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结合小说单元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二)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117 0

张贵栓‖结合小说单元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二)

二、阅读小说

学生初读小说,应把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目标,还要按照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训练题和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语阅读路线图进行。

(一)课后思考训练题及文前提示语

①《桥》课后思考训练题有四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穷人》课后思考训练题有四个,分别为: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③《金色的鱼钩》文前提示语: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张贵栓‖结合小说单元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二)

(二)阅读小说的实践活动

A、单 元 预 习 课

——《桥》《穷人》《金色的鱼钩》

一、学习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咆哮、惊慌、呻吟”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光辉形象。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篇课文——《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一起读课题。

2.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检查对课文中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

(出示课文的词语和片段,指名学生朗读)

《桥》:咆哮 呻吟 沙哑 揪出 瞪眼 废话(嗓 哑 揪 )

凶得像只豹子 党支部书记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认真书写“哮”“嗓”。

②尝试读好句子。思考:从这一部分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

《穷人》:汹涌澎湃 轰鸣 心惊肉跳 自作自受(熄 掀 困 唉 淋 嘿 糟 嘛 皱 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志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读好人物的心理)

提示: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标点符号。

①学写“糟”字。

②理解“志忑不安”的意思,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句子,尝试用一两句话说说她志忑不安的心理过程。

③读好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金色的鱼钩》:从那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地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着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1)教师小结学生的预习情况。

活动二、走进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每篇课文都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个词语形容文中的主人公。

1.学生思考,根据“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紧扣文中的关键部分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活动三、走近人物,感受环境描写的魅力

1.学习《桥》的环境描写片段,初步感受环境的恶劣。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拧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升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思考:这些语句描写的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句子。

(2)思考:这里的环境描写,详细描写雨、洪水、桥的情景,对刻画党支部书记的精神品质有什么作用。有感情地朗读。

2.拓展巩固。

(1)浏览《穷人》,圈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出示句子,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张贵栓‖结合小说单元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二)

B、精 读 引 领 课

——《桥》+《假币》

一、学习目标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感受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

2.体会小说情节的精妙。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回顾导入

1.通过单元预习课的学习,在《桥》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汉?

2.集体交流。

活动二、聚焦语言,感知人物

1.出示图片:这是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汉,一位英雄,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老汉的品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第7~23自然段,紧扣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老汉的形象,交流你对老汉的认识。

(1)朗读、圈画、批注。

(2)结合句子,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3.出示句子,集体交流。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抓住“站”,体会“逃”和“留”。)

(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揪”和“推”,体会“生”和“死”。)

老汉爱他的儿子吗?(爱,但更爱群众)

(板书“爱”和“舍”)

活动三、关注情节,凸显人物形象

1.关注:这一逃一留,一批一推,一爱一舍,给了我们很多的意想不到,也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情节图。(出示情节图,板书“情节”)

山洪咆哮 ---老汉指挥---揪出小伙---双双殉职

人们逃生 ---排除不满---互相推让---祭奠英灵

2.交流:故事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之中、我们原以为所有人都会疯了似的逃生,没想到老汉却留下来指挥现场。我们原以为所有人都会听从老汉的指挥,没想到却有一个年轻的党员小伙子插队,老汉把他湫了出来。我们没想到在最后关头,他们还互相推让,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让我们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老汉和小伙子竟然是一对父子,最后他们双双牺牲。

3.表达:这么多的“意想不到”,让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将课文的情节通过情节图展示出来。板书:一波三折

4.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凸显人物形象)在一波一折中,感受到了……一波再折中,又感受到了……一波三折中,更感受到了…

5.归纳小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老汉出来维持秩序,并让年轻人排在最后,然而在最后的危急时刻,又将生的希望留给年轻人,但是,最终父子两人双双牺牲。这样曲折的情节设计,对刻画人物的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小说中,曲折的情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也更能吸引读者,让我们再来看另一篇文章一《假币》

活动四、链接阅读,学法迁移

1.要求:浏览文章,圈画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并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同时关注故事情节,小组合作填写情节图。

2.汇报交流,适时点拨。

交流人物形象以及相关句子。

(点拨句式:原以为…没想到……)

3.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五、课堂小结,回归主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说情节中一波三折的写法,这样的情节设计,让小说变得更加精彩,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小说真不“小”,小小的情节中有奥妙。

张贵栓‖结合小说单元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二)

C、略 读 实 践 课

——《金色的鱼钓》+《百合花(节选)》《相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进一步感受小说魅力。

2.关注文章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整体回顾,导入课文

1.回顾: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作家杨旭就用小说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物形象,他就是老班长。

2.学习:文前提示语: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感受老班长的形象,进一步感受小说的魅力。

活动二、走进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任务:

①用简洁的语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回答。

交流: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土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继续走进课文,完成任务

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思考: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1)学生默读

(2)集体交流,相机出示。

①有一次,我禁不住问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②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楼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別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③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人物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一心为他人的精神。文章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老班长的品质。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的心理活动很好地写出当时的难受,同时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心中想着别人,唯独不关心自己,所以才有这样的心情。

他微微地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定了,一定要走出去!”

——弥留之际,心中想着的还是别人,充分反映了老班长含己为人的品质。

小结交流:今天我们继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也是小说常用的手法,所以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小说的魅力。接下来我们走进另外两篇文章,继续寻找

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三、拓展阅读,巩固所学

学习任务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

①通过因圈画的句子你看到一位怎样的主人公?

②文章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对反映主人公品质有什么作用?同时完成相应的学习单。

学习任务2.填写学习单

文章 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品质

《百合花(节选)》

《相片》

学习任务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说的相同点,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与、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现在我们进一步学习阅读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小说结尾的特点。

活动四、比较阅读,说说小说结尾的特点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贍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鱼钩》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节选)》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

——《相片》

2.交流:故事最后是如此结局,作为读者我们有没有想到?

(1)学生比较,体会小说结尾的特点。(相机板书:意料之外)

(2)进一步思考:小说这样结尾的好处?

(小说的结尾往往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读来耐人寻味。这样的结尾有助于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也可以为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服务。)

(3)深度交流:小说的结局是意外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是真的就猜不着,其实课文在有些地方暗示着这样的结尾,请联系文章前面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因为如此,小说才精彩。)(相机板:情理之中)

活动五、拓展运用,加深感知,提升能力

妈妈的眼睛

妈妈:儿子,如果妈妈眼睛瞎了怎么办?

儿子:我会送你去这里最好的医院治疔。

妈妈:如果这里最好的医院治不了怎么办?

儿子:我会送你去世界上最好的医院治疗。

妈妈:如果世界上的医院仍然治不好呢?

儿子:我会终身照顾你。

妈妈:好儿子,谢谢你。

儿子:妈妈,如果我眼睛瞎了怎么办?

妈妈:________________

1.请将妈妈的回答补充在模线上。

2.全班交流,看谁的补充出乎意料,但读起来又耐人寻味。

张贵栓‖结合小说单元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二)

D、组 文 阅 读 课

——《一个兵丁》《ニ十年以后》《诺言》

一、学习目标

1.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学习小说,关注情节,并抓住关键句段,感受人物形象。

2.围绕小说情节,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尝试运用“一波三折”的方式构思情节。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解析文前提示语。人心的光辉大多数时候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弥散开来的。人性的不凡,就在于它能让丑陋无所遁形,让美好展现。它化身为信仰、善良、友爱、正义、诚信……我们在阅读本组文章时,一边感受人性的力量,一边体会作者是如何字里行间彰显人性的魅力的。

活动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本组文章,记下阅读每篇文章的时间以及了解的内容。

活动三、获取信息。这三篇故事的情节很有吸引力。请选出一篇细细读一读,将重要的情节按顺序填入图中。

活动四、分享交流。一篇小说,常常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们读下去。此外,总有那么一两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让人久久难忘。结合本组文章,说说怎样在小说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

E、自 由 阅 读 课

——《韭菜》《棉花糖》《乞巧》《柏林之围》

一、学习过程

活动一、根据文中(泡泡语)的提示语,做好批注。

《韭菜》泡泡语:生病的到底是谁?作者在这里给我们设置了悬念。……

《乞巧》泡泡语:对乞巧来说,不一定给予物质的施舍,伸出温暖的双手,也是一种关爱。……

《柏林之围》泡泡语: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因为听到祖国打了胜仗的消息,病情大为减轻。这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转折埋下伏笔。……

活动二、分享阅读感受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