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罕见的平民英雄,他奇迹般的崛起,其实蕴涵着政治人物最难能可贵的一些素质。”丰臣秀吉原本只是一介布衣,有幸得到尾张织田信长的赏识跻身权力阶层。在本能寺之变以后,他脱颖而出成为了织田信长实力的实际控制人。
他以天下人的身份统一了日本全境,天皇在他面前不过如傀儡般任其宰割。此后,他的权力欲望极度膨胀。而且日本国境较小,各诸侯之间无法实现平等的利益分配。
(一)、开疆拓土,意图东扩
《日本书纪》“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他第一次提出这番言论时,织田信长尚还在世。统一了日本之后,这个想法更是不断的发芽。他在给自己姬妾的信中,表达了自己要先征服朝鲜而后进入中原,定都北京而自己则去宁波度过余年。
而且丰臣秀吉还制定了完整的计划,他与日本天皇一同前往大陆。日本则留给羽柴秀长打理。自己在江南,遥控北方地区的发展。那么,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他为何有这种想法?
1. 中国影响,源远流长
在汉朝的时候,日本就与中国建立过联系。以至于到了唐朝,他们不断的派遣唐使乘风破浪到各地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管理经验。鉴真东渡,便是在此时发生的。东亚文化的传播,都是先兴盛于中原再到朝鲜,最后达到日本。也就是说朝鲜类似于一个中转站。
所以,日本想要以朝鲜为跳板最后入主中原,他们想要做文明的创造者而不是最后受益人。蒙古人凭借着十余万的骑兵就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版图,但他们打日本时还是被击退了。所以,他们会理所当然的认能够统治中原的政权,也不过如此。所以,在内心中也萌生了这种想法。
当时的北京是明朝的首都,而宁波则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丰臣秀吉想要一方面控制经济贸易,另一方面又能将政权玩弄于鼓掌之中。当然,现在看来自然是痴人说梦。不过依照史料的记载,他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不然,他也不会兴兵攻打朝鲜。
2. 转移内部矛盾
“鸟不鸣,信长杀之,秀吉使其鸣,家康待其鸣”。这一句话完整的概括了日本战国三杰的性格特征,织田信长不能统一日本是因为他的手段太过极端。而丰臣秀吉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懂得让步、讲和。所以,在这种妥协出来的环境之下,丰臣秀吉作为领袖面临的就是土地和资源分配问题。
日本素来地狭人稠,而且山地众多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少之又少。许多大名之前都是与织田信长有世仇的,因为丰臣秀吉的上位关系才得到缓和。如果这时利益分配不均,那么大家必然会再兴兵反叛。
所以丰臣秀吉必须向外扩充领土,第一可以缓和矛盾,第二能够获得更多土地。近水楼台先得月,朝鲜是不二之选。而秀吉总是说要定都北京,其实是画了一张大饼。能实现最好,不能实现也无伤大雅。目的就是让其他诸侯看到自己为他们开疆拓土的决心,从而使其不生异心。
(二)、欲望膨胀,妄尊自大
电影《鸣梁海战》就是讲述了丰臣秀吉发动的文禄·庆长之役。在明朝叫做万历朝鲜战争,也叫援朝之战。当然,影视作品为了凸显民族主义情怀弱化了明朝的援助作用。公元一五九二年,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拒绝攻打明朝因而派出了十四万大军渡海登陆。
1. 初期太过顺利
《大和志》记载,宇喜多秀家率领大军登岸以后仅仅一个月就攻陷了朝鲜都城。而且他们的国王李昖也在此役中被驱逐。要知道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召开誓师大会以后,攻打花剌子模也只有十万骑兵部队而且还是长驱直入。
在那个年代,拥有十万以上的部队就可以算作一方豪强了。所以,丰臣秀吉对自己的作战能力也是非常有信心。丰臣秀吉就是凭借着武士道精神起家的,他们自幼接受军事训练。对于公马之术,相当熟悉,要远远强过朝鲜。
明朝的火器固然厉害,但是日本的火器也不弱。当时的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所以日本轻视朝鲜自然会连明朝一起轻视。丰臣秀吉看来,只要在朝鲜站稳了脚跟那么进入中国也是迟早之事。但是明朝的李如松率领四万军队在平壤与日本开战以后,他们便节节败退。
2.有梦之人,放手追逐
可以将丰臣秀吉的话当作是诳语,也可以将他的想法看成是一种梦想。想当年铁木真所率部众与己相差不多,尚能征战欧亚。
现如今,拥有强兵十四万收复中国之地自然不在话下。世间万物只要敢想敢干,再有合适的机遇就能成功。就像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孤儿寡母也是凭借着十万八旗兵就入主了中原。
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断的向着那个方向前进。对于丰臣秀吉来说,统一日本他此前从未想过。但是本能寺之变为他带来了机遇,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在他的眼里,宁波就是一个很偌大的城市,所以他想在此度过晚年。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丰臣秀吉是痴人说梦,也可以说他是夜郎自大。但是至少他敢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至少劫掠了很多朝鲜工匠,使得日本制瓷工艺进入腾飞阶段。所以,日本人又将其称之为“陶瓷战争”。
(三)、中土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日本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一直很低,是因为旁边一衣带水的中国压了它一头。丰臣秀吉想要独占鳌头,提出这种想法的勇气令人敬佩。但是这场战争却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内耗,也就是说他看似将眼光放的很长远,但是却未经考虑。按照他的想法,就是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的入侵中国。
1. 想法虽好,不合时宜
如果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就事论事的话,丰臣秀吉的确是一个梦想家。但是论眼光的长远程度,他都要逊于德川家康。“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德川家康就是用一生治愈童年之人,因为屡屡受挫使得他养成了隐忍至极的性格。
幼时做质子的经历,让他习惯了逆来顺受但却并未消磨其人格。织田信长死后,家康为了保存实力并未与秀吉多做纠缠。反倒是主动示弱,将自己的儿子送去再做人质。当时的丰臣秀吉以为自己的能力足以抗衡各诸侯,事实虽是如此但大家并不齐心。
这场战争使得丰臣秀吉的实力被削弱,已经伤到了元气。而一直默默寡闻的家康在秀吉死后,终于能够一鸣惊人再度统一日本。丰臣秀吉从未想过输了的后果,他只顾得自己要坐在北京的龙椅上享受万国来朝的愉悦。
而且当时的明朝,并不是晚明。张居正的改革刚刚落实完毕,国库充盈,兵源充沛。所以,此时与其抗衡就是自寻死路。如果再过几十年出兵,说不定就不会落得这种下场。但究竟结果如何,也犹未可知。毕竟关宁地区,还有强悍的女真部队。他们也经常出兵劫掠朝鲜。
2. 征服中国,最佳选择
除了受到成吉思汗以小博大的激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丰臣秀吉当时只能选择明朝作为自己的目标。虽然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但这确实是首要选择。如果去往东南亚地区,就越南日本都不一定能打过。
就像元朝和明朝都曾打击过越南,但是不久后便败退归来。虽然他们都未倾尽全力,但也说明当地的抗争精神异常优异。中国则地大物博,中原地区人口稠密,江南地区为鱼米之乡而川蜀则是天府之国。对于丰臣秀吉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选择。地域够大,可以分封各诸侯。而且耕地面积众多,可以维持稳定的统治。
而且一直都是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那么直接将其占领则可以坐享其成。能够掌握第一手的先进文化,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地缘优势。而且东部地区沿海,发展对外贸易方面也非常的顺畅。
而且秀吉出身低下,抓住了新贵族与旧贵族激化的矛盾。所以即使统一了日本,当上了大名也有很多人面服心不服。所以,他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便将自己的梦想,昭告于世界。而且他天下布武的政策,招募了许多武士。这些人一旦闲下来,必定会生事滋乱。
结语:
自丰臣秀吉大胆的提出了占领中国这一观点以后,在二战以前这种思想便从未泯灭过。他一方面是要满足自己急速膨胀的野心,另一方面也需要缓和内部之间的矛盾。
这才决议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入主中原。参加过万历朝鲜战争的李如梅曾表示三千女真军,能够抵挡十万日军。所以,即使真的能够定都北京其后如何也未可知。
参考文献:
《大和志》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