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老兵淮海战役回忆:他们这样进攻,我们不打了是因为心软了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34 0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期间三大战略决战战役之一,在我军两大主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后勤部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打响,到1949年1月10日顺利结束,历时两个月左右,却是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为深远、战争走向最为复杂的战役。

国军老兵淮海战役回忆:他们这样进攻,我们不打了是因为心软了

经过淮海战役后,国军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我军则解放了两淮地区,兵锋直逼长江,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那么,我军是如何一步步取得战役胜利,装备人数均优于我军的国军又为何节节败退,乃至于出现了不愿再打、甚至临阵起义的情况呢?

时机成熟,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发动后,在国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我军一度陷入了艰难的处境,甚至连“红色首都”——延安也落入敌手。

虽然战局一度不利于我军,但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我军正确的作战方针引领下,我军通过运动战的方式,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渐占据了战场优势。

到了1948年年末,中原野战军挺近大别山后的一系列战略进攻取得了很大的战果,而华东野战军更是于9月份发起反击,攻取了山东省会济南,用事实宣告了国民党方面的战略失败。

国军老兵淮海战役回忆:他们这样进攻,我们不打了是因为心软了

此时,中原地区的国军慑于我军的强大攻势,不得不组建成了几个大兵团来与我军抗衡。即使如此,济南战役发动时,在我军强大的阻援兵力面前,这些所谓的大兵团仍然无法发起有效的反击。济南战役后,粟裕将军首次提出了淮海战役的构想,利用大规模战役的方式彻底消灭国民党部队在两淮地区的有生力量。

主力配合,先后合围

1948年9月24日,粟裕给中共中央军委发报,“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和部署,华东野战军于1948年11月6日按计划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徐州方向对国军进行围追堵截。

几天后,国民党方面由黄百韬统率的第7兵团被我军合围于碾庄,至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全歼了第7兵团,黄百韬阵亡。而中原野战军在取得郑州、开封战役的胜利后,也迅速南下,占领了徐州国军南撤的要地——宿县。

11月25日,国军由黄维领导的第12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包围于双堆集。此后,由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军三个兵团也在撤退途中被我军合围。

战况背后,国军动向

淮海战役以解放军大获全胜告终,国民党方面的精锐兵团全数被消灭。而淮海战役进行前,我军实际上是以两大主力野战军近60万兵力与国民党方面的精锐中央军近80万人展开对决。

国军老兵淮海战役回忆:他们这样进攻,我们不打了是因为心软了

虽然我军人数与装备整体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准确地把握了战场局势,一步步展开围歼行动。反观国民党方面,不仅部署混乱不堪,而且士气也是相当低沉。那么,国军将士到底发生了什么微妙变化呢?

原来,经过近三年的战争,国军接连遭遇惨败,国军将士在失败面前早已失去了趾高气扬的面貌,反而对发起进攻的解放军十分畏惧,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敌人十分强大。

老兵回忆,发人深省

根据战后国民党老兵的相关回忆记载,他们认为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人数占据极大优势。再加上老百姓的帮助,解放军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老兵的论述,突出一点,也就是“人数”。然而这跟事实却是不符合的。

也有的老兵回忆,他们是看到解放军一个个不怕牺牲的往阵地上冲,心理防线彻底失陷,因为心太软,不愿意看到同胞一个个死在自己的枪下,实在不忍心,所以才不打了,最终放弃抵抗。

由此可见,在屡次的失败面前,国民党方面的士兵很多人都对解放军有一种根植于心的恐惧,普遍认为不是自己不抵抗,而且对方太厉害,太奋不顾身,自己是迫于无奈才放弃抵抗。而在这些国民党老兵的掩饰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坚定的革命决心。

国军老兵淮海战役回忆:他们这样进攻,我们不打了是因为心软了

小结

解放战争进行到后期,解放军以历次战役的胜利压倒了实力更强的国军,国军对于解放军的恐惧无以复加,这也正是那些被俘的国民党老兵明明仍在人数上占优势,却仍然觉得是由于解放军的人数远超自己才战败的原因。

参考资料:《三大战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三国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