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发生的战事数不胜数,涌现出一大批名将,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历史足迹。
后来,在唐朝年间,为了与文庙相对应,建立了表彰并且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全称是武成王庙,主祭是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以汉朝留侯张良为副祀,同时陪祀的还有九人,连张良一起共十人,他们分别是:
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
这就是“武庙十哲”的由来,后来在宋朝因为道德问题,把吴起和白起降下去,然后把张良配享在姜子牙旁边,把六十四将的管仲、范蠡、郭子仪升了上来,这就是新的“武庙十哲”: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明朝以后,朱元璋废除了武庙祭祀,武庙信仰也逐渐被其他信仰所取代。
那么现在把唐朝和宋朝武庙十哲中的人加在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功绩和能力吧。
汉大将军、淮阴侯韩信
(?~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尊为“兵仙”、“神帅”,被刘邦赞颂“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先是投靠项梁、项羽,不得重用,在萧何的举荐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开始了传奇的征战之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破章邯,平定关中;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灭魏破代;背水为营、拔帜易帜,攻灭赵国;传檄而定,黄河以北尽皆归降;沈沙决水、半渡而击,斩杀龙且,平定齐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大败楚军,项羽自刎,天下平定。后来因人诬告,被贬淮阴侯,生出反叛之心,最终被吕后萧何诱杀。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对韩信完美的评价,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被贬期间整理兵书,开创先河,著有兵法三篇。
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早年隐居隆中,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以“隆中对”出仕;在刘备兵败之际联吴抗曹,平定荆南四郡;入川时与张飞、赵云率兵溯长江而上,支援刘备;在刘备四处征战之际坐镇后方,使刘备从来不担心后方问题;白帝城托孤,以一己之力担起蜀汉江山,政治清明,国殷民富;南征不毛,攻心为主,彻底平乱;北伐中原,斩王双、射杀张郃,卤城大破司马懿,魏国拒不出战,使得中国不释鞍,雍凉不卸甲,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不仅治国相当厉害,还擅治军,著有诸多军事著述,拥有许多军事发明,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很高的认可,作的八阵图,直至唐代仍然被李靖十分推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
(571年-649年),隋末唐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初仕隋朝,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后来被李世民召入幕府,随之征战。先是协助李孝恭先后消灭萧铣、辅公祏,平定江南,被李渊称赞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不如他;李世民即位后,率军消灭颉利可汗主力,将其生擒,灭亡了东突厥,唐朝的疆域大为扩展;数次大败吐谷浑军,平定吐谷浑之乱,安稳了西部边界。后来病逝于家中。
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战,一生未尝一败,立下了赫赫战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著有《李卫公兵法》,自古以来素为兵家重视。
唐司空、英国公李勣
(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唐朝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勣早年投靠瓦岗寨,打败了隋朝名将张须陀,多次大败王世充,大破宇文化及;唐高祖时期,随李世民大败宋金刚,降伏王世充,击擒窦建德,后被刘黑闼打的全军覆没,仅以身免,不久擒获徐圆朗,随李靖平定辅公祏;唐太宗时期,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攻打高句丽等重大战役中,都立有重大战功;唐高宗时期,率军攻灭高句丽,完成了隋唐四代君王的愿望。后来病逝于家中
李勣征战时,筹划有度,能够临敌应变,举止合乎机宜,善于听从他人建议,能得士卒死命,所到之处,大都能破敌取胜。
齐相管仲
(前723年~前645年),春秋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
管仲早年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国君之位,失败后被鲍叔牙举荐,被齐桓公拜相,称为“仲父”。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管仲率军作战几乎没有,主要是治理国家,跟随齐桓公参与一些战争,提供一些谋略,改良了军事制度,使得齐国军事制度成为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著有《管子》一书,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越相国范蠡
(前536年—前448年)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是楚国人,辅佐越王勾践,在勾践不听范蠡之言战败后劝他保全性命,然后使吴王夫差起恻隐之心,放勾践回国;在卧薪尝胆期间,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积攒国力,积极训练军队,巩固军事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并灭亡了吴国,功成后安然退隐,经商致富,天下称陶朱公,安享晚年。
著有《范蠡》兵法二篇,军事思想为后世称道并沿用,朴素唯物主义战略观,灵活多变的战术观以及富国强民的国防观,大大深化了人们的军事理性认识,是当时南方兵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697年-781年),唐朝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转战边疆,多立战功,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东讨叛军,和李光弼一起平复战乱,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战乱评定后,数次打退吐蕃的趁火打劫,二复长安,单骑退回纥,强藩畏服,平定河东。晚年被赐“尚父”,于家中去世。
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四朝元老,资兼文武,忠智俱备,立有不世之功,德高望众,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的中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唐朝和宋朝两代的武庙十哲人员中,在军事方面唐朝似乎更加有道理,仅仅因为私人道德就拿掉白起和吴起,而否认他们的军事成就这是不客观的,况且新增的范蠡和管仲并不以军事闻名后世,用他们替代更多的还是因为宋朝本身的缘故吧。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