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二级军士长崔皓为相关课题调研收集装备数据。王 鹏摄
图②:训练间隙,三级军士长王海羿(左二)向战友了解训练难点。王 鹏摄
图③:一级军士长任亚磊(左三)为新晋驾驶员传授维修技术。王 鹏摄
“课题库”的由来
高级军士深入一线,直击问题背后的矛盾
漠北草原——再次面对这个熟悉的地方,第81集团军某旅一位领导拿着手中的《高级军士调研报告》逐字翻看。
那年,到该旅不久的他,迎来履新后的首次大考:旅队整建制机动至漠北草原,参加“跨越”系列实兵对抗演习。
当时,部队换装某新型步战车,如何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这成了摆在旅党委一班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机关开始下基层、搞调研、找问题。“新装备适应性训练开展不实、个别训练车摩托小时数据不达标……”大家反馈的问题大都流于表面。
看着汇总上来的“问题清单”,这位领导开始反思:“战友们普遍担心,暴露问题招惹麻烦,反馈给调研人员的意见常常浮于问题表面,甚至解决办法都千篇一律,一些基层真正急于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找到。”
一天,这位领导到装备车场检查调研,发现有几名高级军士正抱着装备说明书,围在一起研究交流新配发装甲车。
“新装备与旧装备相比,操作系统更为信息化,以往训练模式无法适应新装备”“人与装备的协同,归根到底还是乘员与载员之间的协同”……回到办公室,他再次翻看一份份调研报告,思绪开始围着“高级军士课题库”打转。
该旅党委特意组织了一次高级军士交流会。一个个看似浮于表面的问题,被17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军士长们“凿”出了背后的矛盾。
“让每名高级军士找出一个基层热点矛盾问题,形成一份可以供机关和基层借鉴参考的调研报告,并由他亲自审稿。此外,各科室要把基层重难点问题拉单列表,供高级军士寻找新问题……”
一时间,深入官兵之中抓问题,成了该旅高级军士肩上的又一份新任务。来自基层一线的调研报告,逐渐汇聚成了“课题库”。
“一份份调研报告,不再单单是某个专业、某个领域问题的剖析,而是聚焦官兵之忧、各级关注矛盾的有力抓手。”该旅领导说,自“课题库”建成以来,每逢重大任务,党委机关和基层营连都会将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不仅提高了质效,也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匹配度,激活了高级军士的内生动力,为基层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课题库”关注什么
热点问题,就在官兵最感兴趣的话题中
一开始,三级军士长李俊怀受领调研任务后,把其当作命题作文对待。很快,依靠经验写就的《当前基层班排该如何管理》调研报告,交到了旅机关领导手中。
但机关有关人员的反馈意见,让李俊怀大吃一惊。
翻开调研报告,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新任职排长如何快速适应班排快节奏”“以往的管理模式是否依然适合现在的官兵”“高级军士在班排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如何”……在最后一页上,旅领导作出了点评:“不接地气!”
李俊怀调研报告被打回的消息,迅速在17位高级军士中间传开了,他们纷纷重新审视自己的调研文章。
看到这份满是批注的调研报告,李俊怀将目光放在了最后一页批注上,反思自己“为啥不接地气”。
看了一遍又一遍,李俊怀得出原因:“调研报告是帮建基层、指导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自下而上反馈、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问题,这才是调研的关键所在。”
“发现问题,必须深入调查。”李俊怀认识到,“经验式”调研报告并没有反馈基层真实矛盾,提出的建议也没有针对性,成了“表面文章”。
深刻反思后,李俊怀决定从战士“呼声最高的话题”入手。一次次调研谈话,让李俊怀找到了一个高频词:“理财”。
随后,李俊怀通过问卷调查汇总出大量数据,用数据和事例把调研报告充实了起来,梳理出了“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消费理念、消费水平、消费计划、储蓄理财”等6个方面问题和对策。
一系列问题定位,一整套措施落地……李俊怀的调研报告,修订完善后在全旅推广。
这一次,旅领导看过报告,在结尾留下一句话:“这个课题好!好就好在想官兵之痛、解基层之难。”
“含金量”谁说了算
不仅要看领导认不认可,更得看官兵满不满意
前不久,三级军士长李龙的调研报告《关于基层官兵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研究》,被旅里评为“优秀课题”。
得知这个结果,李龙颇为感慨。一切,都要从他受领调研课题说起。
看着学习室里的各类专业书籍闲置了几个月没有拆封,李龙深有感触:“大部分战友,不愿意在正课时间之外自我加码。”
反复斟酌后,李龙最终敲定了调研课题——“关于基层官兵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研究”。
面对调研题目,李龙陷入了沉思。
“时间都去哪儿了?每次休息,一找人,有洗衣理发打电话的、有看书写字听英语的、有修车扫地整库房的、还有组队打游戏的……”课余时间学习活动究竟怎么安排,谁也说不清。
“基层面上的事儿谁都能说几句,可其中的道道儿却少有人能说清楚。”李龙想要揭开“盖子”,让官兵瞧瞧。
李龙先制订了2个月的调研计划,第一个月的“重头戏”是搞一份覆盖所有岗位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从逐人分发到汇总归纳,刚好过去了1个月。
数据汇总,李龙发现了不少端倪:同一单位,初中级军士群体一周可自主支配时间的差距最大,少的不到10个小时,多的有25个小时。如果把这些人的工作生活安排均衡了,单位人均自主支配时间每周可达12小时以上……
“这些课余时间,到底该怎么用?”带着问题,李龙将调研报告呈给了该旅党委一班人。“每次审稿都掌心冒汗,就像学生找老师改作文,一遍又一遍。” 李龙说。
经过3轮座谈印证,李龙的调研报告终于通过了。效果好不好,不仅要看领导认不认可,更得看官兵满不满意,对基层帮助大不大。
“高级军士的话是有分量的!”某连指导员张博,特意找李龙到连里调研帮带。他们将不同岗位的军士结成对子,放在同一个学习小组,工作学习互帮互助。
在第一季度旅政工推进会上,下连蹲点的机关干部,将各连队运用《高级军士调研报告》改进连队管理模式的经验做法进行汇总,得到了基层肯定。
经过几次调研帮带,李龙认清了高级军士搞调研的最终目的,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如果不能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都不是好方法。”
“课题库”带来了什么
从思考到落地,向效果要结果
调研报告交付后,一级军士长杜建飞发现,旅里有了许多新“动作”:机关清理违规借用营部人员、分析全旅勤务保障人员轮岗形势、营部进行连队化管理探索……
一周后,杜建飞接到消息:围绕相同课题再调研一个季度。
作为射击技师,杜建飞组训抓教是“出了名的严格”,常常被机关和其他营邀请一同协助督查训练。
多次督查旅队演习训练,杜建飞认识到,打起仗来最制约战斗力提高的往往是“最短的短板”,而营部保障分队建设,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这样,他把调研报告主题定为:“合成营营部保障分队作用发挥”。
随着课题通过下发,杜建飞常被各营主官当面请教。
找来最新的各类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精神,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机关、基层两级对制度落实不严格的问题。
紧接着,勤务分队业务能力、卫生员队伍日常管理、勤务保障人员轮岗、卫生员组织战场救护、动散状态下伙食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被揪了出来。
沿着问题切下去,流出来的往往是不愿被曝光的“脓水”。
没过多久,机关便着手清理违规借用营部人员,基层迅速响应和机关联动整改,这下大家都满意了。
机关转了作风,营连有了抓手。
不久前,该旅的换季保养,在“战教射击”“远程机动”两个任务间展开。“如何高效完成装备保养?”这正好是杜建飞研究的课题。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杜建飞拉来了通信技师三级军士长毛彦阁、装甲底盘技师三级军士长石国梁,成立小型“智囊团”。
同类型装备区分故障类型,流水线式排除……原本7天的工作量,他们4天半基本完成,创造了新纪录。
“挂单列表并不难、一线解决推动难;简单问题好解决、复杂问题难解决。”一路走来,杜建飞体会到了调研的艰辛。
解决问题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推动。从这点看,该旅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只要问题能推动落地,“试错的成本”由组织“买单”。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