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28 0

儒家文化作为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主导思想,其特质在于伦理礼法性,从这一方面,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代社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影响着国人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对中国古代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向封建士族地主阶级社会过渡做了详细描绘的史诗巨著,必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与"义"的思想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要素,并且"仁义"思想的形成是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的,到了孔孟时代形成了一个基本完备的系统体系。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历史演义类小说源于宋元说话的讲史,一般是以史书为基本的依据,汲取野史杂谈 ,民间传说等,以通俗语言形式配以编年体序来演绎王朝兴替,历史的推演,展现特殊历史时代里各色各样的风貌借以表现作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三国演义》便是繁若星海的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空前的。作者在选取了各种历史材料并且将以之为依据塑造了许许多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历史人物形象,通过这些给读者们描绘了一幅波澜状况的历史画面。下面通过《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来感受流传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烙印——儒家思想中的"仁"与"义"。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一、 "仁"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只是对社会成员对于自身修养的一种要求,那么"仁"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易中天将这句话或者孔子的"仁"则翻译为"亲亲之爱",在他看来爱人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是兄弟。社会关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己及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每个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伦理关系基础便成为了仁爱的基础。世界观有了,那孔子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孔老夫子想到的方法论叫做"忠恕之道"。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名词的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孔子主张"忠"主张"恕"就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快乐,幸福自己,幸福他人,幸福千万家,总结一下其实"忠""恕"的基础就在于两个关键字"同情"。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将"同情"延展到政治领域也就是"仁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实行仁政为政以德,统治阶级以"德"来实行仁政,那么被统治者们就会想群星围绕着北极星一样自觉的、有序的转动,将国家的最高领导当做核心来拥戴爱护。发展到亚圣孟子则演变成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民本思想也在《三国演义》中被奉行为可以逐鹿天下问鼎中原的准则法宝,其中蜀汉政权的领袖刘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三国演义中,基本上刘备在一个地区安营扎寨,发展壮大时候,必会有一个可以当口号的具体政策,叫做"与民秋毫无犯"。从一开始的"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论功行赏被打发到安溪县当县尉的时候,便开始了,书上叫做 "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其盗者皆化为良民。"直至最后刘备政权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也就是蜀汉政权建立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 "前军已到垫江。所到之处,一者是西川供给之厚;二者是玄德号令严明,如有妄取百姓一物者斩之。于是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提老携幼,满路观瞻,焚香礼拜。玄德皆抚慰之。 "可以说,"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政治口号是贯穿刘备一生的,也颇具成效。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看,也颇具赞誉。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还有著名的说曹操奸诈的实例典故"割发代首",是发生在曹操南征张绣途中,下令"大小将校,翻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擅自掳掠人财物者,并皆诛戮。"这个举措深得民心、深孚众望——"百姓望尘遮道而拜,称颂圣德"。

可以看得出来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老百姓关心的基本上就是自己的切身生活品质,实行仁政才可以得民心进而"王天下"。

从蜀汉政权的智囊领袖级别人物——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著名政治蓝图《隆中对》也可以看出一些小小的端倪,"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人和"指的就是民本思想,诸葛亮就认为刘备想要在这个诸侯割据、战争纷乱的年代。只有实行仁政,广济民心才可以有立足之地。曹操南下攻刘表的时候,搂草打兔子顺便收拾了当时占据在弹丸之地新野的刘备,刘备无力抵抗曹军浩浩荡荡的攻势,便要撤退。书中对其中场面有着独特的描写,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住。"军中很多的将军和谋士(从书中描述看诸葛亮也是赞同当时的决定的)规劝刘备抛弃百姓,"今携百姓数万,日行十几里,似次几时到江陵,倘曹军兵至,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没有同意,随后曹军赶上,刘备大败。诚然,在军事行动上刘备可以说遭到了相当巨大的打击,但是刘备在其中赢得了民心赢得了道义,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这些胜利果实是刘备在以集团的军事利益换来的,这等交换绝不是似前文所讲曹操那样有名无实,惺惺作态的割发代首所能相比你的,即使放眼整部《三国演义》也是绝无仅有,无出其右的。自此战役后,刘备爱民的形象基本上树立起来了。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同样在人事任免上,刘备不同于曹操集团和东吴集团,拥有幅员辽阔的根据地,物质丰富,所以刘备在对待集团内部也只能"为政以德"。对待下属"食则同器,寝则同床。"正如易中天所说刘备集团的内部组织形式跟丐帮是差不多的。以"仁"试图来与下属建立一种生死与共的紧密纽带。在对待徐庶的问题上,刘备选择了支持徐庶的意愿。孙乾不想同意刘备的做法因为他惧怕徐庶资敌,刘备却说宁死不作不仁不义之徒。刘备一番慷慨激昂的肺腑之言,不光赢得了下属的死心塌地的效忠,也赢得了蜀汉政权另一个擎天巨柱般的——诸葛亮。我相信,如果没有刘备这些恳切的言语,就没有"元直走马荐诸葛"了。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所以说,刘备蜀汉政权所追求的建立一个以"仁"为本的政权所代表的民本思想在王朝统治的建立和维持有不可或缺的关系。

二、 "义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等待自己生命最后时刻来临的时候写出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理解。从这个年代可以看出,"义"在儒家思想中就具有非常之重要的地位。"义"的思想很早就被儒家吸收消化了。光《论语》一部儒家经典中就出现了20几次。孔子谈到了多次,"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看出"义"思想像是带有些许的强迫色彩的,并且"义"在孔子时代,其地位是远远比不上"仁"的。正如本段开头所讲的,是亚圣孟子继往开来发扬了这一思想,"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义"摆在比生命更高的地位,"生命诚可贵,仁义价更高。"并且巧妙地将"仁义"结合了起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将"义"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方式正如"舍生取义"之说,并且"义"和"利"是对立的关系("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在《三国演义》中"义"思想其实在一定程度是更为复杂多变繁复的,我们就从作者眼中的"王道正统"——蜀汉一方为主要典型阐述一下,在书中开篇讲明的第一回"宴豪杰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流传千古的桥段"桃园三结义"中,建立起的这种超乎一般血亲兄弟的关系。从关羽"土城约三事"一直到"挂印封金",关羽从头到尾都在践行他对刘备的"义",关羽归乡曹操以后,一见面就把事情说的很明白"文远代禀三事,蒙丞相应允,谅不食言。""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此时恐不及拜辞,伏乞见原。"关羽是将自己对于刘备的忠义看的很重的,在此期间,"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送完这些以后,关羽是不为所动的,后来,曹操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千里马赤兔送给了关羽,关羽反复的拜谢,曹操对此不明白问他为何如此,关羽的回答"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从作者对于这部分花费的相当之多笔墨描写来看,作者对于这个价值观是具有相当的赞许的态度的。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正如孟子所认为的"义"是人路,在关云长义释曹操一节中也有表现,因为从书中的描写看关羽当时是压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要去华容道堵曹操的。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但是就在这样以身家性命作抵押的情况下,关羽还是选择了义字当头,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就此放走了曹操,他明明知道放走曹操的后果,但还是选择了"拼将一死筹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要是细究起来,毛宗岗认为义释曹操的义是一种信义,而且信义在与儒家道德思想体系里是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孔子就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信义是人际关系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在《三国之中》描述最多的一种义叫做忠义,但这种忠义并不是从早期儒家思想就有的而是在后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演变诞生的。但这种忠义更多的是侧重忠这一方面,儒家经典原文中并没有对这种义的解释和阐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思想是封建统治王朝统治的手段。在书中的,除了为后世流传的关羽的忠义还有忠于袁绍的沮授和审配等等。另外,这种忠义更像是对集团内部"自下而上"的一种,因为主公对待下属有情有义所以我要用"忠"来回报。最典型的刘备集团,"食则同器,寝则同床"像是一个帮会组织一般,对待下边的将领谋士。在一般人来看"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传统意义上已经将对于女子的归属上升到了一种不死不休的境地,刘备却以另一种态度看待这件事情,吕布夜袭徐州城,张飞守城醉酒误事导致城池"根据地"丢失,更为严重的是竟然被吕布扣押了刘备的家眷妻小。刘备却提出了著名的"衣服手足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手足断安可续?",向部下兄弟们表现了他的君之"义"。再一个就是"刘备摔子"这一幕,殊途同归,正因为下属们将领们看到君主可以用这样的"义"来对待自己,因此自己更要"忠",亦君亦友的"忠义"。从关羽张飞赵云等至死不渝的追随,"千里走单骑""长坂坡单骑救主",到后来的诸葛亮为了蜀汉基业兢兢业业,"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相当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三顾茅庐""君臣鱼水情"是空前的。正如孟子所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但是这种忠义根本上是封建王朝奴化老百姓的一种思想工具是糟粕无疑,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其中蕴含的原有的这种和谐的上下级关系的融洽处理的儒家本来思想内涵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熟虑的。

蜀汉政权为什么为历代推崇,且看《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色彩

综上,在三国中体现出的儒家"仁"和"义"的思想是可以与时代对接的,我们要抽象的继承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从"仁"到"义",由"义"到"仁",水乳交融,返璞归真,儒家给我们留下仁义之道,我们要正义、自强要奋发向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