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自从有王侯将相大小陵墓内丰厚的殉葬品,盗墓之风就一直猖獗盛行。盗墓者与墓主人生来就互相对立,一阴一阳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不管是有名的大人物还是那些无名小辈,到最后他们所做的事情都被淹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所遗忘。但历史却不会被忘记,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被史书所记载,让后人来评价是非功过。
盗墓史中能留下姓名的都是纵横天下的风云人物,也有戎马一生的大军阀,或是权势滔天的君主大能,无疑他们都属于“官盗”范畴之内。
今天咱们来聊聊“私盗”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处于宋末元初时期的民盗朱漆脸。
在数量众多的“私盗”中,“朱漆脸”在洛阳一带名气响亮。“朱漆脸”不是他的本名,只是江湖中人送给他的诨号,此人盗墓颇有“贼不走空”道理,对于古墓的定点也非常准确。
他纠集并率领乡人将洛阳地区包括附近周边大大小小的古墓刨了个遍,一次次的得手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渐渐一般小墓难以提起他的兴趣,对于他这种“盗墓大神”来说,要有挑战性的大墓和如山一般的陪葬品才能重新燃起久违的激情。
经过再三的思量,“朱漆脸”将目标锁定在了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上。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赵匡胤在京都汴梁皇宫的万岁殿中离奇暴毙,遗命中安葬在河南巩义,而宋代皇陵都是在皇帝驾崩后才开始修建的。
赵匡胤的永昌陵占地4000亩,遍种松柏环绕,茂密常青,因此永昌陵又被外界称为“柏城”。永昌陵几经劫难,现今陵园封土仍有21米高,可以想像当时北宋皇陵的壮观程度。神道两旁石刻林立,古朴浑厚又不失细腻精致。赵匡胤身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永昌陵内陪葬品肯定是价值连城。
自从伪帝刘豫僭位以来,永昌陵便已经遭遇过一次浩劫,但地宫内数量庞大的珠宝玉器,珍贵古玩又岂是一朝一夕能盗掠一空的?俗话说得好,“家大业大必招贼”,这便注定了永昌陵还要遭受后世盗墓贼的光顾,而且时间必定不会太久。很快这个人就出现了,他便是洛阳著名的民盗代表—朱漆脸。
盗墓资历深厚的“朱漆脸”在确定了他将要下手的目标后,在经过一番详细的勘查后便制定了周密的盗掘计划。
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念驱使下,“朱漆脸”率领手下人顺利的打开地宫通道,进入了永昌陵的墓室中。
永昌陵尽管已经遭遇了刘豫的洗劫,但此獠可能是作贼心虚,没敢妄动赵匡胤的棺椁。当“朱漆脸”看到墓室石床上完好如初的棺椁时,心里欣喜若狂。
“朱漆脸”指挥手下人撬开宋太祖的棺椁,无数价值连城的随葬品覆盖在赵匡胤的尸身上。一众见财眼开的盗墓贼手忙脚乱的拾敛完棺内随葬品,这位戎马一生的宋朝开国皇帝尸身才展现在众人眼前。
尽管宋太祖已驾崩了几百年,由于宋人下葬前都有灌尸体水银防腐的习俗,并且防腐防虫的入殓措施得当,赵匡胤的尸体并未腐烂,反而侊若熟睡。他的腰间系着一条晶莹剔透的“龙纹铊尾”玉带,见多识广,盗掘古墓无数的“朱漆脸”一眼便认出这是件世间罕见的宝贝,便想方设法地要从赵匡胤的尸身上撸下来。
然而由于尸身过于僵硬,棺椁内的空间有限,而且宋太祖身高体胖,哪里是身材瘦小的“朱漆脸”能挪得动的,他和他的同伴们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把玉带取下来带走。
这时“朱漆脸”想了个办法,用一条绳索一端绑在赵匡胤尸身的肩膀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间,他跨骑在尸身上用腰部的力量将尸体拉起来(这招式好像在《鬼吹灯》里搬山道人鹧鸪哨也用过)。这个方法果然有效,“朱漆脸”腰部发力,赵匡胤的尸身上部便被拉了起来。
就在赵匡胤被拉着“坐”起来的刹那间,尸体的嘴巴忽然张开了(不是眼睛),一股黑稠的黏液喷射了出来,正中和赵匡胤脸对着脸的“朱漆脸”面部。这未曾预料的意外让他惊慌失措,吓得差点魂飞魄散,以为是中了防止盗墓贼的毒液,但是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在“朱漆脸”身上并没有出现中毒的症状,他才慢慢放下心来。
只是这股黏液腐蚀了他面部的皮肤,用水也洗不掉。无论他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能祛除这个疤痕,这便成了他盗掘永昌陵的耻辱标志,将一直伴随着他终生。于是“朱漆脸”的诨号便流传开来,人们也渐渐的忘记了他的本名。
古代大型墓葬中都布置下各种各样的防盗措施,比如下葬前给尸体喂下剧毒也是措施之一。当盗墓贼挪动甚至是污辱尸体的时候,在喉部或者腹腔内的毒液就会受到外力挤压喷溅而出,达到伤人的效果。只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也许毒液早已失效,也可能是赵匡胤尸身腹腔内的水银和毒液的混合物起了反应,虽然没什么杀伤力但依然可以灼伤人的皮肤。
“朱漆脸”虽然因为盗掘了宋太祖的寝陵而在盗墓群体中“名噪一时”,并荣登“私盗”光荣榜而被载入史册,但是这名声也真是无愧于“遗臭万年”的称号了。
(以上文字,纯属娱乐)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