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为数不少的忠义之士。他们中有的人为国家捐躯,有的人为信念慷慨就义,还有的人为一句嘱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如果要说到历史上哪位忠义之士最具代表性,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应该能排在最靠前的位置。文天祥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敬仰?他的事迹可贵在哪里呢?今天夜读史书就来和大家聊聊文天祥。
文天祥状元出身,学识渊博,而且还是个大帅哥,史称“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文天祥早年在南宋官场中无足轻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愿与奸相贾似道等人为伍,结果就是一次次地被贬官、外放。南宋末年,他的职务是赣州知州。
1275年,元军渡过长江,南宋京师临安危在旦夕。朝廷急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结果一共只来了三支部队,其中有一支就是文天祥率领的10000余人。
1276年初,南宋临安朝廷决定向元朝投降,此时刚刚被提拔为宰相的文天祥负责出城与城外元军进行商讨。元军统帅伯颜本以为宋人都是软蛋,可没想到文天祥这个亡国宰相却表现地非常强硬,他对伯颜说:“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请退兵至平江或嘉兴,再商议岁币犒军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彼此有益。如北朝欲毁我宗庙,灭我国家,则淮、浙、闽、广等地尚在宋属,成败还未可知。如此,兵祸连绵,胜负难料。”
伯颜听罢大怒,当即喝斥文天祥不知好歹。可文天祥却毫不畏惧地说道:“我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耳,刀锯鼎镬之逼,又有何惧!”元军一路南下,投降的南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可文天祥这样的人物却没见过几个。于是,伯颜决定不杀也不放,而是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在被押往北方的途中,文天祥趁看守不备逃了出来。当时临安朝廷已经投降,但以益王、广王为首的流亡朝廷仍在坚持抵抗。文天祥很快就找到了组织,重新投身于反元斗争中。
不过当时天下大势已定,流亡小朝廷虽奋力挣扎,但终究还是逃不过失败的宿命。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岭坡战败被俘。之后他被元军押往崖山,在经过零丁洋(即伶仃洋)时,他写下了那首慷慨激昂的七言律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二月,元军水师押着文天祥坐船出海。他亲眼目睹了南宋军民在“崖山海战”中一败涂地,他倾尽一生想要保护的国家却在他眼前被彻底毁灭,这份痛苦常人恐怕难以想象。
南宋被彻底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表现地很大度,他下令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希望这位给南宋尽忠到最后一刻的义士能回心转意。
忽必烈先是派出一个叫留梦炎的南宋降臣去做说客,此人是淳祐四年的状元,与文天祥资历比较接近。结果两人相见的时候,文天祥一句:“你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直接把留梦炎怼得面红耳赤,留梦炎游说任务失败。
第二个来游说文天祥的是一位重量级人物,南宋临安朝廷末代皇帝宋恭帝。临安朝廷投降后,宋恭帝被遣送至大都,降封为瀛国公。看着昔日的大宋天子站在面前劝自己投降元廷,文天祥泪如雨下。他跪在宋恭帝面前连称“圣驾请回”。年少的宋恭帝手足无措,只好离开。
第三个来劝降的是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作为元廷高官,阿合马一开场就耀武扬威地喝斥。然而,这招对软骨头的人可能很有效,在文天祥面前却只能换来无所畏惧的“呵呵”。经过一番唇枪舌剑,阿合马悻悻离开。
由于文天祥宁死不屈,忽必烈只好决定暂时将他打入大牢。然而,在土牢中生活了两年多时间的文天祥丝毫没有动摇。期间,他还用诗歌记录了自己在狱中的这段生活,这首诗便是流芳千古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的气节感动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在“崖山海战”中灭掉南宋的元朝镇国大将军张弘范,他在自己病逝前留下遗嘱,希望保全文天祥,为朝廷立节义的榜样。南宋降官王积翁、谢昌元等十余人也请求忽必烈放文天祥还乡,允许他余生出家做道士。然而,之前被文天祥嘲讽的留梦炎却极力反对。他对忽必烈说,如果放文天祥回去,他一定会号召江南百姓再次起兵。
就在忽必烈犹豫不决时,河北中山府有数千人起兵反元,义军宣称要去大都劫狱救出文丞相。结果这件事成了文天祥的催命符。
1283年十二月八日,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他对文天祥说:“汝以事宋之心事我,当以汝为宰相。”文天祥从容回答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忽必烈知道文天祥是不可能被说服的,只好决定将其处决。下令之时,忽必烈还叹息说道:“好男子,惜不为我用!”
十二月九日,文天祥在大都从容就义。行刑前,他重整衣冠,面南而跪,向故国投去最深情的凝望……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历史上因一时英雄主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义士并不少见,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却仍能坚持信念,舍生忘死的人却并不多。文天祥为什么能成为忠义之士的代表人物?因为他做到了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坚持了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的信念,“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
参考文献:《宋史》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