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仅我国每年就有30余万种中文图书出版。每个人一生读尽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图书都已经是远远不可能的事,更何况还有所从事领域之外的一些图书需要关注。
所以在给孩子们选择他们最需要、最经典的图书时,就让家长们觉得格外的眼花缭乱和无从下手了。
不过孩子也不是天生会阅读的, 阅读是可以教的。这里的“教”主要是指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到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和技巧。
蒋军晶老师曾经出席亲近母语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了一堂精彩的人文阅读的研讨课,内容丰富,设计独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蒋军晶老师是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的。
找到“味道好”的书
小时候,我吃一种“宝塔糖”,说是糖,实际是药,打蛔虫的药。不能否认,让孩子乖乖吃药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药做成糖的样子,还有糖的味道。
对书还在尝试、接受过程中的孩子,我们推荐的书不能一味强调“品质”、“意义”,我们要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口味的“味道好”的书,让书本身吸引孩子。可是,现在有些学校和团体推荐的书,存心是要让孩子厌恶书啊。
哪些书算是“味道好”的书呢?哪些书适宜在阅读的起步阶段推荐给孩子呢?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下面用五个“一点”来描述大致的方向:
冷僻词汇少一点
有心的家长或父母,要事先翻一下书,如果生词量超过30%,当然这是大致的判断,就应该延缓推迟。有的家长给自己正在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推荐《安徒生童话》,结果孩子并不喜欢,家长心里就很懊恼和沮丧。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安徒生童话》的一些译本非常差,大量的长句子,诘曲聱牙,生僻字特别多,都是一些出版社为了省钱用低廉的价钱雇一些大学生翻译的。
《安徒生童话》
[丹]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选自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 三年级】
薄一点
一般的童书,哪怕是长篇小说,也只在七八万字左右。太长的书,小学生,尤其三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意志去挑战,还没有那样的能力去把握。这一点,例如罗尔德·达尔的书,凯斯特纳的书,都是典范。
当然,也有意外,像《哈利波特》,像砖头一样厚,而且是好几块砖,学生照样读得乐此不疲,但这毕竟是少数。
大道理少说一点
孩子是一群为了乐趣而去阅读的“厚颜”读者,孩子喜欢的是故事,而不是说教。孩子是不喜欢过分强调道德和教训的书的。
张天翼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对孩子,形象是大于思想的。与书本理性地对话和思考,并乐在其中,是比较成熟的读者的事。
《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著
选自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 三年级】
情节发展快一点
这些故事不一定要惊悚,紧张、刺激、残忍,但至少应该幽默、有趣、富有想象力,有许多奇思妙想,有比较明显的温情,最重要的,情节发展不能拖沓,节奏要快。
因此,哪些“深沉”的“诗意”的没有明显起伏波澜情节的作品往往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当我新接手一个班的时候,我总是依据这个原则为孩子们推荐书,例如我会推荐下面这些书:
《小猪唏哩呼噜》(二年级)
《女巫》(三年级)
《草房子》(四年级)
《两个小洛特》(四年级)
《西顿动物故事》(五年级)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六年级)
都没有失手过!
人物形象鲜明一点
“人物形象鲜明”的 第一个意思是 故事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类型化的人物,好人就是好人,连模样也很正气漂亮,坏人就是坏人,模样也得是歪瓜裂枣,满脸邪气。
“人物形象鲜明”的 第二个意思 故事里要有明显的主人公,其他人物不能太多,关系不能太复杂。
我曾经推荐孩子阅读金波的作品《乌丢丢的奇遇》,发现孩子们的响应并不是很积极,后来,我作了如下总结:
“孩子们看书喜欢追随故事里的一个主要人物,他们喜欢和习惯了紧紧跟随一个主要人物喜怒哀乐,其他的人物只是陪衬和点缀。他们似乎不喜欢同时和书里的几个人物一起交朋友。当他们看到《乌丢丢的奇遇》这个题目以后,就非常迫切地想认识乌丢丢,然后和乌丢丢一起去冒险。
然而当他们真正开始阅读《乌丢丢的奇遇》以后,他们发现这本书没有真正的主角,乌丢丢很多时候成了陪衬和看客,这让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就像一直在寻找偶像的粉丝发现偶像混迹在人群中一点也不起眼。”
为孩子选童书你还应该知道的
最好的儿童故事具有简单的文本、明亮缤纷的图画,以及圆满快乐的结局。太长或太难的书会让孩子感到挫折,甚至可能整个破坏他们对于文学作品与阅读的乐趣。
挑选童书时,要考虑的最重要事情是,我们在替那个年龄的孩子选书。比方说,五岁的孩子与三岁或七岁的孩子相比,喜欢且能够理解的书就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挑选适合孩子年龄的书。
•孩子对于幻想故事的反应是很高兴的──特别是有关动物的行为举止像人类的那种故事。
•孩子喜欢和他们自己有关的故事:典型的童年经验的故事。小男生喜欢关于男生的故事;而小女生则喜欢关于女生的故事。
• 一般孩子不大可能有兴趣阅读──或甚至有能力理解──关于某些只属于成人生活层面的经验,例如性爱或是职场日常生活的烦闷。
•儿童故事不应该描写像暴力、无礼或不道德等孩子无法接受之行为,因为孩子可能会模仿。
• 儿童故事也不应该包含可怕事物的描写,因为孩子可能会吓坏。
•儿童故事应该包含正面的角色模范:角色的行事应该要能够接受,或是得到鼓励。
给孩子找几个书友
一项对美国南方某大城市里在校的272名11岁到19岁的的男孩和女孩的研究表明,同辈群体之间对文学阅读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
调查中向这些青少年提了这样的问题: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是谁最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父母、友伴,还是最要好的朋友?
从回答的结果看,38.9%的学生回答是友伴,33.5%的学生回答是父母,27.6的学生回答是最好的朋友。可见,友伴和最好的朋友的影响是显著的。
《哈利波特》为什么热销全球?在一段时间里,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册,以至于很多人开始坚信“人是天生爱阅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全球性的迷恋,难道这本书好看到每一个人都喜欢?
我以老师的便利就这个疑问采访了好多同学,事实上也有一部分孩子读了以后也并不觉得怎样,特别是《哈利波特》的后面几部,甚至还有一些孩子本身对这种魔幻想象小说本身不感兴趣。
但是,但是当他的同伴都在读哈利波特,而自己没读过,那么他就觉得自己无法加入同伴之间的文学对话语境,显得自己孤单和掉价儿。为了和同伴取得协调,你得赶紧找那些作品来读。
深圳的一位老师对我说,深圳有很多家长现在买书,同一本书有时买五、六本。为什么呢?这些家长把一本送给自己的孩子,其它就送给孩子要好的朋友, 因为当其中一个孩子对阅读表现出懈怠、厌倦的时候,他的朋友却仍在传递着对于书的正面积极的态度,这种对书的正面积极的态度反过来会影响所有人。
南昌一个校长,也在推广儿童阅读,可是她自己的女儿对阅读的兴趣一般。想了种种办法,效果都不明显。后面她在中午时间开设了一个阅读社团,把高年级的几个酷爱阅读的孩子召集在一起聊书,她利用了自己的“校长职权”,让女儿也加入其中,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女儿对书的热情在迅速提升。
关于“群体动力学”,我们可以把群体扩展到老师。一个老师对于书籍和阅读的挚爱和热忱,会在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时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学生,从而转化为开启学生阅读热情的良好的情绪氛围。
文本摘自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一书,略有删减
- 蒋军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2017“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著有《和孩子聊书吧》《让学生学会阅读》《指向语文要素:蒋军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6年级)等。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