之狐隆梅尔,都会黯然失色。为什么使他人黯然失色?因为艺术真实往往高于生活真实,是经过词人提炼的,是个历史的人物,所以我们称它为“咏史”。(板书)
在这里词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刻画周瑜,表达他建功立业的渴望。某种程度上说,周瑜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在这里写史,也是为了抒怀,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这里词人抒情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关系。
师:既然是对比关系,我们一起来看构成几对对比?先有年龄的对比,方才我们说过周瑜做都督是二十四岁。二十四岁风华正茂,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东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告贬黄州之前,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弗,他曾经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远处话凄凉。”以上三组对比,都是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下文重要对比应是什么对比?
生:事业上的对比。周瑜早年就是东吴的大都督,而苏轼是被贬的比较小的官。
师:好。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周瑜二十四岁就任东吴的主帅,而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可谓报国无门,所以苏轼有这样的诗句自嘲:“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什么意思?想我一生的功业,就是被贬到黄州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后又被告贬到儋州,可谓满纸芳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泪眼朦胧之中,我们似乎看到词人孤独的背景,事业上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强烈的对比导致一种失落,一种悲剧的美。同学们认为这两个人有没有可比性?(有)如果说周瑜是个千古英雄的话,苏轼则是旷世奇才,我说他是旷世奇才,你们同意吗?(同意)他有哪些建树呢?
生:苏轼的书法、绘画都很有造诣。
生:宋代“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之一。
生:苏轼受儒、道、佛思想影响,在政治上很有建树,主张“重君”、“重商”,在文学上也很有思想,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所以被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但这位同学他谈了两点:第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第二,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此外,他在绘画上也是很有才华的。可谓是几千年才出现的一个才,这样的一个才子,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悲叹,联想时代了解他们的情感,我们可以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词人要抒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词人要抒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
生:我觉得作者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主要是抒发壮志难酬的心境,并不是真的消极。如果消极的话,那他早就该隐退了,作者在词中就不遥想意气风发的周瑜了,所以我觉得在表面的消极之中,蕴含着积极的精神。
师:非常好,能够有自己深入的理解,有谁补充?
生:整个文章前面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因为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是被贬黄州之时,政治上遭受挫折,也萌发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感觉,因而,在文中流露出沉重、苦闷和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是,我觉得最后词句仍然掩饰不住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性格和为国尽忠的豪放情感,虽然有些消极,但还是乐观为主。
师:非常好,谈得很辩证。有句格言:“半笑强似哭。“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能够联系词人生平,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到了中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历经沧桑,在这里词人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感情。被贬黄州,词人创作进入高峰时期,但他毕竟是封建文人,实现价值又迷茫,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曲折的奋进和昂扬。
总而言之,这首词通过写景、咏史来抒情,来描写长江抒写赤壁,来描写英雄周郎,最后描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不愧豪放词的发轫之作。(板书)
师:赏析这首词后,我们一起来欣赏范仲淹的《渔家傲》。读范仲淹的《渔家傲》,体会词人的感情。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可以看出作者所处塞下的荒凉、萧瑟。因为作者曾生活在江南,联想到江南风景表现一种思念故乡的悲凉,接着“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很像王维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描写非常悲凉的景色。后面说“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作者渴望为国报效,想要为国尽忠,能够赢得荣誉的感情,所以作者抒发这种感情。然而作者到达塞下,想要报国却不是那么容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师:非常好,下面请一名女同学谈一下。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是塞外的凄凉景色,“浊酒一杯家万里”,说的是有一个人思念家思念故乡,“燕然未勒归无计”是把什么信念都寄托在这里,为国捐躯,总体来年,表达了惆怅、忧伤的思想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感情。
师:这位女同学,答得相当不错,能够抓住关键,但是注意回答问题时,避免相似阐释的重复出现,同学们能够联系景物来抒发感情,这是很好的。
师:那么欧阳修的《踏莎行》,又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这首词风格与前面两首不同,尤其是最后一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里写的是春山,看出了希望。
师:大家看“梅”怎样?梅都残了,描写人的两句词,“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里是高兴得哭了吗?高兴得断肠吗?”(当然不是)
生:这首词表达出一种悲凉的感情,我觉得还不是非常悲伤,“离愁渐远”而又“渐无穷”表达得非常恰当。
师:第一个地点“候馆”也就是旅馆,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词是什么感情?
生:我认为是一种思乡之情。
师:是一种思乡、思念的感情,你是通过哪些词句来感觉出这种感情的?
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就像引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向东流”,用春水来写愁。
师:说引用不可以,不过可算异曲同工之妙。
师:这两首词风格相不相同?(不相同)
第一首词更接近我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首词更接近另一种风格。概括一下,这就是宋词中的两种风格: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两者抒发的感情不一样,表达的感情当然也不一样。
小结:本词将写景、咏史、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亲
近
教
者
董一菲,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终身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专家,全国中学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所倡导的“中学诗意语文八种教学范式建构与实践”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并在全国推广。著有《董一菲与诗意课堂》等八部专著。在全国六十多个城市讲座授课近百场。
作
品
集
萃
第3426期 慧眼看课 | 董一菲:《孔乙己》课堂实录
第3016期 慧眼看课 | 董一菲:《写出个性与细节(动植物篇)》课堂实录
第3001期 慧眼看课 | 董一菲:《背影》课堂实录
第2229期 慧眼看课 | 董一菲:《诗经·郑风》爱情诗群文阅读课堂实录(含视频)
第2194期 慧眼看课 | 董一菲:《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含视频)
本期责编:胡艳
执行主编:付超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