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传闻][转帖] 千古战神“陈庆之”[推荐]--不看也许你会后悔!(转载)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112 0

[转帖] 千古战神“陈庆之”[推荐]

  [转帖]千古战神“陈庆之”

  提起带兵打仗,尤其是以弱胜强才显本事,历史上有名的就是霍去病、韩信、岳飞、袁崇焕已经令人心生敬畏了,但有个人大多数人一定不知道,他丝毫不逊于这些千古名将,他叫“陈庆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与诸葛亮一样被封为“武侯”的军事将领。

  陈庆之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陈庆之

  又名: 字子云

  生卒年: 484~539

  国别: 中国

  省: 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

  生平简介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无

  中国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

  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他力主决战。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颢遂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租车7800辆。

  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

  时荥阳城未克,梁军将士皆恐,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乃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遂克荣阳,俘杨昱。不久,元天穆等引兵围城,陈庆之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

  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将克,忽闻元天穆北逃,自以为无后继,遂降于陈庆之。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不久,魏大军反击,攻陷洛阳,他因兵少失败,潜返南方。

  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之战),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灭亡。 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僧强自称天子,土豪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梁武帝对陈庆之说:“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长子陈昭嗣。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更为难得的是陈庆之出自寒门,在梁朝历史上能达到这样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药(官至云旗将军,安州刺史)。 点评:陈庆之一生征战,常设奇谋,多为以少胜多,而且长于攻城。无论是北伐横扫河洛,或挥师驰骋边陲,均充分显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北伐之战,可谓气吞万里如虎,连***读《陈庆之传》至此,也不尽为之神往。“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珮,亦一世之荣矣”(《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南史·陈庆之列传》)。

  ***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读史》)。

  详见:

  

  战神 陈庆之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大舞台,成为了统治者,而且纵观南北朝的军事实力,一直是北强南弱,由于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相对于汉民族以步兵为主的战术在阵地战上更为有效,百余年来的南北战争多以北朝获胜居多,南朝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地步。自从鲜卑族获得北中国的绝对统治权之后,一直给南朝施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北魏初期(统一北方以后)屡次南下,获得了淮河以北的大片沃土,也使得南朝在军事上的防御体系更加被动,南朝国都建康时刻处在北朝强大骑兵的危胁之下,而北朝因为在两淮流域的前线防御,使得国都洛阳稳如泰山,感受不到南朝的军事威胁。但也有一次例外,南朝的一支不足万人的军队在北朝境内孤军奋战,最后居然攻下了北魏统治长达一百多年号称固若金汤的洛阳城,北魏皇帝弃城逃窜,这是南朝对北作战中空前的胜利。指挥这支南方军队攻下北朝国都的将军,名叫陈庆之。

  陈庆之,生于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字子云,是梁武帝萧衍的心腹将领,他为人机敏,善于明察,萧衍喜欢通宵下棋,别人都困的眼睛打架,可他却端坐待命,只要萧衍招呼一声,他马上过来陪萧衍下棋,深得萧衍宠爱。随着萧衍的代齐大业的完成,需要一批精通军事的人才来巩固他的统治,陈庆之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这时的北朝已经完成了汉化的过程,国势强大,在军事上依然保持着其强大骑兵对南朝的作战优势,这一点在宋齐时代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南朝的主要军事作战形式依然是以步战兼城战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作战方式,历史已经证明,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战术是最适合游牧民族作战的先进的作战方式,由于汉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在骑兵作战上逊于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这也是先天的不足。

  萧衍代齐后,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其在南方的统治基础已经非常牢固,内无可安,便思攘外。这时的北朝虽然比太和年间的强大略有下滑,但其总体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依然要比南方强大,主要还是因为北朝的骑兵实力和其骑兵产源依然没有遭受大的破坏。萧衍在经历了几次北伐的失利后,发现了失利的原因主要是统帅的军事低能和内部的协调性太差,他开始有目的的选择有军事才能的将领,陈庆之因为是私邸旧臣,比较了解,政治上也绝对可靠,萧衍开始对陈庆之的培养。当北魏的皇室成员元法僧因为内变南下投梁时,萧衍派陈庆之率军队去迎接元法僧南下,当然这次并没有发生与北魏的军事冲突,所以,这次只是萧衍历练陈庆之的第一步,萧衍也并没有完全看出陈庆之的军事才能。后来,又派陈庆之护送豫章王萧综坐镇徐州,因为徐州在南北朝的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得之益昌,失之益疲。所以,北魏不能坐视不管,派出两位皇族成员率两万精锐阻止梁军北上。名义上萧综是军队统帅,但实际上却是陈庆之主管军队事务,而陈庆之手下的梁军只有微不足道的两千,一比十啊。而且北朝军队善长野战,野战又以骑兵为优势兵种,人数又是梁军的十倍,难保梁军不会有畏敌情绪,而且萧综是萧衍的爱子,如果出现了什么闪失,陈庆之将无法交待。即便是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陈庆之依然不忙不乱,在十倍于已的强敌面前,寻找一切可以致胜的机会。陈庆之以哀兵之势,自断生路,采取的自杀式的攻击方式,主动的朝北军杀来,这一迥异于传统作战方式的战术确实让略有骄态的北军手足无措。结果,北魏军队在不知所措中被陈庆之杀的措手不及,溃不成军。这时,梁军已经完全取得了主动,全歼顽敌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就这时候,梁军名义上的的军事统帅,梁王朝的二王子殿下居然弃军降敌,这一极其突然的举动完全将梁军的优势瞬间化尽,北魏军队做梦也没有想到天上会掉个大馅饼,又重新整合起来,再向梁军发起攻击。这时的梁军已经被萧综的投降严重动摇了军心,有些梁军将领已经吓的魂不附体,本来唾手可得的胜利从眼皮底下溜掉。而且煮熟的鸭子不仅吃不到,反而有可能被煮熟的鸭子吃掉。梁军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撤退,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陈庆之这时才真正显示出了其临危不乱的优秀军事素质,在这样随时都有可能被敌军消灭的严重事态面前,主帅的稳定与否事关三军的生死存亡,如果主帅也自乱不顾,那全军必然军心更加涣散,也只有死路一条。陈庆之不慌不忙,前队变后队,稳住陈形,徐徐南退,让得志的北军找不到可以攻击的机会,眼睁睁的看着梁军大模大样的回去。虽然这次北伐失败,但陈庆之部却丝发未损,而且在撤退时梁军陈形的稳定也显示了陈庆之平时治军的严谨,这才是大将之才。

  虽然萧综的叛变让萧衍极为恼火,但这与陈庆之没有关系(这是萧家的孽债,萧综自认是齐东昏候之子,与萧衍有杀父污母之仇,趁北伐时逃向北魏)。公元527年,陈庆之又受命伐魏,北攻寿春,这次和上回一样,陈庆之依然是影子主帅,名义上是从北魏投降过来的皇族元树。北魏的寿春守将李宪临时筑成两座城互为犄角来抵御梁军,可李宪怎么会不知道南军一向是以城战为善长的,北人善攻,南人善守,这也是总体上的看法。南人虽不善野战之攻守,但却善城战之攻守,结果,梁军在陈庆之的得力指挥下,梁军的善于城战的优势便显露出来,李宪拼死抵抗,以北人的身体素质加上宁死不降的精神,依然架不住梁军的攻城狂潮,很快便攻下了两城,逼使弹尽粮绝的李宪出城投降,梁军拿下了北方重镇寿春,使梁朝一向被动的形势大为改观,有了两淮做屏障,进可取鲜卑之蚁穴,退可固汉家之王气。这仗打下来,更让萧衍看清了陈庆之的军事才能,也更加坚定了重用陈庆之的决心。

  这一年,萧衍决定再次北伐,让陈庆之率军进攻涡阳,涡阳是北方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魏不能坐失良地,派出常山王元昭率领精锐骑步兵十五万南下,迎接梁军的挑战。陈庆之不断的接到大股魏军南下的消息,十五万强悍魏军确实是够骇人的,说明魏人决意与梁军决战,其战略企图不仅是阻止梁军北上,扭转失去两淮而给北魏造成的战略劣势才是最重要的目的。陈庆之肯定明白,这是一场恶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当魏军到了距涡阳有四十里的驼涧,陈庆之得到了准确的情报后,经过慎密考虑,决定突袭魏军,依然是自杀式攻击方式。其他将领觉得这样太过冒险,敌我双方兵力相差过于悬殊,而且魏军前锋是其精锐部队,即使获胜也不足以全败魏军,万一不利将血本无归。陈庆之却不这样认为,他分析了魏军的优点与缺点之后,果断的判定魏军大老远的跑来,所行的路途要比梁军达到战地要远,疲师远征,而且距梁军尚有四十里的战略空间,魏军会认为梁军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而且魏军虽然到达,但其尚没有完全进入作战状态,心理上准备不足,兵法所谓攻其不意便是如此。陈庆之决定亲自率敢死之士夜袭魏营,仅仅带了二百人,去偷袭十五万人的魏军大营,陈庆之的胆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结果果如陈庆之所料,魏军并没有做好临战的准备,让他趁个先手,虽然没有大量斩杀魏军,但也袭杀了魏军前锋部队,让魏军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陈庆之带来的是几万人的话,那魏军可真要出师未捷身先死,落下一个大笑柄了。陈庆之完成既定任务,大摇大摆的回城,让魏军在后面生闷气。接着,陈庆之固守涡阳城,既不与魏军决战,也不是单纯死守,就和魏军打消耗战,魏军远道而来,其战略物资的消耗必然巨大,等到魏军支撑不住的时候,也就是两军决战的时候。魏军就这样被动的被陈庆之牵着鼻子走,整整消耗了近一年时间,期间两军打了近百场小规模的战斗,有胜有负,但这显然不是陈庆之最需要的,他在等待着机会。果然经过了这么长的消耗,魏军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了,开始有回撤的打算。陈庆之敏感的发现了这一重要情报,等待了近一年的机会终于到了,激动的他对部下说:我们两军相持已经有一年了,双方的消耗都非常大,虽然魏军斗志不强,但同时我军的斗志也不比魏军强多少,如果不趁这个良机主动进攻,那魏军就会毫发无损的退回,那么我们这一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了,我们在前线消耗了后方巨大的物资,却没有获得大胜,将有何面目见支持我们的江东父老?兵法所说的越是在最危险的处境越能爆发超强的战斗力,不冒险我们将一无所获,虎子在穴,不入焉能取之?要吃就吃大的,十五万人正好给我们做馅,一口吃了他们。我陈庆之已经接着皇上的密旨,我必须按旨行事,希望诸位不要有什么违旨之事,一起努力,建此良功。梁军将领见陈庆之如此坚决,又有密旨,哪个敢不听指挥,梁军的军心已经被陈庆之调动了起来。 此时的魏军由于旷师日久,斗志渐失,渐渐的进入守势,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场战役的艰苦性,既然不能取胜,也要确保本军的不被大败,建了十三个大营互为犄角,以期抵挡住梁军的攻击。但他们没有想到,梁军依然采取偷袭的方式,当然这次不是小股梁军,而是梁军的主力部队倾巢而出,梁军开始了决战。陈庆之仍然亲率精锐神不知鬼不觉的直投魏营,等到梁军杀到魏营时,魏军已经来不及做战时准备了,被梁军杀的大败亏输,最前的四个营垒被士气高昂的梁军击败,迫使大批魏军投降。陈庆之紧接着进攻其他九个魏军大营,这九城的魏军人数还占着相对多数,战斗力并非很差,陈庆之这时并没有自杀成瘾似的盲目攻击,而是他采取了瓦解魏军斗志的绝招:在攻击魏军九营的同时带上魏军俘虏在前面,梁军又鼓声大作,制造骇人的气势,和魏军打起了心理战,显然,梁军处在非常主动的地位。军心早就不整、人心思归的魏军无法抵抗这样恐怖的阵势,一战被陈庆之打的哭爹喊娘,死伤无数,被击贵的魏军抛下的尸体竟然塞满了整条涡河,魏军的一切战争物资均成了梁军的战利品。萧衍闻知梁军全歼十五万魏军,大喜过望,这时,他已经不用再掩饰对陈庆之的喜爱和欣赏了,亲自写诏夸奖陈庆之,这首诏书上确实用极褒美的词赞扬了陈庆之。陈庆之以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惊人的胆量又一次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他能准确把握住战场上稍瞬既逝的机会,并能准确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制定出大胆而又有利于已的策略。最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役打了整整一年,大小百余场战斗,而陈庆之却只在最后一场战斗中采取偷袭,那也就是说陈庆之有意在这之前的百余场战斗中实行正面做战计划,而给了魏军以陈庆之不可能再愚蠢的采用偷袭的老把戏,事实上陈庆之在之前也确实也没有偷袭过魏军,当然魏军也因为梁军的严密戒备而没有偷袭梁军的可能。长时间的惯性让魏军产生了惰性,这样就一步步掉入陈庆之挖好的陷阱中,结果让陈庆之吃了个底饱。

  陈庆之逐渐显示出来卓越的军事才能让萧衍惊喜不已,跟随萧衍建国的那些功勋重臣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陈庆之做为梁朝第二代出色的军人代表,已经成为萧衍统治南方在军事上的重要支持力量。当北魏的皇族元颢因为内部斗争失败而南下降梁,并对萧衍表达了想做梁朝卵翼下的魏国皇帝,这对梁朝来说,显然是求之不得的,元颢是魏皇族内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得到了他,可以分化瓦解魏国内部的一些势力为梁所用。但元颢的魏国显然不能建立在梁国境内,只能吞魏养魏,北伐势在必行,至于护送元颢北上的梁将军人选,萧衍没有经过什么考虑,就是陈庆之了。陈庆之遵照皇帝的命令,再一次开始了他的北伐事业,虽然北魏衰落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了,但其军事实力依然十分强大,鲜卑人膘悍的骑兵仍是梁军最为害怕的。而且这次北伐,是要在北魏境内建立附属于大梁的附庸魏国,政治意义十分重大,这也要求不能以纯军事的角度来进行这次北伐战争。陈庆之受命之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萧衍这次依然只给了陈庆之以少量的兵力,七千人。七千南方人去主动向几十万强悍的北方人挑战,与其说陈庆之胆大,不如说萧衍胆量更大。陈庆之还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皇帝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反正兵在精不在众,陈庆之带领导这七千人陪着元颢大模大样的到北方去了。当梁军来到北方重镇睢阳时,驻守睢阳的魏军守将丘大千已经得到了情报,得知梁军只有区区七千人时,丘大千确实轻敌了,他手下有七万强悍的军队,任陈庆之天大的本事,拿七千人去吞七万,好比贪蛇吞大象。但丘大千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将七万精锐分成九个大营,他的本意是九营互为犄角,一方有事,八方支援。可这样却使魏军将本来相对梁军的人数优势主动放弃,魏军的绝对多数变成了相对多数,而且布局分散,孙子说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可他却将本来的我众敌寡变成了敌寡我也寡,双方的战前对比相当,这也给了陈庆之以机会。陈庆之依然一招鲜吃遍天,主动向魏军发起攻击,但这时的魏军已经失去了绝对优势,九个分寨一个寨最多也就七八千人,和梁军差不多,梁军疯狂的发起进攻,魏军刚开始也拼死抵抗,但梁军是置自己于死地,所爆发出的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结果一天之内便让陈庆之连下三寨,其他魏军也不战自乱,让梁军大获全胜,丘大千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陈庆之投降。败迹传到洛阳,北魏非常惊恐,睢耻离洛阳很近,如果让梁军趁势北上,洛阳可就是悬了。派出皇族成员征东将军元晖率两万御林军前来争夺睢阳,这次北魏是下了血本了,连最精锐的御林军都用上了,可见魏军对陈庆之的重视。元晖也知道陈庆之的厉害,不敢轻举妄动,死守考城,考城四面环水,梁军都是步兵,看你们怎么过来。可他做梦也想不到,陈庆之根本没把他当回事,下令在水上筑起浮垒,几千人泛水猛攻,并没有费太大的力气竟将死守在城内的两万魏军精锐部队全部俘虏,活捉元晖,同时又获得了近万辆战车。陈庆之获得胜利时没有做什么调整,下令带着元颢继续北上,直趋洛阳城。所到之处的魏军已经被打战疯狂的陈庆之吓破了胆子,不是逃窜就是投降,根本没敢向陈庆之发起挑战。

  北魏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又纠集了七万的精锐部队,由杨昱、元庆他们率领南下占据重荥阳,抵抗梁军。这些魏军确实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加上荥阳城的战事准备很完善,陈庆之在北伐时第一次遇上了麻烦,攻了几次,没占到什么便宜。而这时,北魏又派出了几支部队来支援杨元所部,魏军元天穆部派尔朱吐没儿带着膘悍的胡族铁骑五千和九千精锐步兵来援杨昱部,仅是其中一支魏军后续部队的前锋就是一万四千人,是梁军的两倍,再算上另一支北魏的尔朱世隆部援军,南下抵抗七千梁军的魏军达到了三十万。而且北魏显然有所准备,派出胡人铁骑来克不善野战的南人,这时候的形势确实对梁军非常不利,如果稍有不慎,别说战败逃回了,就连生存的机会就没有了。这时最重要的是已经不是战斗力了,两军的实力无法相提并论,最重要的是军心士气,现在确实是兵法所云的置之死地了,如果想获胜,就必须放弃一些求生的幻想,就照着与敌同归于尽的气势和魏军决战。陈庆之深知此战事关生死存亡,不敢有半点大意。他告诉梁军将士说: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了一点的退路,我们从南方到这里,杀了许多魏人,掠了许多魏地,魏人是肯定不会放过我们的,他们要报仇,必然要准备将我们全部消灭。我们只有可怜的七千人,而他们三十多万,现在我们如果想求生,就必须死战。陈庆之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几句话让梁军丢掉了幻想,放下包袱,抱着必死的决心投入到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来。陈庆之知道自己的劣势就是魏军的优势,决不能以已之短攻彼之长自取灭亡,善长步战的南方人是绝对不可能在宽阔的平原地步和膘悍的鲜卑铁骑相抗衡的,只能突然袭击,而且直取其城,不与北魏骑兵发生正面冲突,一战得手,先击溃魏军的士气和死战决心,才能获胜的机会。他留下一些士兵保护元颢,其余的全部上阵死战,陈庆之率领必死之士,一鼓作气,疯狂的向荥阳发起进攻,攻城本就是南方军队的长项,而且这时几支北魏援军尚没有完全准备好,趁这个机会猛攻,结果荥阳魏军无法抵抗住发疯般的梁军,被梁军破城,活捉杨昱,城中的七万魏军居然打不过区区几千的梁军,被全部俘获。当魏军元天穆部十余万援军到达荥阳时,发现荥阳已经被梁军攻下,吃惊之余决定收复荥阳,全歼梁军。陈庆之不停的给自己制造死亡的险境,在几十万强悍的魏军面前,荥阳只不过是一座孤城,不求生便等死。

  陈庆之挑选三千精锐骑兵,喻以死志,背城逆向迎击魏军,魏军由尔朱吐没儿率领的五千鲜卑铁骑列在最前,准备和梁军决战。陈庆之一声令下,三千梁军骑兵疯狂的向魏军攻去,兵贵在士气,梁军以哀兵之势,抱着同归于尽的态度和魏军死战,确实让魏军大吃一惊,南方人也会这样勇猛膘悍?鲜卑骑兵在硬碰硬的战斗中渐渐被梁军打的支撑不住,其他魏军虽然包围住了梁军,但依然抵挡不住梁军的疯狂,节节败退,梁军则越战越勇,大破魏军于荥阳城外。魏军主帅元天穆和先锋尔朱吐没儿被杀的单骑狼狈逃窜,才勉强保住了性命,但几十万魏军却都成了陈庆之的战利品,实在无法抵抗,只能放下武器投降。陈庆之仅仅七千人,竟然把数十万的鲜卑军队打的死去活来,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迹。此战梁军大获全胜,俘获无数,战争物资更是巨大。有了荥阳这个巨大的后方战略基地,陈庆之稍事修整,继续率领这七千人(除去保护元颢和留守荥阳的,陈所能带上的能有五千就不错了。)攻打洛阳门户虎牢关,虎牢的守弃事关魏都洛阳的得失,但魏军主帅尔朱世隆已经被陈庆之吓破了胆,率领数万铁骑的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和陈庆之决战的信心,打不过可以躲得过,三十六计走为上,跑了。北魏皇帝听说虎牢也丢了,真是魂飞魄散,梁军随时都有可能攻下洛阳,难道自己真成了亡国之君?对得起列祖列宗吗?跑吧,腿长在自己身上。北魏自从496年迁都洛阳以来,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陷入面对南朝攻击而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北魏皇室全部北迁,跑到了河东去躲避陈庆之。陈庆之带着元颢大模大样的进入了北朝的国都,这是南朝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回,也是最后一回。虽然东晋时也有类似情况,但东晋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十六国,而陈庆之面对的是已经建国一百多年,统治基础牢固的北方大国鲜卑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还没有完,当战前逃跑的元天穆回过了神以后,又带着数万魏军南下寻仇,准备切断陈庆之与南朝的道路,攻下了大梁,并且又占领了虎牢,把悬军深入的梁军彻底孤立,梁军所占的洛阳城不过是一座死城。这确实是一步绝妙的好棋,但可惜的是,元天穆面对的对手是陈庆之,他知道自己再一次把自己逼上绝境,除了死地后生,别无他法。陈庆之决定再次偷袭魏军,结果梁军携可贾之余勇,破落魄之残魏,把四万魏军打的全部覆没,狂妄的元天穆又被陈庆之狠狠的耍了一回,被打的只带了十几个人狼狈逃窜。这仗打下来,彻底清除了洛阳周围的魏军威胁,使南朝的旗帜第一次高高飘扬在北朝国都的上空,这是南朝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萧衍知道梁军已经攻下洛阳,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太不容易了,陈庆之仅仅七千人,竟然从边境一直打到魏都洛阳,就凭这七千人,大小打了四十多战,攻下魏城三十座,逼得北魏皇帝如鼠狂窜。

  陈庆之一生的军事才能淋漓尽致的得到了体现,此次战争,足以让陈庆之名垂青史,在中国战争史上更有他的一席之地。由于元颢的无能,贪图富贵,想独占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结果让北魏军队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卷土重来。而北魏又纠集了近百万部队,均是强悍的鲜卑芮芮军,一路杀来,原先降梁的诸城又都重归北魏,元颢带着他的旧部和魏军决战,结果被全歼,元颢也被活捉。形势突然间逆转,陈庆之所带的七千人又面临着一次生死考验,北魏名将尔朱荣悍名在外,他所部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北魏诸军中最强悍的,他知道如果想彻底扭转战局,只有生擒陈庆之,才能立下奇功。陈庆之知道洛阳城是守不住了,决定南归,面对着尔朱荣膘悍的魏军,陈庆之也是稳扎稳打,步步南回。可没想到在南归的路上遇上山洪大爆发,结果梁军被淹,这七千一路从江南打到中原的南方汉子没有被鲜卑人打败,却败给了无法抗争的自然灾害,非常可惜,非常痛心。而陈庆之在全军被淹、后面魏军急追的情况下,不得不放下面子,化装成一个和尚,急匆匆奔回建康。萧衍并没有怪罪于他,这不是他的过错,又升了他的官职。这次北伐,其实不是梁朝出于战略目的的军事行为,如果梁朝果真想消灭北魏,七千人济什么事?这次只不过是萧衍出于政治目的的一次行动,而且萧衍命令陈庆之护送元颢北上,主要目的在于在北魏内部扶持一个傀儡政权,削弱北魏的实力。陈庆之此行的任务也不是消灭北魏,何况七千人怎么也不可能完成这个巨大的任务,北魏还有近百余万可资调动的军队。

  但即便如此,陈庆之以区区七千人,竟然横扫中原,打的素以强悍著称的鲜卑人毫无招架之力,抱头鼠窜,而且被陈庆之打的次次以数万人投降于七千孤悬之梁军。陈庆之此次获胜辉煌的战绩,是萧衍事前绝对想不到的,最多是陈庆之领着元颢游离于边境一带给北魏制造麻烦。哪知他竟然攻下了北魏国都,实在是值得狂喜的。而且此战过后,北魏元气大伤,在经过六镇叛乱削弱北魏统治基础的情况下,陈庆之这次北伐又给了苟颜残喘的北魏以致命一击。此后,统治北方达一百四十多年的鲜卑拓拔部在事实上交出了对北方的统治权,退出了历史舞台。北魏军政大权逐渐被尔朱部所控制,随后北魏又分裂成东西魏,互相攻伐,又给了梁朝争取了二十年的战略优势,萧衍老公能安心理得的做老和尚,是要感谢陈庆之的。陈庆之经过这次梦幻般的战争,虽然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已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足以让陈庆之这个名字光耀千古的。后来,萧衍依然派陈庆之驻守江淮,有陈庆之在,魏人是不敢南下的。到了中大通二年,陈庆之出掌北方军政大权,决定再次北伐,连败三路魏军于两淮,打的魏军丢魂失胆,毫无还手之力,这次北伐陈庆之并没有再象上次那样悬军北进,而是开田实仓,做长远的打算,只要巩固了两淮,江南便有了屏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这个道理。到了大同二年(公元535年),北魏分裂后衍生出来的东魏派出著名的候景率七万精锐南下与梁军开战,意图开疆。东魏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北方重镇楚州,如果让东魏军过了淮河,建康可就麻烦了。这时的萧衍也老了,虽然他的佛事要紧,但必须在保住半壁江山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还是派出了陈庆之给他解决麻烦。陈庆之率军驰往前线,与候景军对峙,候景知道陈庆之的厉害,不敢胡来,居然写书劝陈庆之投降,陈庆之当然只是淡然一笑。他也知道候景为人残暴,治军极严,是个不容易对付的对手,但陈庆之却胸有成竹,候景自持兵力雄厚,善于狠斗,他料陈庆之不会再玩偷袭的老把戏了。哪知陈庆之依然主动的向东魏军发起攻击,结果没等到萧衍派出的援军到达作战地点,陈庆之已经把候景的七万大军吃了个精光,候景光杆司令般的逃了回去,什么军队辎理都送给了陈庆之做新年礼物了。陈庆之也毫不客气,全都打包带了回去。这年自然灾害频繁,百姓饥馑,陈庆之开仓赈灾,救活了无数百姓,这让陈庆之在民间的声誉越传越响,有当地士绅请旨愿为陈庆之立碑,以示对他仁人之心的褒奖,萧衍当既同意,陈庆之为他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点子又算什么呢。这次破候景之战是陈庆之五十六年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获得了大胜,也为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陈庆之的军事才能是很突出的,他的长处不是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创新,他采用的作战方式并不是太复杂,但却屡屡在实际作战中获得大胜,这归于他在战争实践中的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对时机良好的把握能力,这使他一次次的获得超过预想的胜利。优秀的军事人才不仅是对军事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在实战中取得优秀的战绩也是名将的标准。而且,陈庆之在许多战役中都是以绝对的劣势兵力战胜绝对的优势兵力,以少胜多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他对军事理论在实战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画的地步,让后人看的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就这点来说,陈庆之当之无愧的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军事天才。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八阵图"?

  提问者: beebeanderson - 童生 一级

  最佳答案

  正名军事家

  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的奇能,其中最为夸张渲染的,莫过于“祭风”和“八阵图”。在此,我主要是揭开“八阵图”之神秘面纱:

  在演义里,我们所见识的“孔明巧布八阵图”,奇幻玄妙,把东吴大军玩弄于股掌之间,连新立大功的东吴都督陆逊都险些“客死他乡”,最后在黄承彦的引导下:才走出了迷阵。这段情节的描写,确实神奇诡异,精彩无比。但以史实来看,未免有些讽刺了。

  根据《三国志》中所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元戎),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由此可知,八阵图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先来看“阵”,阵是古代两军交战时所部署的一种行列形态。阵形部署博大精深,有作战所用,也有屯驻时所用。“阵”要依照敌情、地形、天候的变化来设计,也就是兵书中所提的“阵法”。

  “图”是规模的意思,阵图便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基本部署阵形。由此可知,所谓八阵图,就是乃八种阵形组成的综合阵法,而不是“八卦阵”。

  汉朝的大儒郑玄在书中就有所载,孙武有八阵之设计,即根据现有资料所载的“方、圆、杜、牝(音“聘”)、衡、罘(音“符”)置、轮、雁行”。而孙膑的兵法中,也有“八阵、十阵”的篇目,而且,要“知八阵之机,才是王者之将”。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以“风林火山”军旗驰名的战神武田信玄,在对《孙子兵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转化了孙武的“八阵”为:鱼鳞、鹤翼、雁行、长蛇、锋矢、衡轭、方圆、弯月,可见,八阵是在进攻及防御时经常使用的八种布局方法,而“八阵图”则是这八阵的综合。

  西晋李兴在注解诸葛亮的八阵图时指出:“推子八阵,不在孙吴。”也就是说诸葛亮八阵图的设计,多出于自己的独创,而并不只局限于孙、吴。

  诸葛亮自己也表示过:“八阵即成,自今行师,应不复败矣!”可见,八阵图是诸葛亮依其长于巧思的科学头脑,所设计出的独特行军、作战或宿营的阵形。

  “八阵图”的目的,应是在提高进攻和防御能力,由于设计上相当实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史载,司马昭灭亡蜀汉后,曾令陈勰“学武侯图阵、用兵倚伏之法”,并表示可用“武侯遗法教五营士”,北魏时习雍也上书给北魏文帝,称“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唐时名将李靖那闻名于世的“六花阵法”,也是根据诸葛亮八阵之法所创的。

  那么,演义上的那座石阵是否存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不是所谓“奇门遁甲”之术,而是诸葛亮用来操练兵士的沙盘推演之处而已。在《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这个石头阵在四川奉节县、瞿塘峡入口处的长江河原上,分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虎翼、折冲、连衡、握机八阵,图周长有四百八十丈,布如棋盘。除此外,在陕西省勉县南部和四川的新都县,都有八阵图的遗迹。

  据资料记载,诸葛亮的八阵图由变化上而言,以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为基本阵形,其中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奉节县的遗迹有六十四阵,而新都的石阵为一百二十八阵,属于攻击或野战时常用的阵式。

  此外,传说在成都附近有个规模最大、是一种二百五十六阵的下营阵法,属于长期驻扎时所使用的阵式。在各营的运作能力都能充分发挥,除了强大的防御力,还有很大的机动力。无怪袁准曾说“武侯所统之军行如风、止如山”了。

  诸葛亮病逝于五原,司马懿在蜀汉退兵后,审视了营区所有部署和工事后,感叹道:“真天下奇才也!”相信他看到的就是诸葛亮所创八阵图的一种。

  军事家的定位,应看他在军事学上所作出的贡献,而不是单凭战绩胜负而定。所以诸葛亮军事家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而南北朝时百战不殆的名将陈庆之只能算名将,区别就在于此。

  

  战神 陈庆之- -| 回首页 | 2005年索引 | - -南梁儒将 韦?

  关于陈庆之- -

  南北朝这段历史比较在中国历史中比较有意思,中国历史上大凡乱世,基本都是数十年便会有一雄才英主一统九州,而从317年东晋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到581年隋一统这两百多年历史里,中华大地上诞生了N个让后来学生背起来痛苦之极的国家你砍我杀,N个学生们要背的皇帝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今天某某当上了皇帝,不过数年又有一人取而代之。长长一段南北朝历史,一个字始然:乱。

  长言道“乱世出英雄”南北朝诞生了不少经略沙场功绩赫赫的将领。而这些有数的将领十个有八个立下战功后回朝便把皇帝踢下自个儿当,皇帝轮流坐,这是南北朝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还有个特点,就是这些将领的后代往往都是草包,所以通常老子蹬腿后,儿子皇帝还没当过瘾就给新的将领取而代之,传不过三代,这也算是南北朝一个特点。

  公元502年,中国南方大地上,萧衍推翻东昏侯齐政权,定都建康,国号梁,任命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为主书,这样,一位不世出的英才登场。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兰倾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萧衍这位皇帝当年文武双全,围棋水平不低,陈庆之能和其“达旦不辍”来下,围棋水平应该也是很好,而主书这个职务应是作为萧衍身边的近臣负责执行传达赦命一类的任务。陈庆之在上任后,除了和皇帝下棋,还尽量将所得的俸禄资财全分给一些将士,期望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但他毕竟是个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在门第决定一切的南北朝,要出头是很困难的。

  不管怎么说,虽然萧衍在用人方面讲究唯才是举,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潮流和风气以及贵族门阀的阻扰,这一政策并不能很好的贯彻,所以陈庆之也一直就陪着皇帝下棋,而这一下,就下了整整二十三年。

  我想,历史总是有他的必然性吧,如果没有某些事情,也许,今天我们只能在〈围棋史话〉中看到陈庆之这个名字和聊聊数语,也只知道他不过是位会下围棋的近臣罢了,而不会有如此惊心动魄之后事。

  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请求归顺粱,于是萧衍便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和胡龙牙、成景俊率领一部分军队去接应元法僧。不知是不是陈庆之和皇帝下棋多常在耳边磨的缘故,总之萧衍这次可算是破格让陈庆之生平第一次领军,任务也算是轻松。依我的估计这位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皇帝”大概是在围棋攻杀撕守中发现了陈庆之的领军天赋因而提拔他。不管怎么说,能在南北朝这种门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年代破格启用陈庆之这种出身于寒门的庶人,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或许正如毛 在二十五史批注中所说的那样,早期的梁武帝的确称得上是一代雄主,可惜是"运去英雄不自由"罢了。

  如果只是单纯毫无风险完成这样的任务,回京后也许陈庆之还会给皇帝拉到身边继续他的围棋,那样,也许同样陈庆之的名字会?灭在无数历史官员中,或者在后世哪位陈氏一族在修族谱时在他N代祖先陈庆之名下注上“某某官职”罢了。但是,历史在这里也许是为了还他二十几年春秋蛰伏的代价,让北魏冒出遣安?王元延明、临淮王元?这两个托成就陈庆之。

  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梁未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这块地盘,运气不可谓不好。开心的梁武帝让陈庆之率领大约两千人护送豫章王萧综进入已经接收了的徐州进行驻守。这个时候吃亏的北魏方面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马上派出了以安?王元延明、临淮王元?两位皇室宗亲为首的将近两万军队在陟□一带驻扎,来阻止前来接收徐州的梁军。

  就象《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一样,英雄头一次出场大都是要在绝对的劣势下获取胜利,两千对两万,在冷兵器时代,这应该算是“Impossible Mission”。不过对于陈庆之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一生中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的初次练兵罢了。安?王元延明为了阻止梁军继续前进,派遣部将丘大千筑起营垒,切断梁军前进的路线。可是这个营垒在陈庆之的攻击下很快就覆没了。史书上对这一段记载很简略,只是说陈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从字面上解释也就是,逼近敌人的营垒,只一通战鼓便将敌人完全击溃了。中国文字韵味在这里表现的十足,单凭寥寥数字,便可引人神思陈庆之当时的风采。

  尽管梁军取得了胜利,但作为梁军名义上的统率豫章王萧综这个人却出了问题,他不知给谁灌了迷魂汤,居然怀疑自己是萧宝卷的儿子。我晕,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也就算了。可问题恰恰在于萧宝卷别号东昏侯,是齐的末代皇帝,萧衍反齐建梁头一个杀的就是这个萧宝卷。而现在这个萧综居然怀疑自己是前朝的皇太子,问题就大得一塌糊涂了。这豫章王为了证实自己是前朝太子,微服至曲阿去拜齐明帝陵。但无以找到凭信。身边的人继续给他灌汤,说什么“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于是这人又背着梁武帝去挖了他所谓“老子”东昏侯的墓,把东昏侯的骨头那出来蘸上自己的血去实一下,可以渗透。他还不放心,又在乡间随便找了个男孩杀了,取他的骨试之,好象颇为灵验,于是就暗地里准备反了。不过话也说回来了,梁武帝在人事任命上也很成问题,他居然派这么一个不牢靠的人去接受军事重镇,是任人唯亲的思想在作怪?可惜的是他把人家当作亲人,人家却未必领他这个情。

  总之这个萧综想来想去觉得不对劲,当然也有可能是北魏方面统战工作做的出色,看看离北魏军对那么近,反正那边已经有个萧宝寅(萧综的叔叔),自己干脆也投过去得了。他倒也非常想得开,说干就干,立马扔下军队自个儿单骑投奔北魏去了。主帅投敌了,军中自然大乱,北魏部队趁机掩杀过来,梁军全都溃散而逃。陈庆之不得不连夜斩关整兵退却,才使得一部分军队得以保存。白捡来的徐州自然又落回了北魏的手中。

  陈庆之第一次出征由于主帅的叛变使之看起来似乎以失败告终,如果杨威利第一次嵌露头脚也不过是和莱因哈特打成平手。但在战争中让大家看到了陈庆之的能力,次年,陈庆之又有机会出征,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让陈庆之假节(也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并且负责全部军事行动。北魏的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筑城两座来抵御梁军的攻击。

  这里说的两座城池,可不像我们平常看见的南京城啦,紫禁城那么庞大,南北朝时期战争的特点有一点是经常打持久战,而持久战的造成大多是因为敌我双方都筑一种类似于一种要塞或者说是堡垒的“城”来御敌,这种堡垒只需少量的土石和木材,建成后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牢固,作为防守方的据点用来阻挠进攻一方的前进,就像是通常所说的鹿?。

  陈庆之到达后便展开了进攻,无法想象他展开的攻势有何等猛烈,我们所能得知的是当时作为守备方的豫州刺史李宪根本无法承受陈庆之所部的进攻,最终不得不举白旗投降(早知今日,何必筑城啊),陈庆之随即占领了寿阳城。这一战,梁总共得到了寿春地区大约五十二个城镇,豫州大部分归入南朝的统治区,陈庆之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也因此被赐封为关中侯。在那个年代,出身寒族的人能够获得封侯,可以说少之又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庆之的功劳之大。

  随着陈庆之战功的累加,他出战的机会越来越多。梁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陈庆之与粱将曹仲宗领兵数万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离开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意欲先下手,逆旅而战,当时军队大多数人都反对他的计划,作为曹仲宗副手的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势大,前锋部队皆是精锐的骑兵,即便是战胜了,也不足以作为功劳,万一失利的话,则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他套了一堆堆兵法上所谓的以逸待劳的道理,来劝陈庆之不要出击。但陈庆之却不这样认为,他非常自信的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离开我们的距离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去攻击他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趁机挫挫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他们没有防备肯定会被我们击败。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夜里必定不敢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当时的领军曹仲宗和韦放都不同意,不愿率兵作战(八成是看不起陈庆之)

  于是陈庆之便独自与他当时直属的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连夜一举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有当年甘宁百骑夜闯操营之风范),使得当时北魏援军士气大跌,人人震恐,援军部队停滞不前。值此良机,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大部队一起连夜将部队奔至涡阳城下,与北魏的援军相持。

  这场涡阳攻防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春打到秋,期间大大小小打了将近数百仗,梁军队的士气逐渐衰竭,而这时北魏的援军再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不断威胁着梁军的补给线。曹仲宗和韦放等唯恐腹背受敌,于是就想风紧扯呼。陈庆之得知后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大家当初一同来到这个地方,经历了大约一年时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粮草和金钱。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没有斗志,都只是在谋划退缩以便求全,这怎么是想要立下功名报效国家,相聚在一起讨伐敌人的表现呢!我曾听说兵法上,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不畏惧死亡,就有获得生存和胜利的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然后共同讨伐敌人!如今你们商议班师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听了这些话,曹仲宗等人无话可说,只能依从陈庆之的计划,由他率领作战。

  北魏的援军部队在交战期间用皮绳将横木围成营寨,并在营垒前设下鹿角和拦马桩,依此为样一连筑起十三座城垒。这十数座城垒成掎角之势,直接威胁梁军大本营。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衔枚夜出,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一晚就攻陷了其中的四个,涡阳城的守将王纬这下扛不住了,也许也被陈庆之的勇毅佩服的五体投地,率部归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防卫森严。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力进攻,许是被阵前的首级吓破了胆,或是陈庆之所部攻击太过猛烈,剩下的九座城池中的魏军随即崩溃而至一败涂地。

  这一仗打下来,北魏大败,车甲狼藉,尸横遍野,根据当时史书的记载“涡水咽流”,也就是尸体堆积的让淮河支流都为之阻塞。此战规模完全可以和玉壁、钟离围城战相媲美。梁高祖萧衍对陈庆之的这次指挥大加赞赏,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这时候,北魏的本土发生了大乱,西有萧宝寅占据长安妄图恢复南齐的霸业(这人是白眼狼,当年一人跑到北魏,北魏待他不薄,但他一看北魏国内有事就马上造反),东有河北北镇流民葛荣拥师号称百万起义。北魏为了对付内乱,招来的尔朱荣更是引狼入室,在镇压流民起义和萧宝寅叛乱后,尔朱荣回朝在北魏皇室中屠杀了将近两千人,并且擅自另立新帝,因此导致的结果是元氏宗族人人自危,纷纷起兵造反投向南梁。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于是再一次地,陈庆之以假节的身份、受任为飚勇将军(算是不入流的将军封号吧),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脑子又发毛了,居然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而且并未其他部队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不过梁武帝这次的无心之举却在无意中促成了陈庆之个人生平足以不朽的武勋。

  流亡贵族在陈庆之护送到涣水边就迫不及待地即位称帝,授予陈庆之使节、任命他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他也知道自个是个光杆皇帝,全部还是要靠这七千人马的将军,他能给的只是一个个高帽。让陈庆之带领部队攻魏,梁军从?县出发,随即就攻克了荥城,进逼睢阳城下。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是他,手下败将,人生何处不相逢,哈哈)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并服气,好啊,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随后不久,北魏的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他不象其他人那样在旷野搭城垒步步为营,而是将自己的部队统统进入考城驻扎。这座城四面环水,城内守备严固,易守难攻,很像三国时的军事重镇合肥,这王元晖业也想借助城坚地险建下三国张辽之功绩,死也不出城应战。好吧,你不出来没关系,我照打,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此后陈庆之继续挥师北上,不屈不挠的指向洛阳,沿路不少城池看见他的旗帜就请求归降。随着战果的不段,元颢的大帽子一顶又一顶接着来。升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反正都是虚的,有啥官衔就封他啥。

  与此同时,北魏军队的尔朱荣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骑兵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北魏的军队先后击败了长安的萧宝寅和各地的反乱将领,而他本人更是以七千精骑大败六镇起义军葛荣,一时也是风光无限。在解决了其他问题后,他的目光集中到这支仅有数千军力,却要执意入洛的部队身上。

  要攻占洛阳,必须占领洛阳东边门户荣阳。尔朱荣和陈庆之这两位将才都意识到荣阳的重要性,陈庆之集中本部所有部队猛攻荣阳,而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更令人头疼的是荣阳城异常险固,陈庆之屡次进攻都未能攻陷。

  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

  当此之时荥阳城还没有攻陷,四面又全是敌人的十数倍与己的精卒,我相信,换上世间任何良将,在此情况都束手无策,想的不是撒丫子逃跑,便是等死。一直跟随陈庆之出生入死的常胜军们也头一次感到了死亡的逼近,军队上下布满了绝望不安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陈庆之还保持着镇定自若,他解下鞍绳,把马栓起,召集全体部队,对他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城略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杀的敌人,有的是现在包围我们敌人的的父亲,有的是他们的兄长弟弟,这些多的是无法计算。他们都把我们当成仇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看来陈庆之深知一鼓作气这兵家之道,每次关键时刻打赢敌人都是一鼓作气)。

  好了,读到这里完全为这为稀世之将所折服,从第一次两千兵马到现在的七千兵马,他面对的敌人都是数倍于他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能采取攻势,甚至取得最后的胜利,综观古今战史,谁人有其勇也?谁人有其功也?

  感慨先打住,继续说陈庆之。以众敌寡攻下荣阳已是兵史上奇迹,但接下来陈庆之还满满足,他要创造前无古人的战绩: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梁军众将士都认为应该马上固守荣阳等候援军,而魏军尽管受挫,但是外围主力尚存,也认为陈庆之应固守(野战北魏有胡骑,那可是天下无敌的),但陈庆之出人意料地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尽管古有韩信背水一战,名扬天下,但不过是以众敌众,而今天陈庆之以三千对二十万,谁能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旷世对决!西方天才指挥家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也只是面对一倍于自己的敌人,而且汉尼拔当时的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还远胜于对方。而东方“北人善骑,南人善舟”是千年不变道理,北魏骑兵前身是游牧鲜卑族组成的,骑兵的战力无庸质疑,而南方则利用淮河长江上舟船便利的条件与北军抗衡,而在同样是骑兵也要弱于北方。因此要说到陆地上的正面作战,一向还是都是北魏稳占上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南北朝得以相互对峙数百年而双方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

  但这场对决的结果打破这千古道理,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包括那数万胡骑),那位倒霉的骑兵将领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战役结束,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逃走了。

  这下北魏皇帝元子攸也慌了,弃洛阳奔并州。留下的临淮王元?、安?王元延明(哈哈,老相识了,这两位可是引陈庆之出名的角,现在又得献丑了)这次学乖了,封了府库,率领文武百官,奉迎元颢入洛阳宫,并且改元大赦。至此,陈庆之的入洛之行算是大功告成了。而这离上一次桓温入洛已经相隔近两百年了。元颢左看看右看看,从原来的光杆皇帝成了现在左拥右护、谁见了都三呼万岁的正牌皇帝了,这不全是陈庆之的功劳,手不准以后也要靠他来护着我的皇帝,于是,元颢弄了一堆高官爵位授予陈庆之,什么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等等,文武两道都有了,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反正全扣在陈庆之头上,并且增邑万户,可惜也不知这个邑是在哪里。

  不过北魏有不少军队方面却根本不承认这个政权,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又来了,怎么不学学别人放聪明点,苦头还没吃够啊)带着王老生、李叔仁又率领将近四万人,攻陷了大梁城,并且王老生和元天穆各领兵二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占据了虎牢关。并且让刁宣、刁双两人率领部队进入入梁、宋一带作战。陈庆之得知后,好,我正愁没仗打,你送上门来,还和你客气?马上从洛阳出击。这次更轻松,几乎没费多大劲,大多数敌将还没怎么交战就迫于陈庆之的威名都投降了。而那位元天穆在又一次成就了陈庆之的功名之后,再次很没面子的只剩下十余骑向北渡河逃走。

  从?县出发到达洛阳,陈庆之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凡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骑兵几乎还没有损伤,这不单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更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梁史》评其“所向无前”四个字实乃当之无愧。而本人所读毛批二十五史中,***在《陈庆之兰钦传》旁写下“读来令人神而往之”,能得老毛如此评价者,古今能有几人?可足可见评价之高。

  还有一点要说的,陈庆之和他的部下全都身披白袍(装酷?其实象MATRIX那样全黑装也是不错),因而陈庆之被称为白马将军。由于一路上所向披靡,于是洛阳便有童谣传唱:"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不管你是怎样的名将都没法出手,不管你手下有多少军队也不得不避开这支身披白袍的部队。的确,当年北魏和他同时的将军算是生不逢时。不过将军百战,这白袍一定要准备多点随时更换,否则脏了或染血便不甚好看了。

  发表文章

  战争奇才陈庆之(一)

  2006-06-24 22:10:09

  大中小

  陈庆之,字子云,出生在义兴国山,也就是今日江苏的宜兴县南。用《铁流》作者田中先生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立大业"的武将,不过可惜的是,终其一生位不过县侯,虽然也是手握重兵的边防大帅,不过他至死也没有改变南北朝对峙的格局。从这点上来说,"大业"终究还是没有立下。不过他的存在对于南朝来说就象是一股清新的风,使得南朝在与北朝的对抗中一度处于上风,萧梁政权也因此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稳定时期。萨特曾经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从这点上来说,或许他存在的本身也就是一种功业吧。

    陈庆之年少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梁武帝萧衍,从身份上来说应该是属于书僮一类。萧衍喜欢下棋,每次下总是不忍释手,而且通宵达旦地不睡觉,几近痴迷。其它的侍从或者陪练什么的早就耐不住睡了,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从而使得萧衍免去了一个人打谱的无聊,于是萧衍对他的这位少年侍从也就格外赏识。(南朝的将军有开府的权利,府中所养的小童类似于战国时期的门客,培养了等其长大后作为自己的幕僚,陈庆之和萧衍应该就是这种关系)

    而在《奔流》中则有更为精彩的描述,说是陈庆之在棋局上有着一眼即能看穿对方破绽或疏漏的天赋,这在史书上是无从考证的,不过作为对陈庆之那种莫测的才能的一种解释,倒也是让人很乐于接受的。

    公元502年,萧衍定都建康,任命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为主书,主书的职责主要是掌管一些文书,而依照陈庆之当时的身份,这个职务所作的应该是作为萧衍身边的近臣执行传达赦命一类的任务。陈庆之在任上尽量将所得的俸禄资财全分给一些将士,始终等待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但他毕竟是个出身于寒门的庶族,这在用人只注重门阀豪族的南北朝,要出头是很困难的。尽管萧衍在用人方面讲究唯才是举,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潮流和风气以及贵族门阀的阻扰,这一政策并不能很好的贯彻,而因此陈庆之这一等就等了整整二十三年!(注:《奔流》中描写陈庆之二十出头便参加了当时著名的钟离之战,这在《梁史》上并没有记载,或许是作者为了让这位稀世的用兵家早早的登场亮相吧!)

  【名将初阵】

    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请求归降,于是萧衍便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和胡龙牙(《奔流》中描写了胡龙牙和陈庆之第一次相遇的情景,实在是很有趣)、成景俊率领一部分军队去接应元法僧。这次可以称得上陈庆之生平第一次领军,作为这位名将的初阵,41岁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不过这次任务倒是相当轻松,或许梁武帝想通过一个轻松的差事让陈庆之上手。

    令人感到稍许欣慰的是,这位后期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痴人皇帝"能在那时发现陈庆之的领军天赋,并且在南北朝这种门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年代破格启用陈庆之这种出身于寒门的庶人,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或许正如MZD在二十五史批注中所说的那样,早期的梁武帝的确称得上是一代雄主,不过后期的他却有点"运去英雄不自由"罢了。

    在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接应寝返任务后,陈庆之又被任命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率领大约两千人护送豫章王萧综进入已经接收了的徐州进行驻守。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梁未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这块地盘,运气不可谓不好。不过北魏方面却不会就此而善罢甘休。他们马上派出了以安?王元延明、临淮王元?两位皇室宗亲为首的将近两万军队在陟□一带驻扎,来阻止前来接收徐州的梁军。

    头一次出战就是在绝对的劣势下进行的,两千对两万,如果是常人的话或许根本就应该是个"Impossible Mission"。不过对于陈庆之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一生中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的一次练兵罢了。安?王元延明为了阻止梁军继续前进,派遣部将丘大千(这个人像当有趣,他和陈庆之似乎很有缘分,后文还要提到他)筑起营垒,切断梁军前进的路线。可是这个营垒在陈庆之的攻击下很快就覆没了。史书上对这一段记载很简略,只是说陈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从字面上解释也就是,逼近敌人的营垒,只一通战鼓便将敌人完全击溃了。当年曹刿指挥长勺之战,齐人擂了三通鼓,终究还是大败而归。单凭字面意义我们无法领略陈庆之当时的风采,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一下了。

    不过作为梁军名义上豫章王萧综这个人却很成问题,他的问题在于他老是怀疑自己的是萧宝卷的儿子,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也就算了。可问题恰恰在于这个萧宝卷别号东昏侯,是萧齐的末代皇帝,萧衍反齐建梁头一个杀的就是这个萧宝卷。而那么现在这个萧综怀疑自己是前朝的皇太子,问题就大得一塌糊涂了。而梁武帝本人在人事任命上也很成问题,他居然派这么一个不牢靠的人去接受军事重镇,是任人唯亲的思想在作怪?可惜的是他把人家当作亲人,人家却未必领他这个情。

    这个萧综想来想去觉得不对劲(当然也有可能是北魏方面派了谍报人员不断来策反的结果)看看离北魏军对那么近,反正那边已经有个萧宝寅(萧宝卷的弟弟,也即可能是萧综的叔叔),自己干脆也去投诚算了。他倒也非常想得开,当晚扔下军队自个儿投奔北魏去了。主帅投敌了,军中自然大乱,军士全都溃散而逃。陈庆之不得不连夜斩关整兵退却,才使得一部分军队得以保存。白捡来的徐州自然又落回了北魏的手中。

  【风云际会】

    次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让陈庆之假节(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并且负责全部军事行动。北魏的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筑城两座来抵御梁军的攻击。

    当然,这里说的两座城池,可不像我们平常看见的南京城啦,紫禁城那么庞大,那时所筑的城类似于一种要塞或者说是堡垒,这种堡垒只需少量的土石和木材,建成后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牢固,作为防守方的据点用来阻挠进攻一方的前进,就像是通常所说的鹿?。陈庆之到达后便展开了进攻,无法想象他展开的攻势有何等猛烈,我们所能得知的是当时作为守备方的豫州刺史李宪根本无法承受陈庆之所部的进攻,最终不得不举白旗投降(早知今日,何必筑城啊),陈庆之随即占领了寿阳城。这一战,梁总共得到了寿春地区大约五十二个城镇,豫州大部分归入南朝的统治区,陈庆之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也因此被赐封为关中侯(爵位较低的一种)。

    梁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粱将曹仲宗攻伐涡阳(今安徽蒙县)。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离开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意欲前往迎战,当时作为曹仲宗副手的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骑兵部队,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但失利的话,则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引用了一通兵法上所谓的以逸待劳的道理,来劝陈庆之不要出击。但陈庆之却不这样认为,他非常自信的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离开我们的距离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去攻击他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趁机挫挫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他们没有防备肯定会被我们击败。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夜里必定不敢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当时的领军曹仲宗和韦放都不置可否。

    于是陈庆之便独自与他当时直属的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连夜一举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使得当时北魏援军士气大跌,人人震恐,援军部队停滞不前。值此良机,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大部队一起连夜将部队开至涡阳城下,与北魏的援军相持不下。

    这场围攻涡阳的战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将近大半年),期间大大小小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的士气已经衰竭,而北魏的援军援兵一再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不断威胁着梁军的补给线。曹仲宗和韦放等唯恐腹背受敌,于是就计划撤军。陈庆之得知后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即假节身份的象征,这种节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类似于后来的尚方宝剑),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大家当初一同来到这个地方,经历了大约一年时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粮草和金钱。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没有斗志,都只是在谋划退缩以便求全,这怎么是想要立下功名报效国家,相聚在一起讨伐敌人的表现呢!我曾听说兵法上,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不畏惧死亡,就有获得生存和胜利的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然后共同讨伐敌人!如今你们商议班师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曹仲宗等人于是便只能依从陈庆之的计划,由他率领作战。

    北魏的援军部队在交战期间用皮绳将横木围成营寨,并在营垒前设下鹿角和拦马桩,依此为样一连筑起十三道营垒。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每个人嘴里含着纸片(以便不发出声音),于一天夜里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一口气就攻陷了其中的四个,涡阳城的守将王纬为陈庆之的勇毅所折服,请求归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防卫森严。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力进攻,许是被阵前的首级吓破了胆,或是陈庆之所部攻击太过猛烈,剩下的九座城池中的魏军随即崩溃而至一败涂地。

    这一仗打下来,车甲狼藉,尸横遍野,根据当时史书的记载"涡水咽流",即淮河的一部分支流为之阻塞。梁高祖萧衍对陈庆之的这次指挥大加赞赏,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不是名将的后代,也不是豪族的门下,但是在这次战役中,深思熟虑,屡建奇功,终于使得最后获得了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勋业,寒门变为朱门,使自己的勇名传诸于史册,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本色吗?

  【飞乘朔风】

    这时候,北魏的本土发生了大乱,西有萧宝寅占据长安妄图恢复南齐的霸业,在河北北镇流民葛荣拥师号称百万,而北魏招来的用于镇压叛乱的尔朱荣更是在北魏皇室中屠杀了将近两千人,并且擅自另立新帝,因此导致的结果是元氏宗族人人自危,纷纷起兵造反投向南梁。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自己率领一部分部队来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再一次地,陈庆之以假节的身份、受任为飚勇将军(还是属于二流的杂号将军),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仅仅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并未在别处派军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不过梁武帝这次的无心之举却在无意中促成了陈庆之个人生平足以不朽的武勋。

    元颢于涣水边迫不及待地即位称帝,授予陈庆之使节、任命他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不过这些都没什么用,因为他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光干皇帝而已。军队从?县出发,随即就攻克了荥城,进逼睢阳城下。守城的魏将丘大千(呵呵,又见面了,前面输的还不够吗)有着将近七万人马,在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并不领取教训,这一次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到下午大约四点的时候,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服了,真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丘大千随即率部众向陈庆之投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覆没了。

    随后不久,北魏的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军即皇室的近卫队将近二万人来阻击陈庆之的部队。他将自己的部队进入考城驻扎。这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城的四面为河水包围,城内守备严固。很像三国时的军事重镇合肥。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此后陈庆之继续挥师北上,不屈不挠的指向洛阳,沿路不少城池看见他的旗帜就请求归降。元颢充分认识到了陈庆之的价值,随即晋升陈庆之为卫将军(这是仅次于大将军以下的高级军衔了)、徐州刺史、武都公。

    与此同时当然,虽然内乱不止,但是负责平乱的尔朱荣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骑兵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北魏的军队先后击败了长安的萧宝寅和各地的反乱将领,而他本人更是以七千精骑大败葛荣,一时也是风光无限。于是,自然而然地北魏的军队开始将眼光集中到这支仅有数千军力,却要执意入洛的部队身上。这时陈庆之的部队在荣阳受阻。当时荣阳集结了北魏方面的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更令人头疼的是荣阳城异常险固,陈庆之屡次进攻都未能攻陷。

    而与此同时,奉尔朱荣的命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并且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 元天穆、尔?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

    当此之时荥阳城还没有攻陷,四面又全是敌人的精卒,换作任何人恐怕都是只有等死的份了,而一直跟随陈庆之出生入死的常胜军们也头一次感到了死亡的逼近,军队上下布满了绝望不安的气氛。陈庆之见到这种情况就向军士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陷城池侵略土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歼灭的敌军中有的是他人的父亲,有的是他人的兄长弟弟,这又是无法计算的。元天穆所集结的部队,都把我们当作仇敌。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浙江东阳的勇士宋景休、和江苏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令人惊讶的是陈庆之并没有选择固守,而是出乎魏军意料地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名扬天下,而今天陈庆之以三千对二十万,实在令我们无法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旷世对决!伟大的骑兵指挥家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也只是面对一倍于自己的敌人,而且汉尼拔当时的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还远胜于对方。而陈庆之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北人善骑,南人善舟"的时代,北魏的军队是由游牧民族鲜卑族组成的,骑兵的战力自然颇为可观,而南方则利用淮河长江上舟船便利的条件与北军抗衡,而在同样是骑兵也要弱于北方。因此要说到陆地上的正面作战,一向还是都是北魏稳占上风。更何况这一次决战两军在数量上有着十倍的差距。

    但是经过陈庆之的全新解释,"南人不善骑"的畿言成为了一个过去式,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近十五万军队,此外加上将近三万人的骑兵队,骑兵将领鲁安在战阵上就乞求投降,元天穆、尔?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战役结束,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此后陈庆之继续进赴虎牢,尔?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吓得根本不敢与之交战就弃关逃走了。

  【洛阳之梦】

    北魏皇帝元子攸惧怕陈庆之的到来,弃洛阳奔并州。留下的临淮王元?、安?王元延明(也是陈庆之的老相识了^^)率领文武百官百僚,封了府库,奉迎元颢入洛阳宫,并且改元大赦。至此,陈庆之的入洛之行算是大功告成了。而这离上一次桓温入洛已经相隔近两百年了。元颢知恩图报,弄了一打高官爵位授予陈庆之,其中包括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文武两道都有了,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并且增邑万户,可惜也不知这个邑是在哪里。

    不过北魏有不少军队方面却根本不承认这个政权,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败军之将,苦头还没吃够啊)、王老生、李叔仁又率领将近四万人,攻陷了大梁城,并且王老生和元天穆各领兵二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占据了虎牢关。并且让刁宣、刁双两人率领部队进入入梁、宋一带作战。陈庆之得知后马上从洛阳出击,几乎没费多大劲,战斗几乎是摧枯拉朽一般,大多数敌将还没怎么交战就迫于陈庆之的威名都投降了。

    元天穆则又一次很没面子的只剩下十余骑向北渡河逃走。或许梁武帝也没想到陈庆之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于是再次亲自手书诏书对其进行了嘉赏。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陈庆之和他的部下全都身披白袍(嘿嘿,酷啊~~~~),因为一路上所向披靡,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不管你是怎样的名将都没法出手,不管你手下有多少军队也不得不避开这支身披白袍的部队。的确,就像《梁史》上记载的那样,从?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队"几乎还没有损伤,这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

    《梁史》的作者给于他的评价是"所向无前"四个字。而MZD在批阅二十五史时,看到这一段,写下这么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见评价之高。

    因为魏主元子攸只是一个人逃走,宫内的侍卫和嫔妃都没有带走,和平常一样。已然身登九五的元颢,未免得意忘形,于是成天荒于酒色,每天大宴作乐,不理朝政。并且暗地里和临淮王元?、安?王元延明(又是他们两个)商量,准备背叛对于梁武帝的允诺,原先答应的宾贡之礼一概不予以执行;但同时又考虑到局势还不稳定,还要借助陈庆之的军力,于是表面上符合陈庆之而内怀异心,言语之间颇多尖刻。

    陈庆之见元颢这番表现,他也心知肚明,暗自策划该如何应付。于是他对元颢说:"如今我们远道而来,没有平定的地方还很多,如果被人家知道我们的虚实,就很麻烦了,居安思危,我们应该早作打算。最好尽早禀告武帝,另外派遣精兵前来协助我们;并且通告各州,如果有南人经过当地,须加以护送。"

    元颢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想按照陈庆之的话去做欲从之,元延明却对他说:"陈庆之兵不过数千人,已经所向无前,难以节制了;如今还要增加他的部队,他怎么还能再为我们所用呢?到时候大权在他手中,我们都要听他的,北魏的宗社,要在你手里毁咯!"元颢因此开始怀疑猜忌陈庆之,渐渐疏远他。因为考虑到陈庆之会密奏武帝,就抢先上表梁武帝说道:"河北、河南一时已定,只有尔?荣还在跋扈,我和庆之自己能够应付将他拿下。如今州郡刚刚纳入领下,正须要安抚,不宜再增加士兵,以免惊动百姓。"于是梁武帝就命令本来准备驰援的各路军队都停在边界地区。

    这时候在洛阳城中南梁的军队加上原先收编的宫内的近卫军不足一万人,而此时北魏的尔?荣已经在洛阳周围集结了超过三十万大军。陈庆之的副手马佛念私下对陈庆之说:"将军立下高过魏主和梁帝的大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可见将军已经遭到了猜忌怀疑,这是何等危险的事啊!况且废立昏军另立明君,或帮助君主解决困苦疑难的,很少有的到善终的。如今将军威震中原,声动河塞,不如杀了元颢占据洛阳,这可是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这番话很像当年彭通游说韩信自立为王,那样颇具诱惑力。我们不知道当时的陈庆之听了这番话后是否动过心,不过史书上记载陈庆之是个"个性祗慎"的人,也就是他的性格偏于内向温和,说白了就是个野心与才能不成比例的家伙,自然而然马佛念的这番好意只能被陈庆之"心领"了。

    因为元颢先前曾任命陈庆之为徐州刺史,陈庆之经过考虑为了避开元颢的牵制及加害,就坚持请求要前往徐州赴任。元颢听到陈庆之坚决要走,心里也着实没底,就是拖着不给陈庆之办手续放人。并且对陈庆之说:"当初主上(即梁武帝)把洛阳的防卫重任全权委托给你,你却突然说要离开前往徐州,有人说你不会是急于贪图富贵,而不为国家考虑,主上的敕明海在我手里,你这样做恐怕将来会受到主上的责难啊!"因为元颢的话说得很绝,陈庆之也就不好意思再多说什么了。

    这时北魏的最终Boss天柱将军尔?荣、右仆射尔?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吐没儿、荣长史高欢(也就是后来东魏的大将军)率领鲜卑族、芮芮族,号称百万之众。挟持了躲在并州的原魏主元子攸前来攻打洛阳的元颢。元颢占据洛阳将近六十五天,原先所攻陷的城池,听说尔?荣亲自来攻,一时之间纷纷反叛。

    陈庆之为了减轻洛阳方面的压力,主动渡过黄河去守要塞北中郎城,尔?荣兵临城下,双方展开激战。史书上对这次交战记得极为简略,只说"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我原先以为,三天里面有一仗陈庆之被打得死伤惨重。后来仔细一看,才发现不对,因为史书后面一句是"荣将退",弄了半天敢情还是尔?荣要主动退兵,那么死伤惨重的竟然应该是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尔?荣。推敲下来,重新翻译了一下才发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三天里,陈庆之和尔?荣打了十一仗,尔?荣的军队死伤惨重"。七千对三十万,居然还是三十万的一方死伤惨重,并且要主动退军,真不知这仗是怎么打得!

    这时有个叫刘助的人,善观天文,劝尔?荣不要退兵,他说:"我看天象,不出十天,河南就能平定了。"这当然是瞎掰了,估计这个刘助也是尔?荣招来徕作宣传工作的,古人都比较迷信,相信这种畿言,其用途当然是为了挽回败给陈庆之的不良影响。尔?荣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陈庆之这里吃了大亏,他马上改变策略,不再与陈庆之作正面接触。他制作了许多木筏,渡过黄河,直接抄袭元颢的本阵。这元颢沉迷于酒色惯了,哪是尔?荣大军的对手,一战即溃,他自己也在逃往临颍的路上被抓获,而洛阳随后就失陷了。尔?荣这一招和俄奥突袭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一样,都是避实击虚的优秀战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洛阳回不去了,沿路的城池又大多反叛,陈庆之带着他剩下的部队,不得不选择退回南梁的本土。尔?荣当然不肯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亲自率领大军追击陈庆之。就在陈庆之渡河的时候,山洪暴发,陈庆之那身经百战的军队一下子死散无数。能够傲视百万雄师的部队,在大自然的威力前还是显得那样的渺小。陈庆之因为亲自负责殿后,没有被洪水冲走,但后面尔?荣紧逼而来,是在已经无路可退了。幸运的是陈庆之在当地僧人的帮助下剃度装扮成僧人,抄近道到达豫州,豫州人程道雍对于南梁的军队还是相当的报有好感,毕竟都是汉人,在他的帮助下陈庆之被暗地里送出汝阴回到了建康。

    回到建康后,后悔没有派军支援陈庆之的梁武帝,对于陈庆之全军覆没这一境况并未给与责难(后悔的应该是梁武帝啊),并且仍然加封其为右卫将军(至此陈庆之终于跨入南梁一级武将的行列),并赐爵永兴县侯,享有一千五百户的封邑。 不多久后,陈庆之更被委以都督之职,负责沿淮河一带的防务工作、并接任北?州刺史,这意味着陈庆之成为了萧梁北方军事的最高负责人。而他的神话也还在继续着......

  【建康之花】

    这时正好有一个法号僧强的和尚自称为皇帝,当地的土豪蔡伯龙起兵响应他。这个僧强据说很懂得一些幻术(业余魔术师?),而且口才甚好,很会"妖言惑众 "(这倒令我想起了我们同时代那个练功的李大法师,原来干这行的在南北朝就有其历史渊源了),他们募集了将近三万人(民众的愚昧并不以时代未阻隔),居然攻陷了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逃走,钟离太守单希宝被他们杀害,梁武帝就命令陈庆之去讨伐他们。因为这起叛乱影响颇大,所以梁武帝亲临白下城,为陈庆之饯行,并对他说:"江、淮一代闹事的贼兵十分厉害,他们的锋芒令人难以阻挡,你要运用计谋去战胜他们,不要轻易决战。"陈庆之领命出发。当然了,梁武帝的这番话也不无道理,毕竟萧衍年轻时也是个出色的将领,但陈庆之是谁啊,他简直就是靠决战吃饭成名的,对付三万麻木的民众还要用计的话,北魏那边的尔?荣知道了要吐血的。也就是短短数天,蔡伯龙、僧强的首级就被送到了建康城展览了,一句话,牛!

    梁大通二年,即公元530年,陈庆之被任命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的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这简直包括了梁朝边境线上所有的军事职衔了。陈庆之刚刚接手到重镇义阳镇赴任,就率兵包围了悬瓠。在溱水一带大败北魏的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史云宝,又在楚城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

    这几仗下来,打得北魏元气大伤。随后几年一点动静都不敢有。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了水运补给,在周围的郡县实行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开田六千余顷。使得两年以后,各州的粮食储备都大大充实了。要我说哪朝哪代出了陈庆之这种人才那叫一个爽,为什么,他打仗用兵省,能够减轻国防支出,为国家省钱,又能处理内政,哪儿找啊!

    梁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也就是后来引发"侯景之乱",使南朝近五十年繁华毁于一旦,逼死梁武帝萧衍的那个凶徒)率领七万人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被杀害,侯景继续进军淮上,并且写了封信劝陈庆之投降。这时陈庆之手下不足一万人,梁武帝怕陈庆之不敌,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很显然,梁武帝和侯景又一次都低估了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陈庆之已经把侯景打得一塌糊涂了。哪是正值冬天,侯景原本准备长期作战还带了许多辎重,结果一败涂地,什么都没拿,孤身一人逃回北魏(就凭你也敢去劝降陈庆之,不要脸啊!)。陈庆自然把那些战利品全都收下。

    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赈给灾民,使得大部分灾民都有的吃。豫州的百姓以李升为首等八百多人上表朝廷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也特别批准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只比诸葛亮多活了两年。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给与鼓吹一部(九锡的一种)。谥号武侯,这对于他而言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称号。

  【逆风飞扬】

    陈庆之的后半生极富传奇色彩,虽然从战略的角度讲,他的存在并未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或许这就是他没有被列入中国名将之林,这就是只看结果的片面性),但是和他同时代的将领,在军事上几乎很难达到他这样的成就。

    我们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奇谋诡计的踪影,也没有兵法奥义的体现;他更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史书上说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箭术不好,没有臂力。通常有句俗语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槁",而陈庆之的箭法几乎箭箭都是强弩之末,穿不过鲁槁,这就很成问题了。更令人吃惊的是,作为骑兵指挥官,他的骑术也很差,而这样的人,却率领着一支"所向无前"的白袍战队横扫了整个河洛大地,这不由得触动了我们的好奇心。

    相信大多数人最为好奇的肯定是陈庆之于公元528年那次不可思议的"入洛"行动,尽管史书上评价他是"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也即是能和廉颇李牧等相提并论的名将,但是他那一连串不可思议的胜利还是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好奇。或许史书的记载者有意夸大了事实,但在那次"入洛"行动中包括了野战,骑兵战,攻城战和守城战等多种战例,因此即便去除可能夸大的成分,陈庆之所取得的成绩还是让人觉得惊异无比。

    经过我自己的整理,我想陈庆之之所以能创造出"入洛"的奇迹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组成: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陈庆之这支七千人左右的部队有着无与伦比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来自于部队的高度凝聚性。史书上评价他"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也就是说陈庆之和部下的关系相当好,善于安抚他们,使得每个战士都愿意为他以死效命。换句话说,陈庆之的部队里个个都是死士,七千个"死士"啊!令人无法小视的数字。战国时平原君赵胜靠不到三千的死士就敢于对抗将近二十万的秦军,可见死士的战斗力是无与伦比的。同时,七千人的部队规模不大,利于管理,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凝聚力,这也是部队战斗力高的原因。

    其次,陈庆之"入洛"的时候正赶上北魏大乱,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发生的叛乱不下数十起。在清河郡(今山东淄博)有相当活跃的起义军;清河郡东有个叫房项的自称为大都督;而同样在山东还有个叫刘钧的人自称大行台;有趣的是河南有个叫赵显德的农民也自称都督。(北方人就和南方人不一样,自称也都是以军衔为主,不像南朝动不动就自称为帝,满脑子封建帝王思想,一点创意都没有)更要命的是,受命入关平乱的尔?荣在宫廷争斗中一下子杀了两千多个元氏皇族,使得周边地区驻防的元氏将领人人自危,都不得不向南朝投诚。国内的混乱局面使得,北魏本土内大部分驻防军队惶恐不安,战斗力降至最低点,士气低落,因此大部分军队稍微受到陈庆之的猛攻就降的降,散的散了。

    其三,就是陈庆之在指挥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控制能力,他的存在使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并且他在各次战斗中能够将部队的损伤减到最低程度,这就不是一般的所谓名将能够做到的了。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陈庆之的部队都穿白衣,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形象暗示",这样子通过战斗,能够使北魏的军队对于"白袍队"产生强烈的印象。这样一来,每逢交战,一传十十传百,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使得敌军的士气迅速削减。而更为有利的是,即便部队受到损失,补充进来的兵员虽然一时间不可能像老兵那样有着较高的战斗能力,但是只要穿上白衣,就会实现对敌方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对方始终认为只要是白袍队,就一定是强大的。这倒和日本战国时期,武田家的清一色红色战甲的"赤备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一点,北方领土上的人民是陈庆之最后的保障,虽然他们已经被鲜卑族统治了大半个世纪,但是作为汉人的他们还是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南方的"王师"来" 北定中原"的。很大程度上,陈庆之的"入洛"行动在补给和情报方面肯定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强有力的支持。一句话,北魏很大程度上在与陈庆之的交锋上陷入了" 人民战争的海洋"。

  【千载余音】

    陈庆之并不是个幸运的人,出生于寒门的他,展现才能的机会实在是来的太晚,而且太少了,晚期的梁武帝已经完全丧失了北上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了。或许陈庆之早生个一百多年,他或许就有机会和雄心勃勃的桓温共同挺进中原,接受观众父老的箪食相迎;或许再早个几十年,他就能和祖荻一起中流击楫,共同缔造清复中原的梦想;或许,那个短短六十五天的洛阳之梦本不该那么早结束的......

    那么陈庆之到底算不算一个英雄人物?

    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话:

    国家的命运,并非单单由一个人的意识所能左右, 若由后世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将会发现 即便是所谓英雄人物,也未必都是按自己的意愿去开拓命运的。 只不过当时环境对他们的需求,而去顺应历史的必然性罢了。 然而,也并非因此个人的功绩就毫无意义了 在局限的情况下,赢得最大限度成功的人们之行为 都将成为人类世上宝贵的文明遗产......

    在《亚细亚大事典》上有这么一段话:"梁时代的政治中由寒门到达显贵的人并不多,然而陈庆之确是这些极少数人中的一个......"由此可见,门阀制度等级观念的偏见断送了不少出生于寒门素族的人的前途与未来,但这是由每个人的所诞生的环境所决定的,无法更改。一味地抱怨只会使人沉沦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未来而已,在局限的环境下,如何拜托命运的束缚,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是每一个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陈庆之以自己不屈的毅力和不凡的才能缔造了一个不是神话的神话,他的行动同样也在激励着我们。在困境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或许这就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本意所在吧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名将中,陈庆之的名气与他实际的作为是很不相称的。在有些人排定的中国名将百名谱中,甚至不见有陈庆之这个名字,不免让人遗憾。可实际上在南北朝那个名将辈出的时代,陈庆之却是一颗耀眼的将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BR><BR>  

  陈庆之是今江苏宜兴人,自幼为萧衍的随从。当时围棋风靡一时,萧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是其中之一。因为陪萧衍通宵下棋不困的缘故,很受器重。萧衍起兵代齐自立后,封陈庆之为梁朝主书。在任期间,他散财聚士,常思效用。<BR><BR>  

  大通六年(公元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降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梁军前去接应。回军后,陈庆之任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送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五月,魏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2万来拒,屯据陟口。元延明先遣其将丘大千筑垒,以切断梁军的进军路线。陈庆之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六月,萧综乘夜弃梁军降魏。天亮后,梁军寻萧综不见,却见魏军在城外说:“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梁军遂溃散。魏军入彭城,乘胜追击梁兵,复取诸城,至宿豫而还。梁军损失十之七八,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部得以全归。<BR><BR>  

  真正使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则是在大通年间(公元527年—529年)的事情,这时的陈庆之刚过不惑之年。<BR><BR>  

  当时北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讧,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阳,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就因此而亡命至梁。当时的梁主萧衍决定出手援助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阳。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阳,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觉得无谋,但最后还是接受了。于是历史上的战争奇迹出现了。</P>

  <P>  

  当时陈庆之手下只有七千骑,而当时魏境内兵力约有近百万之众,以七千对百万,结果想都不用想,但陈庆之毫无畏惧。他带着他的七千骑兵,从梁边境开始,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其间激战四十七回,水、陆、山、城市攻坚作战全部都获得胜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击灭十万余兵力,击败退约三十万兵力!造成了洛阳极大的震撼。“陈庆之来了!”这句话让魏朝廷闻风丧胆,连军队都放弃了洛阳逃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阳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空城。更让人吃惊的是陈庆之占领了洛阳后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评论“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阳的人,古今仅此一人”。陈庆之占领洛阳达六十五日,后由于孤军深入,只好向南撤退。自认为胜利的尔朱荣亲领了三十万大军追击,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会战都为陈庆之所击退,直到梁军渡过一条河后,因为涨水淹至桥上,尔朱荣才放弃追击,不过这次不算是完胜。当陈庆之带着他的部队到达建康(南京)时,七千的兵数还剩下一半,这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BR><BR>  

  陈庆之攻魏的作战虽因孤军深入,后援无继,而以失败结束,但也不能因此否定陈庆之的军事才能,陈庆之仅以7000之众北伐,连克魏军,以少胜多,占领了洛阳等30余城,自古用兵未之有也。所以梁武帝在陈庆之回建康后,仍封他为右卫将军,永兴侯,邑一千五百户。此战以后,北魏国力大衰,大权握在尔朱氏手中。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之战),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灭亡。<BR><BR>  北伐之后,陈庆之依然为梁战斗着。后来,北朝大将侯景曾以北朝将军的身份领了七万兵力攻打梁,与陈庆之的一万梁军作战而遭击溃,只剩他一个人逃回。<BR><BR>  陈庆之在担任予州刺史的时候,由于农作歉收。有许多人饿死,他除了打开官仓,将储存的米麦分配给民众外,还从丰收之处急运米粮前来。予州的人民为这位将他们从饥饿之中拯救出来的刺史建立了祠堂,还称呼他为“仁威将军”。<BR><BR>  

  陈庆之为人谨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更为难得的是陈庆之出自寒门,在梁朝历史上能达到这样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药(官至云旗将军,安州刺史)。

标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古代人物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