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鄱阳湖进贤段水域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大地之树”景观。在航拍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地表的沙地中,清晰地呈现出一棵由流水组成的大树,大树的主干、分叉和枝丫都清晰可见,犹如画师在大地上画出的一幅巨画,让人们惊叹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鄱阳湖出现“大地之树”景观
那么,为什么在江西南昌的鄱阳湖湖底会出现“大地之树”景观呢?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主要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改变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而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以及生物等外力所表现出来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
洞庭湖和鄱阳湖位置图
外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力,以流水为例,在流水流速较快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侵蚀性,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流速很快,下蚀作用明显,常形成V型谷;而在流水速度较慢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沉积性,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多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景观。
河流示意图
很显然,在鄱阳湖湖底出现“大地之树”景观,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也就是流水作用的结果。类似的景观,我们经常能够在沿海的滩涂中能够见到,我们称为“潮汐树”,是海水在涨潮和落潮的过程中形成的,潮汐树的主干朝向海洋一侧,而枝杈朝向陆地一侧。丰富的泥沙是潮汐树形成的物质条件,而潮水的涨落是其动力来源,涨潮时流水速度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沿海潮汐树
而在潮水落潮时,潮水回落而且落差大,海水流速快,以侵蚀为主,常常在滩涂上形成深深的冲沟,潮水反复涨落,就会形成明显的“潮汐树”。我们知道,鄱阳湖湖底一般来说都位于水面以下,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泥沙不断淤积,不会出现树状景观。而近日,由于极端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部分区域湖床裸露,使得流水作用在湖底不同区域表现不同。
鄱阳湖“大地之树”位置
在鄱阳湖湖水快速下降的过程中,情况就有点类似海水落潮时的状况,由于湖底泥沙存在高低起伏,那么在地势较低的区域,湖水流速更快,表现为侵蚀性,就会把湖底的泥沙随水带走。而湖底泥沙被流水侵蚀,就会使这一部分湖底比两边更低,从而使得流速更快,因而加剧了湖水下落时的侵蚀性,从而形成循环作用,最终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大地之树”。
鄱阳湖进贤段水域
通过以上分析,此次鄱阳湖湖底出现“大地之树”景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温干旱天气,导致鄱阳湖水位快速下落,提前进入枯水期,在湖泊湖床裸露的过程中,不均衡的流水侵蚀作用,在湖床上留下了类似“潮汐树”的景观。
鄱阳湖类似“潮汐树”景观
鄱阳湖“大地之树”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