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革命老区易地搬迁 后续扶持“赣南模式”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24 0

探索打造革命老区易地搬迁 后续扶持“赣南模式”

本报记者 | 田新元

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督查激励通报中,江西省赣州市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获此激励的地方全国仅10个,赣州市系江西省唯一入选设区市。

赣州市始终坚持以搬迁群众为中心,紧抓安置点、紧盯安置房、紧跟安置户,时刻关注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工作实际,因点因户因人施策,勇于开拓创新,着力探索打造革命老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赣南模式”。

聚焦“稳得住”

融入“新生活”

“从没想过能过上干净卫生、便利舒适的城市生活。”搬到全南县陂头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63岁的刘六风仍感慨万千。3年前,刘六风的家在一个小山村,住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盖的土坯房,漏雨还不保暖。2018年底,符合搬迁政策的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7人,全部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后,他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六风的变化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告别贫困、融入“新生活”的缩影。

“稳得住”是基础。江西省苏区办副主任、赣州市苏区办主任,赣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述银说:“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上,赣州不断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社区治理,持续增强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赣州首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点长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其具体做法是:由县领导、乡镇主要领导、驻村领导分别担任进城进园、圩镇和中心村安置点“点长”,在社区管理、扶贫政策延续、就业产业帮扶、返贫动态监测等各个环节明确职责及目标举措,有效解决了安置点“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管长效”等问题,彻底消除安置点“空壳”“无序”管理现象。据悉,“点长制”已获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推广。

赣州严格落实每月回访制度,排查监测对象和各类致贫返贫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截至目前,全市搬迁群众中排查出的监测对象全部实行了迁出地和迁入地干部双向帮扶,并分类制定了帮扶举措,及时稳定消除风险隐患,确保了返贫“零发生”。

对标安置点周边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和设施配套水平,常态化组织开展功能服务补短板专项行动。针对334个集中安置区梯度设置163个“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余安置点依托当地社区、村(居)委会等场所,完善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物业、法律咨询、迁出迁入地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实现搬迁群众服务诉求“一窗受理”,有效提升了安置点管理服务水平,让易地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

聚焦“有就业”

实现“稳收入”

“有就业”是支撑。近年来,赣州市将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作为后续扶持的关键举措,全面摸排就业底数,通过劳务输出、就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确保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

龙南市创新实行就业帮扶“四个一批”的试点工作,即摸清就业底数、就业培训服务促进“一批”,注重发挥优势、园区需求解决“一批”,推行政府创办、帮扶车间吸纳“一批”,积极整合资源、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2021年,“四个一批”的典型做法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下发的“十四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引第15期,供全国各地参考借鉴。

立足自身产业支撑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赣州梯次建立线上线下省外、市域、县内等知名企业就业岗位信息发布机制,创新“点对点”输送服务和技能培训,落实系列务工出行交通补贴政策,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初步打造了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务工的“南康木匠”“宁都厨师”“于都裁缝”等特色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劳动力搬迁人口37354人,实现稳定转移就业33194人,占比88.86%。

充分发挥本地园区企业、农业产业基地和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承接搬迁群众就业作用,赣州把“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活动深入到安置区,明确每个安置人口200人及以上安置点不少于一场招聘活动。整合安置点保洁、乡村治理服务、文明实践宣传、治安巡防、消杀防疫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无法外出和低能弱能搬迁群众就业。

聚焦“能致富”

确保“不掉队”

“能致富”是初心。赣州市通过“抓就业稳收入”“抓产业促增收”“抓联结拓收益”,实现致富路上“新长征、再出发”,确保搬迁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赣州市将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县域“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分类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在进城进园安置点建设主导产业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区、冷链保鲜基地等,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搬迁群众参与主导产业发展承接力。在乡镇安置点,采取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对接方式,实现抱团发展规模产业,强化搬迁群众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在中心村安置点,整合市县乡政府及各部门销售渠道,选取容易上手、货源稳定的订单,引导搬迁群众实行定点加工和家庭式发展农产品种养及小手工产业。据统计,安置点周边累计建成产业基地111个,辐射吸纳6733人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在2万元左右。

用心盘活资产,拓展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增收渠道。赣州市引导搬迁群众将原迁出地的土地和山林进行流转或规模性经营,以迁出地村委会为运营主体,乡政府、村委会和结对帮扶单位三方共同投资,发展蔬菜、脐橙、油茶、白莲、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其中,龙南市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和保留的生活用房,建设34个包村就业帮扶车间,发展订单式农产品加工等,受益覆盖龙南45个集中安置点,人均每年可增收6000元。

赣州市探索“村集体+合作社+脱困户”“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易地扶贫搬迁以土地、资金、政策入股和订单生产、倒包返租、基地就业等形式参与,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获得收益,推动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移民)变股东。其中,于都县建成3.5万亩大棚蔬菜、16.1万亩脐橙、28.2万亩油茶、34.3万平方米肉鸡养殖基地,并通过“反租倒包”“五统一分”、入股分红等形式,让2300名搬迁户直接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绝大部分村集体光伏电站也为搬迁脱贫群众带来了相对稳定收益。

易地建设新家园,搬迁搬出新生活。卢述银说:“我们要把搬迁后续扶持这‘后半篇’文章做好,让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