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36 0

近日,华春莹的一条推特让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雕塑设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该门楣上雕有来自中国、犹太和古希腊的智者,其中孔子代表着中国。在华春莹看来,这些雕塑的存在象征着美国曾经的对多元、开放和包容的追求。孔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该历程反映出中西方间文化交流的哪些特点?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伦。来源/美国最高法院官网

孔子的法律思想与相关生平

雕塑群中,与孔子并立的是摩西与梭伦,三人都是作为古文明立法者的代表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大家或许会觉得奇怪,儒家又不是法家,雕塑家是不是搞错了?实际上,孔子尽管强调德行,但他的著述与生平也涉及司法刑名。

孔子继承发展了西周“明德慎罚”思想,主张重德轻刑,正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德主刑辅”,但他并非否认刑罚的作用。“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如果刑罚不公正合理,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从而失去善恶的判断标准。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凡属故意犯罪或者惯犯,即使罪行较轻,也要从严惩处;凡属过失犯罪或偶犯,即使罪行较重,也可从轻给予减刑。

“无讼”是理想,“听讼”是现实,孔子甚至就刑讯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即应当明察一面之词,注意听取双方的口供。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来源/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孔子在实践中也重视刑罚的使用。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根据不同的情形,抱以不同的处理态度。通常情况下,以道德教化为基本统治手段,而一旦涉及政治性话题,或危及统治政权的稳定,则会将刑罚摆在首位。孔子曾在鲁国为官,五十五岁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于是提出堕三都,试图拆除三位鲁国大夫封邑的城堡,维护鲁国国君相对于臣下的权威,即“张公室”。次年又行摄相事,诛少正卯,并向发问的子贡解释,在他心目中,有五类“大恶者”“不免于君子之诛”,这些人“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意即居心阴险,行为怪诞,不接受劝告,说谎却坚称是事实,记忆力强,但所知皆丑陋,自己犯错了,却将其粉饰为好事。

美国国父、传教士与思想家

心目中的儒家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明朝末年(16-17世纪),经由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的译介,流传到欧洲,并为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所推崇。欧洲启蒙运动中的这股“中国热”也传到了当时尚为英国殖民地的北美大陆,本杰明·富兰克林便多次引用和推崇孔子的思想。伏尔泰和富兰克林所强调的大多是孔子的道德教诲与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充满美德的社会,但也不乏对中国律法的赞美。富兰克林曾对另一位派驻巴黎的美国政治家谈到,未来的美国政府可以派一个特使前往中国,告诉中国皇帝,“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民族,希望应用他的政治智慧,并因此希望获得他的法典”。1787年刊登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公报》上的一篇文章也称:“这个帝国的法律可以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除此之外,亚当斯、杰斐逊、麦迪逊等美国国父也对儒家思想不吝赞美之辞。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油画,做雷电实验的富兰克林。来源/费城艺术馆

然而,上述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社会的赞美是出于美国人士对遥远东方的向往与想象,在美国商人与传教士真正前往古代中国后,感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玛窦等早期耶稣会士强调,在中国布道的最佳方式,是让基督教教义去适应儒家思想。与这些传教先驱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与融入不同,19世纪的传教士大多强调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落后性,力求实现基督教对中国的征服。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1890年传教士大会上提出,教会“要训练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教育他们,使他们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以便“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除儒家思想”。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利玛窦与徐光启。来源/维基百科

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主流看法既源于他们对中国的观察,也与他们对美国的自我认知密不可分。换言之,中国文化成了美国建构自身国家与文化身份的他者。爱默生曾在一次演讲中宣称美国是一个“新生的、自由的、健康的和强壮的民族”,是“面向未来的国家”。

不过,当中国无需作为美国的他者出现时,一些美国思想家仍旧不吝对儒家思想给予赞美。1836年,爱默生在波士顿图书馆读到了传教士翻译的《孔子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抄,并与许多好友分享。与爱默生往来密切的美国诗人朗费罗拥有一个“东方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来自中国的书籍,爱默生经常前往翻阅,在自身作品中多次提到孔子,并称赞其为“民族的光芒”。爱默生对儒家思想的借鉴也影响了他的学生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数次引用孔子的话语。

此外,传教士也乐于强调中国在改良和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他们无法否认的是,儒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人毕德格和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便参与了甲午战争后强学会的创办,而作为清末改良维新的核心人物,康有为自然卷入其中,并作《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塑造成中国政治改革的先驱:“《春秋》者,万身之法,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到海外,继续宣扬维新变法,并在1905年赴美演讲,在扩展保皇派在海外华侨中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美国媒体的关注。在演讲过程中,康有为想必会提到孔子改制说。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传教士乐灵生也认为儒家思想中有很多重要的价值是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孔子改制考》。来源/维基百科

最高法院门楣雕刻者的生平与时代

正是在这样一种对儒家思想褒贬不一的复杂环境中,孔子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门楣的雕塑群中。在美国最高法院诞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栖身于美国国会大厦内。1921年被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前总统塔夫脱开始请求国会拨款,另建最高法院大楼。经过多年的游说,国会最终于1928年底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此事,并对外招标,赫蒙·麦克尼尔的设计方案最终成功入选。

麦克尼尔的人生履历与世纪之交的美国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91年,他结束了在巴黎的求学生涯、返回美国后,便投入到为哥伦布世界博览会创作雕塑的工作中去。1893年在芝加哥开幕的博览会,纪念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成为美国展示自身工业实力的舞台,并依据白人心目中的种族等级秩序来编排各国展厅。正是在这次博览会期间,麦克尼尔观看了描绘美国西部生活的“狂野西部秀”演出,对印第安人产生了深厚兴趣。两年后,他踏上了前往美国西部的旅程,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潜心研究印第安人的历史、习俗与仪式,开始创作以印第安人为题材的作品。数年后,他又投入到为纪念购买路易斯安那100周年举办的1903年世界博览会的准备工作中去,紧接着,又承接了为遇刺的前总统麦金利塑像的工作。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哥伦布博览会布局蓝图。来源/国会图书馆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

狂野西部秀。来源/PBS官网

从麦克尼尔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既有对多种文化的观察,又带有时代局限下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麦克尼尔雕刻的印第安人庄严且孔武有力,但又体现出当时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作为“高贵的野蛮人”的想象。在麦金利雕像两侧,分别有着象征“和平”与“繁荣”的塑像,全然不顾麦金利将美西战争的战火燃烧至遥远的菲律宾,并且在与菲律宾游击队携手击败了西班牙军队后,调转枪口,镇压菲律宾人民反抗美军占领的起义。

在此情况下,麦克尼尔对于最高法院门楣的设计也具有复杂的意味。在他提交给委员会的设计陈述中,麦克尼尔解释:“在这个国家,作为文明要素之一的法律自然继承了先前文明的遗产。最高法院大楼的东侧门楣因此表明基本法律与观念来自于东方。摩西、孔子和梭伦被选中,以代表三个伟大的文明,居于该门楣中央。”

尽管关于东西方古典时期文明并立的“轴心时代”观点此时尚未问世,但这种对古典文明伟人的追述在美国社会中长期存在。亚当斯1808年曾说:“过去三四个月以来,我一直和摩西、琐罗亚斯德、桑乔尼雅桑、孔子、努马、穆罕默德及其他伟人为伴。”

这固然反映出美国对先前古典文明的借鉴,但实际上是表示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依据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历史发展便经历了从东方到古希腊,再到罗马,最后到达日耳曼的进程。代表东方的孔子,实际上并没有被当时的美国人真正尊重,彼时《排华法案》尚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也还是与餐馆、洗衣店甚至帮派活动联系在一起,根本无法奢望成为市长、州长和内阁官员。美国的地区研究也尚未兴起,还缺乏系统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兴趣。因此,站在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最终成了一种装点,没有见证美国多元、开放和包容的到来。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