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立过程中,刘邦非常敬重张良,那么刘邦尊重张良,除了张良的才华、做人等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汉朝建立之后,张良很快就隐退,但张良只是谋士,不是萧何这样手握大权的宰相,不是手握重兵的诸侯,对刘邦统治没有威胁,那么他为何会隐退,是善于明哲保身,还是体弱多病的无奈,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其实,如果明白张良的真实年龄,那么上述两个问题可能还有一些直接的答案。
关于张良的真实年龄,史书中没有直接记载,但似乎留下了一条重要线索:张良受书时,黄石公将鞋子扔到桥下,然后说:“孺子,下取履!”
换成你该怎么做,乖乖地下去取鞋子吗?反正史记的记载是“良愕然,欲殴之”,曾经刺杀秦始皇的张良脾气显然并不好,还有史书记载“良怒,欲骂之”,只是考虑到黄石公年老,于是“强忍,下取履”。
苏轼的雄文《留侯论》中,根据“孺子”二字,认为当时张良是一个少年,黄石公让他取鞋子,是为了“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那么,黄石公授书时,张良真的只是少年吗?实际上,真相颠覆了传统认知,虽然不能肯定张良是一位白胡子老头,但年纪肯定在30岁以上。
张良是韩国人,祖父与父亲赫赫有名,在韩国担任要职,史书上有明确记载。
张良祖父叫张开地,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与儿子张平“五世相韩”,即张开地与张平都是韩国丞相。
韩昭侯继位于公元前362年,任用申不害变法,使韩国国力达到强盛,死于公元前333年。其中,申不害于公元前351年成为丞相,为相15年,死于公元前337年。因此,韩昭侯任命张开地为丞相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37年—前333年。
韩襄王继位于公元前312年,死于公元前296年。因此,张开地担任丞相的最后时光为公元前312年—前296年。
按照正常情况,张开地担任丞相时,应该不小于30岁。以此推算,那么张开地卸任时的年龄,怎么算都至少在50岁以上,乃至可能70余岁。
张良(上图,剧照)父亲叫张平,先后担任丞相辅佐过韩釐王、韩桓惠王。韩釐王继位于公元前296年,死于公元前273年,韩桓惠王死于公元前239年。
按照正常情况,张平担任丞相时,年龄也不应该小于30岁。以此推算,张平出生时间即为公元前326年—公元前303年。
根据史记记载,张平死于公元前250年。因此,张平享年应该至少在53岁以上。实际上,考虑到张平地的年龄,与当时结婚较早的事实,张平真实享年至少应该在60岁以上。
另外,张良有一个弟弟,史书没有记载名字,只是说在韩国灭亡后,张良虽然还有家僮三百人,但弟弟死后没有办葬礼,而是将钱财全部投入刺杀秦始皇的计划中。
以上就是张良家族的情况,虽然没有记载张平、张良的出生时间,但显然可以得出两条重要结论:
1,张开地担任丞相期间,儿子张平已经出生,但孙子张良并未出生。如果张良在当时出生,那么到楚汉争霸时,张良年龄就已经百余岁了。
2,张平死于公元前250年,张良肯定在此之前出生,且至少是公元前251年之前出生。张良的出生时间区间,大致为公元前273年(或更早)—公元前251年。
笔者认为,综合张平年龄、婚龄、适宜生育年龄等情况来看,张良应该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出生。太早,张良年龄过大,不符合辅佐刘邦建汉的历史;太晚,张良年龄过小,不符合张平的情况。
既然张良的真实年龄不小,那么为何史记中黄石公却称张良为“孺子”呢?原因很简单,清代学者钱大昕对“孺子”有过考证,古文中的“孺子”有多种意思,并非单纯只是指幼儿、儿童,还有小子﹑竖子,含有藐视轻蔑的意思。
公元前218年,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此时张良应该在40岁左右。
刺杀失败之后,张良潜逃下邳,随后遇到黄石公授书。苏轼说张良此时还是“少年”,显然是在胡扯,即便说张良出生于公元前251年,当时也已经30多岁了。
秦末战乱与楚汉争霸时,张良应该已有50多岁。如此,也就能解释刘邦为何尊重张良,原因除了才华等之外,还有张良出身不凡、且年龄较大,所以张良当时的角色是“帝者师”。
必须说明的是,史书上对刘邦年龄有两种说法,即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或前247年。如果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话,那么刘邦比秦始皇小三岁,大约在40岁时娶吕雉,在60岁左右时多次亲自率军平叛。但刘邦家庭并不差,自己也是亭长,如何到40岁还未结婚?且,刘邦60余岁时还多次亲征,61岁时亲征英布,如此高龄亲征太不符合常理。因此,刘邦应该出生于公元前247年,享年53岁,比张良年龄要小不少,故而将张良视为老师。
汉代建立之后,张良已是花甲之龄,且史书上说张良体弱多病,在如此年龄与身体状况下,隐退不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张良对刘邦皇权没有什么威胁,他的功成身退,或许存在明哲保身的考虑,但更多可能与他的年龄有关。
可见,在汉朝建立过程中,张良不是仙气飘飘的中青年,而应该是有着丰富人生积累的白发飘飘的老者。虽说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但大概率就是真相。
参考资料:《史记》等
标签: 三国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