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考场导航
★ 预备
1、将证件放在过道的侧上角,将文具放在右手边。
2、来几个深呼吸,暗示自己:放松。
★ 默写(用时约5分钟)
1、 看清诗词出处,迟疑处通篇背诵。
2、 字迹保障基本的工整、清晰。
★ 古诗文阅读(用时约16分钟)
1.关注课内文学常识、课下注释。
2.选择题中注意“咬文嚼字”,抓细节。
3.实词的解释,一般联系课本实词,一定要带入语境检查。
4.虚词的解释,关注虚词所在的位置。高频虚词“以”、“之”、“其”、“于”的用法要牢记。
5.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翻译-①直译为主,字字落实;②得分点意识,寻找得分点。
6.理解概括题,用直线思维的办法,明确指向—文本定位—提取答案(能用原文尽量用原文)。
7.作者的情感和主旨。启示哲理、人物形象题,关注整体理解,建立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基础上。
8.重点关注对比阅读中的异同比较
★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用时约18-20分钟)
1、题干中有“哪些”、“概括”等词语,一般是信息提取、内容概括题。
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提取概括;
议论文—论据的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的提取。
明确说明对象和论述对象。确定范围,依据分值,力求角度全,语言形式完整。
2、说明方法及论证方法
确定说明和论证方法。结合内容对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所说明/论证的内容进行表述。
点出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论述了...观点。使用说明或论证方法的好处:增强说服力、形象生动等。
3、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具体有力)、列数字(具体准确)、作比较(突出强调)、列图表(直观形象)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引用论证(有力地)、对比论证(突出强调)、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说明顺序与论证思路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重点关注,调换、增删、放入位置题型)
论证结构:并列、层进、对照、总分(重点关注,调换、增删、放入位置题型,一般围绕论据展开)
★ 记叙文阅读(用时约18-20分钟)
1、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概括时紧抓六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主旨理解立足于全文的整体理解,抓关键点(关键词、句、段)。
2、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着力点】:
表层含义:抓住句中关键词,明确关键词在句中及上下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深层含义:明确句子与表达中心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主旨等)方面的关联。
【句子的表达效果】:
角度(修辞、描写手法、用词特点)+内容(对象的什么特点)+情感、主旨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瞻前顾后是结构,本段上下文之间的作用)+内容(特征、情感、主旨)
3、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的作用:
①补充交代...;
②表现人物...的特征、形象品质;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④深化主旨。
4、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6种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能识别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人物描写的作用】:
①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心理活动;
② 表现人物的情感、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自然环境的作用】:
⑴ 渲染气氛。
⑵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⑶烘托人物心情(情感和思想),表现人物性格。
⑷深化主题。
⑸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
6、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方法:确定角度(修辞、描写手法、用词特点)+具体内容分析(对象的什么特点)+情感、主旨
★ 综合运用(用时约5分钟)
1、和上海本地文化有关。
2、注重书信、通知、倡议书、邀请函等应用文体的格式。
3、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 写作(用时约50-60分钟)
1、审题立意。
抓关键词,注意修饰语,转折性词语(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没想到,这没想到)。
明确题目中词语的深刻内涵、象征意义(如: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生命中的那一抹绿色;正是枝头绽新绿)。
写作过程中,要不断扣题。
2、材料选择。
自己最熟悉的、最切合标题的,主要围绕“成长”主题展开,切入点从细节出发,小角度大主题。
3、谋篇布局。
围绕“成长”主题,对比映照式,突出前后的对比转变点,由“A”(转变前)→B(过渡,重点,心理描写的运用,对过往努力美好方面的回忆)→“C”(转变后,感悟、主旨深化)
4、语言表达。
①标点符号。除了逗号、句号,还有注意其他标点符号的运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
②修辞手法。在语言表现上,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③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综合运用。
5、卷面。卷面必须:清清楚楚,工工整整。
★ 最后复查
1、准考证号、选择题号是否正确填写。
2、答案是否全部填写,有无漏写。
3、将前面有过纠结的题目再次审查一遍。
王伟老师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