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今日立秋,汉字“立”,
如一个“人”站在“一”上面。
人三十而立,是脚下有一枝可栖,
而立秋,是人站在一片秋叶之上,
感知秋天的到来,一叶知秋。
如何,才会知道秋天来了?宋人说,从一片梧桐叶。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立秋这天,宫廷里的太史官会守在梧桐树下,眼睛紧紧盯着树叶。等待着,风起,叶落,时辰至。太史官立即高喊:“秋……来……”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响彻天下,是为“报秋”。
古人以天象变化来划分四季,廿四节气中的“四立”皆为季节的起源。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个节气,是一年中秋天的开始,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了。《历书》里说道:“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禾谷成熟,人间收获,是为秋。
立秋,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幻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敛,意为收敛。在古人眼中,从立秋伊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生长走向成熟。
立秋,是一年中秋天最怡人的时候。草木微黄,绿意未褪,未至深秋悲凉时,能为凉意而欢喜。“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天上的云,从夏时的积雨云变成天高云淡的卷云;梧桐树叶,开始微微泛黄到跌跌荡荡落入了人间。
立秋 · 三候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此时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曹植有诗“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古人说寒蝉小而青紫,其实是秋凉后蝉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切。
古人对于季节的感知,要比我们更为敏锐。他们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微息的变化,从而知晓时节的变幻。一片落叶,一颗露珠,一丝蝉鸣,皆是他们感受生活的证据。也许有人会问,虽已立秋,为何还这般炎热?
事实上,在廿四节气的排序中,立秋之后还有处暑,酷热天气并未完全结束,因此有“秋老虎”之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总结出了规律:“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无雨,那之后的24天将会很热。如果下了雨则是“顺秋”,天气会越来越凉爽。
不过立秋之后的热,总体上已断了根,“一场秋雨一场凉”,足以让苦夏已久的我们长舒一口气。
立秋 · 民俗
秋,是收获的时节,为了这份一年中最重要的喜悦,人们也有许多立秋乐事: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能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
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以往老北京的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讲究的文人墨客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著名作家鲁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门框胡同的常客,戏剧名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欢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20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的,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城市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其实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而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另外,因为立秋是要庆祝的节日,所以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戴楸叶的习俗,今天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气祛积淤的作用。比如江苏等地就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
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
立秋乐事似乎多与吃有关,其实,秋的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比起诗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论季节更替,都要用吃来感受这一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秋天的味道,就是家常美食的味道。
立秋 · 感悟
一叶落,知天下秋
民间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立秋虽至,一时之间暑气难消,秋老虎之威尤胜夏热。人们几乎很难感受到秋天的到来。但是天地间阴阳二气已经开始转化,万物已经察觉。“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从微风到寒蝉,山川河流,草木人间,慢慢就变了颜色。
立秋之后,北风开始增多,南风开始减少。所以人们会在吹来的微风中感受到丝丝凉意。南风和北风在秦岭一带交汇,开始为北方带来降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随着降雨增多,天气开始转凉,树叶开始变黄,一点点脱落。
古人说“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历经繁华,再看衰颓,心中难免伤感。但是古人却只是平平淡淡一个“知”字,没有悲喜,没有怨艾。
白落梅说:秋荷还在,只是落尽芳华,我们无须执意收拾残败的风景。因为时光仍旧骄傲地流淌,万物的存在,都带着使命,无论起落,都有其自身的风骨。世事既有定数,我们更应当从容度日,与山水共清欢。万物之道,难逃阴阳二气,彼此对立,彼此循环。炎热的大地已到承载的极限,阴气就开始显现,进入秋冬的序列中。等万物冰封,阳气开始复起,进入春夏的轨道里。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念起,万水千山。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既如此,不妨安之若命,且歌且从容。
一念起,祸福之门开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天地循环有常。但是人却常不知物极必反,不知兴衰荣辱。
古人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天道有序,抵不住人心无尽。贪欲滋生恶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稍有不慎,一个念头的偏差,就让人堕入无尽深渊。
古人常说:多事之秋。每到秋天,粮食收获,家家户户粮仓肥满。这时候就会发生争夺、争战。心中贪念一起,就会发生偷窃、抢劫、械斗、乃至战争。
人们还说:秋后算账。人一年的债务都会选择在秋后了结。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执行。因为秋冬人们不必农忙,所以把人们召集起来观刑还有警示教育的意义。告诉人们,贪念与恶念,不可轻易滋长。
《周礼》中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秋风肃杀,主刑罚,才有秋后问斩。
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违背天道,只能自讨苦吃,接受判罚。春种秋收。春天种下什么,秋天才能收获什么。种下善良收获福气,种下恶行收获报应。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无论世事如何,克制贪念,保持善良,就是为自己积攒福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世间万物的仁慈,万物也终将会回馈于你。
立秋 · 念念秋安
长夏未尽,立秋已至。
回首处,忙碌的从来都不是生活
不过是一颗纷扰的心。
今日立秋,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
愿你我:有所得,有所待
有人思,有人念,
且道秋安。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三国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