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新时代川剧艺术的醒目路标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29 0

《江姐》,新时代川剧艺术的醒目路标

川剧《江姐》剧照。(重庆市川剧院供图)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由重庆市川剧院创作排演的川剧《江姐》不负众望,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此次获奖是继2000年川剧《金子》获得“文华大奖”之后,重庆时隔22年再度登临“国家舞台艺术的天花板”。在欣喜感佩之余,回望梳理《江姐》的创作历程,总结提炼《江姐》的艺术特点,对于繁荣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示范价值和样本意义。

川剧《江姐》抵达高峰,彰显文化担当。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尊崇英雄、致敬英雄、礼赞英雄,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鲜明厚重的主题,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讴歌革命英雄的红色经典小说《红岩》首版于上世纪60年代,其中生动描写的江姐以及红岩英烈群像已家喻户晓。他们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死,战斗在重庆、奉献在重庆、牺牲在重庆,重庆人民对江姐、对红岩英烈具有深沉而特殊的情感,红岩精神已经成为重庆这座英雄之城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色。

新时代以来,弘扬英雄主义、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推出红岩题材文艺精品的呼声也不断高涨。重庆市有关职能部门单位以强烈的文化担当和高度的创作自觉,积极回应社会各界的深切期待,在借鉴以往红岩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创作的组织化程度,统筹整合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力量,高起点策划创排川剧《江姐》,充分吸纳“狱中八条”等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扎牢剧目的史学根基,深化剧目的精神意蕴,延展剧目的现实指向。主题思想的高度、挖掘提炼的深度、组织推动的力度,共同构筑起新时代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之作。

川剧《江姐》展示精彩精湛,诠释艺术品位。红色经典的戏曲化改编,难点在于让老故事演绎新画面,让老情节焕发新意境,让具有传承价值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有传播价值的艺术作品。川剧《江姐》的创作者们在此方面展现出不俗实力,交出了完美答卷。

在唱腔和舞美设计方面,川剧特有的川语川话、川腔川调、川音川韵,加上朝天门、嘉陵江、吊脚楼、青石板等富有巴渝地域特色的舞美道具,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川味江姐”舞台形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对脍炙人口的《红梅赞》进行的川剧戏曲化改编,成为全剧的亮点。

在程式化表现与写意性处理方面,创作者们创造性地以黄绸为线,利用演员的舞台调度展现绣红旗的经典场面出新出彩;为表现江姐受刑的场面,创作者们利用纵横交错的粗重铁链将江姐困在中间,意象化表现江姐身陷囹圄、宁折不屈的钢铁意志,凸显江姐傲骨凌云、巍然挺立的视觉形象,极富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作品的时代表达和传播接受方面,为破解当下观众欣赏川剧艺术的审美障碍,创作者们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在充分尊重川剧的戏曲逻辑架构和声腔特色优势基础上,吸收交响乐的伴奏方式,让川剧音乐更具现代性,在唱词唱腔、服饰妆容等方面也不断进行优化完善,让全剧更适合普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创作者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立场,不刻意拔高英雄人物形象,以质朴感人的细节真实展现人心人性,让江姐的内心波澜与新时代观众的感受体验同频共振、深度共情,让血肉丰满、生动鲜活的英雄形象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川剧《江姐》体现用心用情,汇聚奋进力量。凡优秀优质之作必是用心用情之作。文艺创作者的真心付出和真情投入,决定着作品的艺术品质和表现成色。川剧《江姐》的创作者们饱含深情演江姐、充满敬意学江姐,以红岩文化涵育红岩主题作品,以红岩精神创排红色经典剧目,爆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为达到中国艺术节的参评要求,提升剧目艺术质量,保障疫情防控安全,100余名演职人员不计个人得失,3小时内完成剧院集结,封闭创排40余天近600小时。战高温、斗酷暑,一词一句百转千回,一招一式百炼千锤。席地而卧、和衣而眠成为常态;熬更守夜、通宵达旦咬牙坚持。创作者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实现了一次英勇果决的“文化逆行”,在推动剧目品质实现超越和突破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人格意志的磨砺和淬炼。

9月11日晚,川剧《江姐》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与“文华大奖”终评,接受各方检阅。学习强国、文艺中国、文旅中国、抖音、微信、快手等50多个网络平台同步展播,瞬间成为红色经典戏剧的刷屏爆款,1677.88万人次在云端观演,网民留言跟帖点赞“耳目一新、感人至深”,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对创作者们最好的慰藉和回馈。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川剧《江姐》荣获“文华大奖”已经载入重庆文艺繁荣发展的辉煌史册。期待重庆的川剧艺术工作者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接续书写更为浩荡奔涌、宏阔壮丽的戏剧新篇,让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光华。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