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哺育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正是因为民间艺术对于相关故事的初步打造、描写、升级,才最终通过文人的笔成为四大名著中的三大名著。相关案例参见“元明清三大名著都有谁?元朝儒家化半成功下,曲艺升级为小说”等三篇文章。
作者小声说:案例在之前就已经说了,本账号写文章都是系列形式,所以,有质疑、有疑问的情况翻看前面的文章或者看文后推荐链接可能就有答案。如果还有也请您在评论时指出,我一般都看读者评论。
民间文艺对文学和历史的推广作用很大
在宋元时代这三大名著的大部分故事情节、情节基调转(例如《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倾向)换就已经完成,只不过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同时,民间艺术对于历史推广也很有价值,像秦琼、程咬金、薛仁贵、杨延昭、呼延赞、胡大海、常遇春等历史人物都是通过民间艺术为世人所熟知。
没有民间艺术地推出,无法吸引大范围的读者,引不起文人的兴趣。当然,反推也是可以的。但像老舍这样的文豪都写不好民间艺术——民间代表着有读者受众,所以,没落文人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开始加入话本写作、进而拟话本创作中。
没有民间艺术就不可能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但它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在历史问题上,民间的说唱艺术(曲艺)在推广问题上也很有价值,许多人都是看过、听过曲艺或影视从而喜欢上了历史。
例如我34年前我接触评书后,从30年前就深深地爱上了历史。但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往往并不求实,毕竟它是艺术,艺术有艺术的规则。但这和某些文人的故意歪曲或有意识的打造是不同的。民间艺术的对象是普通百姓,知识积淀不多,情感很朴素。
爱憎分明是很大特点,甚至有些非黑即白。这既是艺术的要求,毕竟好的艺术就要有好的情节——跌宕起伏的、感人至深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文人特别是现代文人,总喜欢玩的是技术技巧,玩的心越来越大,甚至希望把坏人、十恶不赦的坏人洗白为好人,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深。
宋朝统治与经济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从民间艺术上说,宋代是一个知识分子及其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都很强大的时期。因为宋朝皇帝和整个统治阶层放弃了历史责任——收复中原千年的北大门燕云十六州,从而与正忙于“内部消化和升级”的辽国实现了基本和平。
为了自身统治地位牢固实行了“重文轻武甚至辱武”的政策,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关心自己而忘记民族尊严、政权尊严以及自身稳定,宋朝雇佣了大量军队给予优厚待遇,同时发动统治阶层内部多多的去搞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从而让宋朝的经济出现一种繁荣。
如果说“二八原则”适用于一切情况的话,宋朝的繁荣可能就不是“二八”而是“三七”了。这点很不容易,像明清可能就是“一九”。这“一”的差别就是一两千万人口呀。
宋朝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统治阶层比任何朝代更大,澶渊之盟后更是如此,为了让自己的政权拥有更多支持,宋朝对所有强势人物(包括地痞流氓)都进行某种忍耐,文人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的时代。
再加上海上贸易的发达,从事商业的人群比重恐怕也是历朝历代最高的时期,为此,没落文人与民间曲艺从业者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没落文人不再以从事民间艺术为耻、不再以赚钱为耻,那么,圣贤书的价值也就没有阿堵物的价值高了。由此,在上的文人成为御用,在下的文人混迹民间。
元朝成为天下一统的中国朝代后,其本质上儒家、畏兀尔、藏传佛教、原始传统这四大文明在政治上层间都有很大影响力。从成吉思汗接触耶律楚材逐渐接触儒家统治秩序开始,到忽必烈接触刘子聪借助“邢台四杰”为代表的河北汉人集团统一天下,儒家统治术也一直存在。但因为元朝四种文明在竞争,没有一个文明获得统治地位,造成元朝的思想比较混乱,进而造成元朝的统治力比较薄弱。
上层儒家仍然是御用的,下层儒家仍然是民间的,这个一直没有改变过。由此,我们看到元代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一直在酝酿发展之中。
到了元代,民间艺术发展中,女性地位反而提高,原因很简单,没有了“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在政权层面的支持,在民间家庭生活中“谁有能耐谁说话算数”的情况就会更普遍的出现,而这时佘太君(折太君)在元代“杨家将”故事中,开始被高度描摹。
从宋朝到元朝,杨家将的故事也从零星、分散的“段儿”,被逐渐练成了线。杨家将本身也从“男人为主”开始变成“女将出现直至女将为主”的民间艺术。
元明清三大名著都有谁?元朝儒家化半成功下,曲艺升级为小说
展昭与郭靖、白玉堂与杨过:侠之大小是有区别的
区县级博物馆有啥可看?国宝虽少,却有历史亲情下的厚重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