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步履匆匆。转眼间,刚刚步入初中的“小萌新”们即将迎来期中考试,开学两个月来,我们在《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与《古代诗歌四首》中领略自然风光;从《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中捡拾爱的记忆;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中获得人生启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西湖语文的脚步,回顾七上前三单元的课文知识,梳理重点内容,一键get复习干货!
第一单元
01
《春》
壹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 秋实,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 踪迹》,散文集《 背影》《 欧游杂记》《你我》等,代表作 《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贰
重点词语
蓑笠
黄晕
烘托
风筝
嗡嗡
嘹亮
窠巢
应和
繁花嫩叶
喉咙
健壮
卖弄
朗润
宛转
舒活
静默
抖擞精神
欣欣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叁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肆
重点突破
(1)文章描绘了哪几幅图?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
(2)文章采用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具体体现?
(3)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
第一句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春天的“新”。第二句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第三句象征青春的活力,突出了春天的“力”。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02
《济南的冬天》
壹
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 舒庆春,字 舍予, 北京人,满族,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 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等,话剧《 龙须沟》《 茶馆》等。
贰
重点词语
发髻
镶嵌
慈善
宽敞
绿萍
济南
水藻
肌肤
地毯
显露
露马脚
响晴
安适
贮蓄
温晴
空灵
着落
秀气
澄清
叁
主要内容
这篇写景散文,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肆
重点突破
(1)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分别写了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写水主要写水藻之绿和水的清澈透明。
(2)“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不同?
“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3)《春》与《济南的冬天》文体特点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同为写景散文。情景交融,两篇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感染力;虚实结合,文章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
不同之处:结构不同,后者使用了总分的形式,而前者是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开头不同,后者的开头写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而前者是起统领全文的作用;描写的季节不同,后者写了冬天,而前者写了春的景象。
03
《雨的四季》
壹
走近作者
刘湛秋,男,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贰
重点词语
棱镜
衣裳
铃铛
屋檐
花苞
草垛
睫毛
端庄
高邈
造访
粗犷
绿茵茵
静谧
凄冷
莅临
化妆
吝啬
干涩
淅淅沥沥
咄咄逼人
叁
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作者抓住不同季节雨的特征,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从而抒发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肆
重点突破
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善于将四季不同景物的特征与雨的特点和作用巧妙结合,突出雨给世界万物带来的活力。例如:“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文中大量的诗化句子极具感染力和形象感,形成了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
04
《古代诗歌四首》
壹
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善诗歌,代表作《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名篇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为主调,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被尊称为“曲状元”。有散曲120多首,《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贰
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在这首诗歌里,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的诗。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叁
重点突破
(1)《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①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②“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
(3)赏析《次北固山下》的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描述了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帆顺风飘荡的画面。
①“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②“平”“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畅。
(4)《天净沙·秋思》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本曲前三句列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老的藤条、衰老的树、归巢的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炊烟袅袅的人家,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却反衬出作者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 寂寞之情。古道荒芜、寒风嗖嗖、老马瘦骨嶙峋,这些景不仅给人一种荒凉之感,还暗含了游子的疲惫、憔悴。
第二单元
05
《秋天的怀念》
壹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散文《 我与地坛》《 合欢树》《 病隙碎笔》等。
贰
重点词语
瘫痪
敏感
深沉
诀别
侍弄
暴怒
沉寂
憔悴
捶打
絮絮叨叨
央求
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叁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的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肆
重点突破
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06
《散步》
壹
走近作者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 当代作家。
贰
重点词语
分歧
粼粼
嫩芽
各得其所
拆散
信服
委屈
水波粼粼
一霎时
两全其美
取决
叁
主要内容
《散步》这篇叙事散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肆
重点突破
(1)课文的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更不能有闪失。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2)这篇散文是怎样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再如结尾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也有些小题大做,但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
07
《散文诗两首》
壹
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1913年,他以《 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 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有诗集《 新月集》《 园丁集》《 飞鸟集》等。
冰心(1900-1999),原名 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崇尚“ 爱的哲学”, 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著有诗集《 繁星》《 春水》,散文集《 寄小读者》等。
贰
重点词语
梗
蒂
沐浴
祷告
匿笑
菡萏
攲斜
姊妹
徘徊
遮蔽
荫蔽
叁
主要内容
《金色花》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描绘孩子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由雨天里荷叶荫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讴歌伟大的母爱,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肆
重点突破
(1)《金色花》中,“我”与母亲有几次嬉戏?
第一次,散发出香气对母亲表示依恋;第二次,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第三次,失踪一天后突然再落到地面恢复原形,给母亲一个惊喜。
(2)《金色花》中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总之,是孩子想为妈妈做点事。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美好。
(3)如何理解《荷叶·母亲》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
08
《世说新语》两则
壹
走近作品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 记述魏晋 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 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 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课文所选二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贰
重要词语
《咏雪》
(1)內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以: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8)未若:不如。
(9)因风:乘风。因,趁,乘。
《陈太丘与友期行》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4)乃:才。
(5)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6)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7)引:拉,牵拉。
(8)顾:回头看。
叁
主要内容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咏雪》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5.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肆
考点链接
敬称与谦称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第三单元
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壹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 周树人,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和 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而已集》等。
贰
重点词语
畦
窜
觅
桑椹
油蛉
斑蝥
攒
拗
敛
秕谷
和蔼
宿儒
蝉蜕
云霄
轻捷
质朴
鉴赏
恭敬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叁
主要内容
全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两个不同阶段的片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但作者浓墨书写的却是课间学生溜到后园玩耍,老先生在课堂上读书入神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使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充满了难忘的谐趣与欢乐。在两段生活的对比之下,即可见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也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肆
重点突破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10
再塑生命的人
壹
走近作者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1968), 美国女作家和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贰
重点词语
拼凑
油然而生
感慨
搓捻
悔恨
小心翼翼
奥秘
企盼
绽开
怦怦直跳
截然不同
疲倦不堪
激荡
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惭愧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叁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肆
重点突破
说说你对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的理解。
表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使“我”有了求知的欲望。“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11
《论语》十二章
壹
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 四书”。
贰
主要内容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叁
重点突破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课外古诗词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壹
作品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人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贰
重点突破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什么,本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
“影”指月影。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4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壹
作品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贰
重点突破
(1)“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一语双关,看似是老朋友之间久别重逢,其实蕴含着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沉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壹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贰
重点突破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重阳节;“登高”“送酒”“菊”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壹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贰
重点突破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③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以上,我们从文学常识、重点词语、主要内容、内容突破等角度出发,为大家总结梳理了七上前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回归教材,立足文本,把握教学重点,始终是我们我们需要把握的“终极奥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预祝我们的“小萌新”们期中考试顺利,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升级打怪”,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