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1971年拍峻,1973年由长春电影片厂译制完成,进入中国影院。
奇怪的是,一般情况下,朝鲜电影在国内放映,各大报刊都会刊登评论,而在“北京图书馆社会科学参考组、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合编的《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49—1979)》中,却未查到有任何报刊,登载过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文章。
在黄献文著的《东亚电影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中,有对该片的评价,部分用语,颇让人接辣眼。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一个护士的故事》,影片表现一个在党的引领下,受命开赴前线的后方医院女护士江莲玉的故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江莲玉迅速成长,终于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劳动党党员”,最后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被美军飞机炸死。江莲玉的父亲和弟弟也都被国外鬼子炸死。她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走上战场。她接受命令护送伤病员转移到后方医院,在途中遭遇敌人的阻击。为了救治伤员,她连夜赶一百多里地从敌占区背来了粮食。为给伤员治病,她挖了近一牛车的药草,还用自己的鲜血救活了战士。在她身上,身世与成长互为因果,女儿性和隐形的母性相互交织。其实在“女儿性”和“母性”的中间地带还有一层被遮蔽的“情人性”,在阶级情和战友情下面还潜藏着一个欲望的梦境。她将自己的鲜血输进战士体内,实际上是在举行一次隐性的男女交媾仪式(“莲玉同志的鲜血流进多少战士的心脏”)。同时她又是战士力量的源泉,无数的伤员经过她的精心护理,输进她的血液重新走上战场。只不过朝鲜战争电影不允许直接表现情爱和人性,才如此设置。朝鲜红色经典电影对欲望的排斥虽然在人性的深度上有欠缺,但也使得影像健康、干净、纯洁,而在这块干净纯洁的土壤上正适合意识形态的生长。
除江莲玉外,影片还塑造了一名正面知识分子、著名的植物学家“崔成民”这个形象。如果说朝鲜电影与中国电影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在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则完全不同。……朝鲜电影中知识分子形象一般来说都是被正面描写的……
国外理论家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1970年代的朝鲜政治语境与烽火狼烟的50年代初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政权的日益巩固和领袖地位的至高无上,歌功颂德、将领袖“神化”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承担着提供令人信服的“合法化”表述和“想象性图景”(阿尔都塞语)的任务。正因此,《一个护士的故事》充斥着大段大段对领袖的歌功颂德。如: “朝鲜劳动党党员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表现出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为了表现对领袖的歌颂,还描写一个战士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部有领袖图像的纪录电影。“要不是这部影片有金将军的身影鼓舞着我,我无论如何是走不到这里来的”。当银幕上出现领袖的身影时,欢呼声响彻云霄,战士们个个热泪盈眶,哽咽不能语。——
影片里的女护士莲玉在护送战士的时候,看到战士失血过多,昏迷不醒,便自作主张,从血管中抽出血液,注入到战士的血管中,将战士救醒。
这个情节,在电影的处理下,还是相当动人的,如果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输血的时候,至少要验证一下血型是否匹配吧。当然,电影可以用女护士是O型血来回避这个对真实性的诘难,但在上面的那个评论中,却奇思诡想地认为“她将自己的鲜血输进战士体内,实际上是在举行一次隐性的男女交媾仪式”,无论如何,都是一次匪夷所思的申论。中国学者往往按照一种先入为主的框框,硬性地把文学作品里的现实套用到概念化的教条中去,得出的结论,往往连常识性的忖度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理念研究,基本没有什么严肃性了,徒增笑耳。
而更多的观众,显然不会像学者著述那样想入非非,基本上都为片中的女护士那种温婉可人的气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程小莹著的《与青春有关的女人》(文汇出版社,2012年版)中记载:
——1971年,朝鲜二八电影制片厂的黑白宽银幕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上映了,宋连玉演一个叫姜连玉的网民军女护士。这个女护士好不容易地争取上了前线,又奉命护送四个重伤员回后方寻找野战医院。
姜连玉年轻,漂亮,活泼,可爱,男人都叫她“连玉同志”。电影一开始,几个男人在军事博物馆里看着连玉同志的遗物——一本沾着血迹的劳动党党证,于是我明白,女军人已经牺牲了。我将要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牺牲的过程,那是我第一次为电影里预先知道有人要牺牲而感到特别难过,相信是真的。
连玉同志戴着朝鲜网民军筒式军帽,上穿苏式军装,下着军裙、马靴……我就想,做个网民军的伤员,也是幸福的。
连玉同志的形象就这样在我心中有点特别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后来,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到过上海,传说连玉同志也随团访问。于是在在那几天,我就特别留意朝鲜电影代表凼团的行踪,我真的很想看看连玉同志。后来在一个文化单位门口,我看到了朝鲜代表团,车子开来的时候,也安排欢迎的人群,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大家似乎都在找连玉同志。那几个女人都穿着朝鲜传统民族服装,面孔也都差不多,都是圆润的,大脸盘的,扁形的,一时间,我觉得这个是,那个也像,最后又好像都不是。——
而更多的男性观众,却被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激发出了强烈的爱情感觉。
要知道,在1973年,国产电影,从1967年开始,已经连续多年没有新的故事片上映了,样板戏里的女子,多是慷慨激昂的铁姑娘,很少能找到柔情的那一种,中国观众想从中找到银幕上的红颜偶像,都会竹篮打水,一无所获,而朝鲜电影里的那些温柔、娴静、娇柔的女子,在中国观众看来,形同天籁,如若天仙,心中激起柔情的涟漪,是很正常的一种观影状态。
苏牧,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他在电视由张泽群主持的节目《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中曾经这样魔怔地表达了《一个护士的故事》给他带来的强烈的爱情启蒙。
下面他的口述内容,引自李艾东主编的《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第3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应该讲电影在我的生命之中,它的位置是不断加强的、变化的,包括我上北大,包括我生命成长过程的转变,跟电影的关系都非常大。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我情感的觉醒,或者说是一个爱情的觉醒,应该说是电影给我带来的。我曾经看过一个朝鲜电影,叫做《一个护士的故事》。里边的那个女孩,那个女孩的那张脸,当时就觉得是一种蒙了的感觉,在那么一个缺乏情感的时代,我的情感突然间点燃了。我还记得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我沿着天津很长的一个街道在走,走了一夜,我觉得只要沿着那个街道不断地走,就会走到朝鲜。在这以前我一直在练各种各样的乐器,看了那个电影之后就不练了,开始写诗了,我的情感和生命苏醒了。所以上北大的时候考作文的成绩考得很高,可以说我是用诗的语言来写的作文,然后才上了北大,所以要感谢电影,感谢《一个护士的故事》。——
在翟永明著的《毕竟流行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中收录的《看电影记》里,也记载了那个年代,一个青年男子,看这部电影,竟然连续看了三遍,当然,这位男士说是因为喜欢电影里的歌曲,但是,可能他未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电影里的女护士带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爱情的感受:
——十年之内,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屈指可数。一代影迷(如果有的话),只能反复出入影院,把某部相对喜欢的电影,看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直至恶心反胃。我下乡时,县里的电影院放映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整整一个月,只有此片。我弟弟与我同时在新都下乡。有一次,他告诉我:赶场天,他同老乡们坐拖拉机进城,无事可干,万分无聊,就去了电影院看《一个护士的故事》。看完出来,还是无事可干,想想,又花了五分钱,买票进去看了一遍。就这样,出去进来的,反复看了三遍。因为,他觉得电影里的歌太好听。——
那么,《一个护士的故事》中的一个军人身份的女护士,为何能给当时的中国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爱情旋风感觉呢?
其实影片中的女护士,并不强悍,年龄也不大,带着一点婴儿肥,胖乎乎的,圆圆的脸盘,属于典型的朝鲜人的那种大脸盘,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妩媚的气质,如果对照一个中国的演员的话,比较接近于早期的赵丽颖。
就是这么一张不算太漂亮精致的脸,更多地感觉像是邻家小妹,却触动了中国观众的心弦,我想,应该有下面四个原因:
一是忠贞。
影片里,女护士在战场上,看到党员冲锋陷阵,进入了战线前沿,而她当时还不是党员,留在了后方,为此她产生了入党的念头。
这时,她的领导给她讲了一番道理,那就是对领袖的忠诚:做将军的忠实战士,这就是力量的源泉。
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忠诚后边的特殊性,但就人类的精神品质来说,忠诚的确是人类嘉奖的一种品性素质。
这种忠诚落实于一个女孩身上,也会让她焕发出动人的光泽。至少我们从这种忠诚里,看到一个人的诚挚的执着的情怀。至少可以让这个人变得可以信赖。当影片里的女孩体现出她的忠诚的时候,把一个女孩的最美好的精神素质给凸显出来了,这样的女孩,从过去的无主的状态,而成为一种坚定的目标加持的人物主体之后,她的身上便溢满了人类的精神美好的修饰。
有了这样忠诚加身的女孩,至少我们会在爱情中相信她也是会执着的,守一的,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对爱情的信赖感。
二是坚强。
看上去女护士是很文弱的,但是,她在护送伤员到后方的路途上,却用她的孱弱的肩膀,挑起了领队的职责。而她的这种坚强,根本不是一种用力量去强行地撑起一片天空,恰恰是用她的女性的柔弱与韧劲,以柔克刚地化解困难。
在行军途中,因为没有粮食,她心急如焚,但是她并没有把这种忧心表现在脸上,而是用女性的那种执着劲儿,利用夜间时间,走了一百多里路,找到了粮食,解决了燃眉之急。这种依附在女性身上的柔性的刚强,在影片的叙事中,恰到好处地在她的柔弱的外表上树立起了她的伟岸的气质,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三是温婉。
女护士又带着女性的温柔情怀,女演员把人物那种内敛的东方女性的含蓄、温婉情态表现得恰到好处,她的目光并不咄咄逼人,带着一种柔顺感,涵容着温婉的气质,本身就带着一种慰藉心灵的气度。
四是纯真。
影片把女护士的纯真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她是战士,但是她的身上还脉动着小女儿的纯真情态,对战士、对同事,都是一腔真情。在目送着她曾经护理过的战士离去时,她的脸上包含着关切、伤情,这都是一个女孩的纯真情感的自然流露。
五是贴心。
影片里通过她为战士输血、背负伤病员等细节,展现了她的体贴入微的精神质地。
结合了如此多维素质的女主人公,如何不让中国观众迷恋不已,涌上恋爱的感觉?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影视作品中的男女感情过分油滑、油腻,缺少基本的真诚之感。像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的虚构线索,男女战士之间一直处于一种口角与调侃状态,而很少体现出战火纷飞之下的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看上去,让人很不舒服。这类片中的女战士,不用说给观众产生情感的依附感了,能让观众接受就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
因此,《一个护士的故事》里展现出的细节,都把女主人公往可爱的方向哄抬。
姚增华主编的《鹅湖新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中收录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
——还有《一个护士的故事》里一个美丽女护士给伤兵员喂稀饭之后疲惫地靠在一棵树干上睡着了的情景。她们曾经怎样深深打动过我幼稚的心灵啊!记得每次看完电影回家,我都困得睁不开眼睛,坐在叔叔的肩膀上,抱着他的额头,东倒西歪。这时,叔叔总会一路提醒着:“达嘞,醒醒,回到家再睡。”——
说明一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精神的美好,留在心里的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而电影里的女性特征与品质的完美营造,也让中国观众产生一种异样的联想。
梁梦、唐戈编选的《老玩具、老游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中收录的《影迷》(汤正启文)中写道了这种异样的感受:
——记得看了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后,我的心乱乱的。一个女护士要把两个男伤员送到后方去,一路上风餐露宿,他们是怎样睡觉的?当然我们最喜欢看的还是打仗的片子。我们从不管战争的意义,我们只看场面的热闹,也只管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赢了谁输了。赢的总是好人,这就是我们看电影的标准。——
《一个护士的故事》总体来说,是一部表现朝鲜战争的电影,影片在镜头的营建上,非常流畅,张驰相间,衔接过度比较自然。战争的场面,在烽火营造上比较逼真,而移动镜头对人物动感与行动的捕捉,也给电影增强了可视性。在朝鲜电影里,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还是相当的时尚的。
据金正日著《为了完成主体革命事1 :(1964-1971)》(外文出版社,1990年版)中介绍,
——伟大领袖说,在我国影片中数故事片《一个护士的故事》最好,并教导说,它是一部能使党员和劳动者加强党性锻炼的最好的作品。——
可见,这部电影,在朝鲜也有较高的评价。
这部电影是一部宽银幕电影,当时拍摄的时候,为了赶速度,拍摄周期非常短,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好,后来不得不用四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才日臻完善,达到今天的镜头酣畅隽永的效果。
开始拍片的时候,为适应宽银幕电影的要求,准备动用几百名女战士来出演,制造宏大的气势。
后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而是突出了前台的几个女护士的身姿,因为把镜头对准了人物,寥寥几个角色,还是充实了电影里的叙事主体。
《一个护士的故事》拍成影片之后,又被改编成歌剧,曾经来华演出过。可见,《一个护士的故事》里并不复杂的故事,还是具有一种经典的意味,值得被不断地演绎。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一个护士的故事》也许在当时的朝鲜译制片中,过分地展现了一个女军人的温婉气质与一种含蓄的女性美,与当时中国的主流艺术目光发生了冲突,所以这部电影在中国的报刊上,并没有大加推重。
影片里的扮演女主人公的女演员,在《一个护士的故事》完成2年后的1973年,在《永生的战士》中扮演男主人公的妹妹,在影片中可以称着是女一号。
《永生的战士》剧照
在这部片中,她更多的属性是一个农村女孩,演员没有表现出《一个护士的故事》里的身为军人的英武气质,而把一个娇小温婉的小姑娘表现得活灵活现,尤其是片中她在与哥哥的互动戏中,把一个妹妹对哥哥的挚爱之情表现得颇为到位。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