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62 0

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曹丕是曹魏的开国之君,本来命运是很好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曹昂、曹冲都死了,父亲曹操也给他铺好了路。但是曹丕即位以后,仅仅执政七年就去世了,四十岁正值壮年的时候死了。而在这七年之间,曹丕对东吴的军事行动还是很频繁的,有三次比较大规模的伐吴。第一次伐吴双方打得很激烈,而后面两次伐吴可以说是草草收尾,甚至没有和东吴交上手。下面小编就来说说后面两次伐吴的经过。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第一次“广陵之役”

第一次“广陵之役”发生于魏黄初五年、吴黄武三年(即公元224年)。这个时候距离曹丕三路大军伐吴,其实仅仅一年多。曹丕三路伐吴的时候,有几个进攻目标:江陵、濡须、洞口、京口,从江汉到江淮,几乎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而在之后发动的第一次“广陵之役”中,曹丕亲自率水军到徐州广陵,偏重于东线,威胁东吴的建业、京口。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五年)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九月,遂至广陵。”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早在曹丕三路伐吴的时候,负责东线的曹休、臧霸、张辽等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次曹丕亲自到广陵来,给东吴非常大的压力。面对这个情况,东吴的安东将军徐盛提出一个建议:从建业到建业东北方的江乘之间,建筑一道“疑城”。所谓的“疑城”,就是用木头柱子一个个插好,中间披上芦苇编织的席子,再进行一些伪装,变成一道绵长的“城墙”;另外在一些险要地势也扎起很多草人,套上盔甲,壮大自己的军威。这个建议得到孙权的采用。

《三国志·吴书·徐盛传》:“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

《建康实录·吴太祖上》:“于山险而又缚草为人,衣以甲胄。”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由于曹魏军队是在江北,对江南的东西可能看不太清,这个“疑城”就可以起到迷惑对手的目的。一是城墙可以有效地抵御曹魏军队的进攻;二是城墙靠近江边,不利于曹魏大军在长江南岸集结,发挥不出人数的优势。曹丕看到这道“城墙”建立起来,就感到很棘手。另外东吴的水军也在长江活动,屏障建业;加上江水有上涨的趋势,曹丕也就无奈撤军了。

《晋纪》:“乃临江为疑城……魏人自江西望,甚惮之,遂退军。”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第二次“广陵之役”

第二次“广陵之役”与第一次相隔也不长,发生在魏黄初六年、吴黄武四年(即公元225年),也是相隔了一年左右。这次曹丕还是来到了广陵,与孙权隔江相望。按照《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的记载,这次“广陵之役”曹丕动用了十多万兵力,盔明甲亮,旌旗百里。曹丕搞了一个阅兵,还当场写了一首诗,颇有些《三国演义》中其父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横槊赋诗的风姿。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赋完诗就倒霉了。曹丕这边也不例外。第二次“广陵之役”是在冬天,当时的天气太过于寒冷,水面上结起冰层。曹丕这些水师都没有作用了,下不了水啊。于是曹丕拉着这十万大军来了一次公费旅游,然后就回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东吴的表现似乎不错。在曹魏撤军的时候,吴将高寿率领一支五百人的敢死部队夜袭曹丕。曹丕也分不清多少人来,心里还以为东吴发动大规模的反攻,于是惊慌失措。高寿获得了曹丕的从车和车盖。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六年)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吴录》:“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两次“广陵之役”背后的幽微之处

曹丕两次驻军广陵,打算渡江攻打孙权,但是两次都显得虎头蛇尾,没有发生什么交战就灰溜溜地回去了。这就让人感到很奇怪,曹丕两次伐吴明明动用了很多的兵力,为什么意志如此不坚定呢?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想法:即曹丕以伐吴为借口,借机加强对青州、徐州的控制。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在曹操执政时期,青州、徐州交给臧霸负责。臧霸的出身是一个豪帅,在青、徐境内有不小的影响力。曹操取得徐州之后,也是对臧霸进行了拉拢和合作,给予了一定的优待。除了臧霸以外,还有孙观、吴敦、尹礼等人,都是地方豪帅,也是臧霸曾经的部曲。这些人也被曹操安置在青、徐。可以说臧霸在这片地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三国志·魏书·臧霸传》:“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本来臧霸拥有这些影响力,已经有一点尾大不掉的倾向;何况曹操去世的时候,有一支臧霸的部队公然产生哗变,擅自离开洛阳。这件事成为新的统治者曹丕心头的一根刺;在曹丕三路伐吴的战役中,臧霸向曹丕请求率领万人“横行江表”。这不由得不引起曹丕的猜嫌。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试想一下,一个在右靠大海,左依泗水、泰山的青州、徐州地区有相当影响力和名望的臧霸,希望能够率领部队进入与徐州相邻的江东。那他到江东以后,开拓的疆域是姓曹呢?还是姓臧呢?上一个类似的人物是陈登,结果马上被曹操从广陵调到东郡去了。曹丕也不例外,于是把臧霸调入朝中做执金吾,夺取了臧霸的兵权。

《魏略》:“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虽然把臧霸给处理了,但是曹丕仍然不放心,毕竟还有其他豪帅出身的青、徐长官。于是曹丕借口进攻东吴,带着大军来到了广陵,把青州、徐州的地方官员守将来了一次大换血。这个在《三国志》中是有记载的。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而后在次年,黄初六年六月,利成郡,就是曹操当时收拢臧霸等人时设立的一个郡,在青、徐境内,这个郡发生了兵变。虽然这次兵变被镇压,但也反应出青、徐地区的统治确实不算是特别安稳。

在“利成兵变”不久,曹丕就带着十万大军来到广陵。这也存在一种可能。曹丕表面上进攻东吴,实际上是为了稳固徐州的局势,加强对青、徐的控制。也就是说,按照这种观点,曹丕两次“广陵之役”表面上是对付孙权,实则都是为了稳固自己对青、徐的统治。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曹丕是否有伐吴的考虑

田余庆先生的观点给小编很大的启发,小编也认为曹丕确实有借助两次“广陵之役”来削除青州、徐州存在的豪帅势力的动机和实际行动。不过小编认为除此之外,曹丕可能也有伐吴的考虑。曹丕本身与刘备、孙权、曹操乃至后面的司马氏有所区别,他是纯粹的官二代,曹操已经给他铺好了路。这固然让曹丕非常顺利地成为开国之君,也让他缺少足够的个人威望。威望从何而来呢?外面两个割据政权就是很好的选择。其实在曹丕还没有登基称帝的时候,曹丕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南征;而在黄初三年,曹丕又是发动了三路大军南征,规模不可谓不大。虽然这次南征没有伤及东吴的筋骨,双方互有胜负,曹魏的军力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聊一聊曹丕的两次“广陵之役”

我们看曹丕两次“广陵之役”的时期,分别是公元224年和公元225年。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去世,蜀汉陷入混乱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北伐的事情,诸葛亮本人也在努力镇压南中地区的叛乱,曹魏没有在西线投入太多的守备力量。事实上曹丕已经有主动对蜀汉用兵的倾向(具体时间不太清楚,但能反应出曹丕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态),但是被中书令孙资劝止,毕竟蜀汉封闭的地理环境确实是易守难攻;东吴这边根据《吴书》的记载,“比年灾旱,人物彫损”,成为曹丕进攻的对象,是很好理解的事情。即便曹丕有稳固青州、徐州的动机,但这并没有耗费曹丕太多的精力,曹丕的军力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仍然有对东吴用兵的能力。只不过曹丕伐吴的意志并不坚定,加上恶劣自然环境,导致两次“广陵之役”均告失败,无功而返。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