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被《明史》说是昏君?评价公平吗?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47 0

古代中国的主流话语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有个很常见的倾向叫做:『泛道德化』。

泛道德化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在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以道德作为主要尺度乃至唯一尺度。

评价君主亦是如此。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那就是明君,不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就是昏君。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被《明史》说是昏君?评价公平吗?

朱厚照剧照

拿明武宗朱厚照来看,《明史》说朱厚照是昏君,依据的是什么?

《明史》是这样说的:

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也就是说,《明史》有三点依据。

第一,耽乐嬉游。这一条说的是,朱厚照爱玩,喜欢娱乐游戏。

第二,暱近群小。什么意思呢?说的是朱厚照亲近小人,亲近小人嘛,疏远的当然就是衮衮诸公了。

第三,自署官号。这一条说的是朱厚照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还改名朱寿。

这三条都不符合儒家理想的道德人格。所以,得出结论了:朱厚照不是明君,是昏君。

但是,问题就来了,什么叫明君呢?

当然是有能力的君主,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

而《明史》的这三条控诉,与治理国家之间有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其实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耽乐嬉游,就一定治理不好国家吗?暱近群小,就一定治理不好国家吗?自署官号,就一定治理不好国家吗?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被《明史》说是昏君?评价公平吗?

朱厚照剧照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君主,他有三个习惯。

第一,爱打猎,从早打到晚那种,有时候会因为打猎处理不了朝政。

第二,爱喝酒,从早喝到晚,有时候会因为喝酒处理不了朝政。

第三,爱女色,连自己都承认。

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

拿这个去问明代大儒,这样的君主是明君还是昏君呀?

那肯定十个大儒里得有十个都说是昏君啊!爱喝酒,爱打猎,不爱处理朝政,还沉湎女色。这能忍?

那么,这个君主是谁呢?

他就是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引文中与齐桓公对话的正是管仲,管仲说,齐桓公的这些恶劣的个人爱好都问题不大,不影响治国。

你看,朱厚照干过的事,齐桓公也干了,朱厚照没干过的离谱事,齐桓公还是干了。但这影响齐桓公成为明君了吗?没有,齐桓公还是历史上非常典型的明君之一。

尽管齐桓公晚年确有过失,但如果以他的功业都要被开除出明君之列,历史上的明君也不多了。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被《明史》说是昏君?评价公平吗?

齐桓公剧照

所以,可以发现:道德水准与能力强弱之间,也就是『德』与『才』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擅长治国,擅长治国的人也不一定有德行。私德好的君王不见得是明君,私德不好的君王也有可能是明君。

因此,用道德的尺度来评价一个人是明君还是昏君,无疑是不能够自洽的。

而且,以《明史》为代表的主流话语控诉朱厚照的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自署官号这三大罪状中,最愤慨的是哪一点?

不是耽乐嬉游也不是暱近群小,反而是与治国理政最没啥关系的自署官号。

《明史》在说到朱厚照自署官号之后,紧接着就愤愤不平地说了一句,“冠履之分荡然矣”。“冠履之分”也就是上下等级之分,意思就是,你一个皇帝自封威武大将军,把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都给搞乱了。

这在他们看来,自署官号绝对是一件有违君臣伦理的事情,后果很严重,因而是朱厚照的一大罪状。

但是,一个国家是否蒸蒸日上,人民是否幸福安康,和这个国家的君主有没有自封威武大将军,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被《明史》说是昏君?评价公平吗?

说到底,是当时儒家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评价君主是明是昏,这是一个『才』的问题,你非得用『德』当作尺度来评价。你怎么可能得到一个自洽的理论呢?

孔老夫子他也不会同意明清时期的评价体系。

早在儒家初创的时候,孔子就和子贡探讨过应当如何评价管仲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我们应当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一个人?

子贡说,管仲这人道德有问题吧,他作为公子纠的臣子,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却还当齐桓公的宰相。一句话,管仲干的事不符合道德尺度。

孔子怎么说呢?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在享受管仲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就已经被夷狄给统治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被《明史》说是昏君?评价公平吗?

所以,不论朱厚照实际上究竟是明是昏,主流话语以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自署官号来证明朱厚照是昏君显然是有问题的。

同理,在评价作为皇帝的刘邦时,应该只盯着他爱骂人没素质吗?在评价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时,应该只盯着李世民杀兄逼父吗?这些都远远不是他们的全部。

总而言之,古代的主流话语对朱厚照的评价完全是一种泛道德化的评价,道德固然很重要,但评价一个君主、或是管仲这样的人时,道德远远不意味着全部。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