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汉语

即刻百科 经典日志 29 0

  汉语,是中国文化的宝库,文学的摇篮,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语和文字,相互滋养对方,丰富和发展对方。细细研究起来,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问。我于偶然的遐思中,略窥一二,咀嚼品味,便觉满口皆香,余味无穷。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或简约为“一叶知秋”,由一点推及全面,见微知著,因小及大,其中蕴含着观察与思考的方法论。如此“枯燥”的哲理,却以形象化的诗美语言传达,“一叶”之微,“天下”之大的反差,叶落之实与秋降之虚,全都凝缩于九字之中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或简约为“淡交如水”,则是借喻了水是淡的,自在、自然地流动,且长流不息,这便是真诚而久远的友谊的象征了。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是汉语文学性的一大特色。汉语的双声叠韵有一种音乐上的缤纷感,迷离悠远,有一种奇妙的感觉。“细雨霏霏”,“霏霏”原较抽象,作为“细雨”的声觉与视觉的双重写意,却平添了一种意味。“月儿弯弯”,这“弯弯”本是写实,并无多少抒情功能,进入民歌,与“照九州”相结合,加上一句“几家欢乐几家愁”,“弯弯”之月便使人联想到愁人忧思的眉宇;弯弯之月投射的光则是暗淡的,照在茫茫九州大地上,只会构成“愁”的意境,那“欢乐”不过是虚幻的陪衬而已。

  “风”与“火”使我想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一对仗的联语来了。想一想莽莽原野上的寒冷之夜吧,一堆篝火,抗联将士孤单的身影,火虽烤暖了前胸,背后却是无边的黑色和凛冽的寒风,有限的火所能给予的一点温暖,怎抵得过无限的“风”携来的严寒威胁!这十个字在描述上达到了如画的逼真,而在抒情与人生悲剧命运的暗示方面,其潜力尤为深厚。

  凝炼,浓缩,精确,描述事物传神写意,且隐含着抒情色彩和引人深思的哲理内涵,融叙事、抒情、理性思考于短小的词句组合中,是汉语的文学性之耐人品味的魅力所在。

  形容多,说多如“过江之鲫”,一种密集感,动感,尽在其中;少呢,则是“寥若晨星”,落寞情怀,油然而生。说容易,“易如反掌”,难呢,“难于上青天”;“一字入公门,九牛拉不出”,多么夸张的反差对比:九牛拉一字,荒诞中自有独特的情趣,堪称天才的创造。“人去楼空”,不仅传达了一个信息,而且暗示出一种失落,一种凄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沧桑感。“树倒猢狲散”便迥不相同了。这是对卖身投靠、寄人门下的屑小之徒的鄙夷,甚至有一点幸灾乐祸的快感,其喜剧性和讽刺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很欣赏“风烛残年”对奄奄一息的老年人凄凉晚景的隐喻;“杯弓蛇影”是对“吓破了胆”的人畏怯心态的描绘;“不共戴天”将人与人的仇恨对立关系夸张到极致。“打开窗子说亮话”,当是群众的创造吧。也许在交谈中双方尽在绕弯子,吞吞吐吐,不着边际,于是有一方耐不住了,急欲“摊牌”,才开门见山,来了这么一句。所谓“亮话”,便是坦言直说,“亮”是对着隐语、暗示之类的“暗”来的。话也有“亮”“暗”之别么?“亮话”已是一个漂亮的创造,却还嫌不足又以“打开窗子”这一形象性的“动作”来补充,以驱散“吞吞吐吐”的暗云迷雾,便使这句话上升为更具活力的文学语言了。

  汉语的艺术魅力值得认真欣赏、品味,对读者如此,对作家们亦然。瞧不起母语遗产中的丰富宝藏,一味迷恋甚至盲目崇拜着“洋腔洋调”的朋友们,何妨回眸审视一番?


标签: 品味 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