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24 0

《三十六计》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又言''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这两句话,大抵是适合用来描述罗贯中所作的''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朝''一回中,诸葛亮与王朗那场阵前骂战的。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笑里藏刀,是因王朗前一日夸下了''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的海口,所以二人的会面带着极强的目的性。而指桑骂槐,则是对诸葛亮当时所说的那番话的贴切总结。

骂战开始之前,''司徒王朗乘马而出。上首乃都督曹真,下首乃副都督郭淮;两个先锋压住阵角。探子马出军前,大叫曰:'请对阵主将答话!''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在阵前数起三个麾盖,上大书''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可见当时王朗虽已是76岁高龄,但仍旧信心满满,势在必行。

而他的对手诸葛亮风采也是分外夺目。''只见蜀兵门旗开处,关兴、张苞分左右而出,立马于两边;次后一队队骁将分列;门旗影下,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面对这个同乡来的劲敌,王朗开口便问:''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此话虽短,却足见王朗之自负。身在乱世,没有哪股势力会言说自己是没有承正统的师出无名之辈。而王朗一开场就给蜀汉泼脏水,其心思之狭隘、鄙陋,可见一斑。

然而罗贯中显然是蜀汉的''亲妈'',坚定不移地站在了诸葛亮一边。王朗的脏水当然没有泼成。他以为的劝退没发生,反倒是诸葛亮借题发挥,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连着汉末乱政一起骂了。且王朗本人也没能逃过诸葛亮的嘲讽,被笑''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还遭到人身攻击。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诸葛亮大抵是觉得与王朗纠缠于口舌之争没什么用,便又说:''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瞧瞧诸葛亮说的这话。王朗堂堂一个军师、司徒,位至三公,还被大将曹真寄以厚望,竟然被诸葛亮嫌弃阻碍了两军交战。从''大老元臣''到''老贼'',诸葛亮对王朗真是未留丝毫情面。这对于爱惜名声又心高气傲的读书人来说都让人难以接受,又何况是王朗这样的''奸吝小人''呢?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所以罗贯中才写''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让不讨喜的王朗有了这么一个贻笑大方的结局。

而罗贯中此笔,要是真让历史上那位王朗得知,怕也是会把他老人家活活气死。真正的王朗是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有名的大儒和贤臣,官至曹魏司徒,最后获封为兰陵侯。

王朗早年凭才学拜入太尉杨赐门下,后成为一方县长。师徒情分加上下尊卑,使得王朗在杨赐死后为他辞官服丧。而正是此德行,让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推举为茂才。加入陶谦麾下后,王朗本着忠君之心,又建议陶谦向朝廷表明中心。结果这一表,不仅让陶谦升官,还让王朗自己做上了会稽太守。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王朗塑造成一个自知不敌而逃的太守形象。而王朗曾经为了保卫会稽而和孙策大军对抗的辛酸,罗贯中是避而不谈的。

事实上,相较于罗贯中笔下的奸臣走狗式的王朗,真正的王朗恰巧与之截然相反。王朗在会稽任上四年,不仅带领会稽百姓移风易俗,革除陋弊,还勤政爱民,真心为百姓着想,因而深得爱戴。而王朗对朝廷的忠,也是根植于心的。当时由于四处动乱,交通不便,民间要远行十分困难。可朝廷一征召,王朗便收拾行囊动身。路虽难走,但人心坚定,''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不仅政绩斐然,王朗在学术上的成就可谓更是了得。他除著《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外,还写作了大量颇有文采的奏疏和论政文。其中《周易传》甚至成了曹魏考核诸生学《易》的官方教材。以他和儿子王肃为代表的''王学'',在东晋时也是风靡朝野。

王朗与诸葛亮对骂,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这样一位优秀的为政者、读书人,其风骨我们是不难想象的。罗贯中虽然在书中给他完全换来一副面貌,但对王朗那文人特有的''倔脾气''还是有所保留。这也是为何听闻诸葛亮那一番强词夺理的咒骂,王朗能气到坠马的根本了。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