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丨 暑去天渐凉,风动云飞扬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86 0

处暑丨 暑去天渐凉,风动云飞扬

处暑至暑气止,秋来天渐凉

今日处暑,止也!

突然一阵凉爽的风吹来,

寻着风的来处一望,

彼岸花掉光了叶子,叶尽花开。

倏忽之间,汗流浃背的身体也干了,

秋意充斥天地人间。

处暑,吹来了夏天的休止符,

凉风有信秋叶黄。

今日处暑,可能有人会好奇,“刚过完了‘秋’,怎么又回到‘暑’?”记得儿时,很多个摇着蒲扇的暑夜过后,墙角忽然听到蛐蛐的叫声,月色里渐渐起了凉意,老人们便会念叨一句民间谚语,“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后来才明白,原来处暑才是一个真正从夏到秋过渡的节气。处暑一到,暑气一收,秋凉渐显,秋天才是真的来了。

处暑,是一年中第十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气象意义上的秋天的开始。此前,廿四节气中的立秋本为秋季的开始,但它是天象意义上的秋天,与气象上进入秋天的标准并非一致。处暑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是终止之意,“处暑”即是出暑,意为炎热暑气即将过去,夏天真正要结束了。

这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历书》里也说道:“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雨季结束,我们迎来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时节。

虽然暑热退去,但也不是立刻就消散无踪,而是渐渐消退。因此,处暑期间,在民间依然有“秋老虎,毒如虎”“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民间谚语,“处暑后十八盆汤。”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也曾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意思是说,进入处暑后还要再经过18天的流汗日,每日以一盆水洗澡,秋季的寒凉才真正来临。

处暑丨 暑去天渐凉,风动云飞扬

处暑有三候,家家修廪仓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的是老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捉猎物,但它第一次捕捉到的猎物不会先吃掉,而是先陈列出来,如同拜祭,以此“示报本也”,是鹰之义。

后五日“天地始肃”是指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可骄盈的,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再五日“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取“五谷丰登”之意,意思是天气肃杀后,各种农作物开始成熟。

对古人来说,处暑秋收,是季候中的一件大事。处暑以后,由于夜寒昼暖,庄稼成熟很快。民间说“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在期待着作物要收获了。此时,南方两季的早稻一片丰收,农人热火朝天进行收割,“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迟来的晚稻,也正处于成熟之前的重要时期,农人会抢抓农时,进行田间管理。其他豆类、花生、大秋经济作物等,也已经成熟待收。农人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秋收开始喽!

对传统社会而言,五谷丰登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喜悦更让人陶醉!除了收获,这个节气里也要种植。别看已进入秋天,有些作物需要在此时播种,比如大白菜、萝卜等冬季蔬菜。江南的民间,也有“处暑种荞麦”一说。耕耘繁忙,秋收秋种,对于农人而言,处暑就是这样一个农事过渡的节气。

每一次的收获,都是上苍的恩德与眷顾,无论收成如何,内心只有敬天感恩,一片纯然的赤诚;每一次的耕种,都是向土地的虔诚叩问,将家人的饱暖和美好日子的期盼,全然托付其间。

丰收不是最终的结束,而是又一次耕耘的出发。如今我们虽然已习惯生活在城市,不再记得如何依循时令去耕耘和收获,但是先民的朴素生命观,何尝不是依然影响着我们:低头行路,抬头敬天。

处暑丨 暑去天渐凉,风动云飞扬

秋高气爽秋意渐浓,最美人间处暑秋

处暑,秋至,凉风有信,秋意渐浓,多的是生活的乐趣。人们喜欢结伴出游感受大好时节,或者在秋虫、秋花的陶冶中,怡情养性,静享秋的诗意。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暑气消退而人心爽朗,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此时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秋云飘逸于高远天空,纤巧轻盈,疏散自如,赏云人无不心旷神怡。而秋水澄澈如镜,共长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神思遐飞,正适合结伴畅游,开阔身心。

处暑赏花。处暑花卉最是紫薇,晓迎秋露,淡雅高洁。明代袁宏道在《瓶史》中,便把紫薇视为“七月花盟主”。杨万里曾感叹,“紫薇长放半年花”。处暑节气前后,其他名花或时节已过,或尚未盛放,唯有紫薇花期绵长,自夏至秋,在这个节气里最是醒目。因此,古人常把它看作阴历七月最值得观赏之花。

秋官蛐鸣。处暑时节,蝉鸣渐咽,蛐蛐开始活跃在田野。古人喜欢捉来养秋虫,并将之视为文人雅趣,怡养性情。乾隆皇帝极爱蛐蛐,还曾赐给它一个美名“秋官”。《诗经》有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即蛐蛐,古时也称为“促织”,大概是古人觉得只要听到这种虫儿叫得欢快,天气也就一天凉过一天,要赶紧织布、为家人缝制寒衣。“迎凉蟋蟀喧闲思,夜静更深如话。”如今当我们在城市中,偶有角落听到蛐蛐叫声,是否还会像古人一样,感知秋声的雅兴,或勾起一缕思乡怀人的情绪?

处暑丨 暑去天渐凉,风动云飞扬

处暑送来一点秋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

汪曾祺说:“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总想吃点好吃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各种美食数不胜数。究竟怎么吃才最养人呢?

处暑送来一点秋凉,亦容易秋燥,而秋鸭肥美,味甘性凉,可除秋燥。处暑节气,民间素有吃鸭肉的习俗。秋风起,鸭子开始囤积脂肪,初秋的鸭肉肥而不腻,口感最佳。

处暑这天,老北京人要去店里买上一只百合鸭。而在江苏等南方地区,做好鸭子菜,先要端上一碗,送给邻居尝尝。老话讲,“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鸭肉的做法五花八门,但老姜和鸭肉是公认的“黄金搭档”。老鸭味甘性凉,是处暑之际最适宜的润燥食物,而生姜味辛性温,既能去除鸭肉的腥味,又能中和鸭肉的寒凉。炖鸭肉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应季蔬菜,如莲藕、山药等。莲藕清热凉血,山药健脾养胃,配合鸭肉食用,能有效缓解阴虚火旺,起到降火去燥的作用。

五行中,与秋对应的是“五气”中的燥。处暑节气,暑气退散的同时,也带走了空气中的水分。人们极易出现咽干唇燥等症状,养生方面尤其要注意防燥。秋燥伤肺,所以秋季养生应以补水、润肺为主。

俗话说:“处暑秋梨最养人。”梨,又名玉乳,被古人誉为“百果之宗”。它味甘、微酸、性凉,《本草纲目》记载能“润燥止渴,清肺凉心,消痰降火”。梨子水分含量高,生吃梨子爽脆多汁,能瞬间改善秋燥带来的咽喉不适。脾胃虚弱者将梨煮熟后再吃更加适宜,搭配银耳、百合、枸杞、蜂蜜等炖煮,既养人又养颜。

处暑节气是冷热交替的时期,自然界的阳气逐渐趋向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也随之转换。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适当少穿衣服,有利于收敛阳气,锻炼人体的抗寒能力。处暑之后天气变化,既要防燥,又要防寒。饮食留意,起居留心,快乐迎接即到来的金色秋天。

处暑丨 暑去天渐凉,风动云飞扬

处暑至,一念秋安

《四民月令》里提醒了大家一件事:

“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

秋凉换秋衣,但夏装也不要急着收起。

处暑是凉热过渡的日子,

天地的气息极不平稳,

有时风风火火秋老虎袭击,

有时又结结实实跌入秋凉。

处暑出暑不易,然而正是难得秋安,

今日处暑,风过秋凉,一念秋安,

念念秋安,遥有回响。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三国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