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50 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批搞学术研究的专家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他们在自己的文学水平上,对一些历史作品进行解读。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也都有表达的权力。可想法一旦偏离了社会现实太远,就会引发争议,导致整个人陷入舆论的漩涡。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大约五分钟的视频,录制者是因《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全网的北大教授康震。这次解读的作品为《石壕吏》,在网友们看来,康震教授这是曲解作品了本身的含义,北外的教授丁启阵甚至不惜恶语相向,称他的解读不知是在侮辱谁的智商。

对于这些东西的评价,品史君始终认为除了“普世性”的观点之外,有些东西很难做到一致。这和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成长道路上的经历息息相关。可康震教授到底是说了什么?能让丁启阵就教授对他这般指责?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杜甫《石壕吏》

首先我们对整首诗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主要讲述了杜甫在前往华州赴任时,曾夜宿石壕村。就在这天晚上,他看到了石壕吏强行征兵的过程。这家人一共有三个孩子,在之前也早已被强行征走,只有一个还活在人世。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石壕吏也毫无人性要带走了家里唯一一个男丁。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这位老妇连忙让自己的丈夫翻墙逃走,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儿媳妇也无法离开,只能由自己主动申请去部队做饭。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杜甫对民间百姓的深切同情。

此时的杜甫是离开洛阳,赶赴华州上任之际所看到的。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的盛景已经不在,杜甫内心忧国忧民。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又有什么办法?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在大部分人眼里,这应该是揭露现实的一首诗,没想到在康震教授眼里,却被他反面解读。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康震“新解读”

对于诗中出现的“石壕吏”,康震称其为当今的“公务员”,他们之所以这样征兵,目的也只有一个:为了国家;

对于诗中的老妇,他们更是满腔热血的“爱国者”。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惜奉献出自己的儿子和生命;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对于杜甫本人,康震教授认为他是受“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一生看遍大江山河,内心充满伤感。所以说到底,他是一个“记录者”;可杜甫本人的心也是向着大唐,既然石壕吏是为了国家而做出这样的行为,他本人是不是应该支持呢?

综合康震教授的观点:像老妇这些受伤害的人,全部都是心甘情愿为大唐霍乱“买单的人”,对于石壕吏,杜甫更是一种夸赞。什么“残暴不仁”的征兵现场,这些都不重要,我们是为了整个大唐的发展。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丁启阵“痛批”

在座的任何人去看,这恐怕都是一种颠倒历史黑白的行为吧?如此残酷的行为,怎么能被说成“歌功颂德”?互联网引起热议的同时,北外的教授更是上纲上线,对其进行“指责”:“康震之所以错误地解读这首诗,这是‘严重缺乏常识’的表现”。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在丁启阵教授看来,杜甫“仁政”的思想无可厚非,但写这首诗的目的,绝对不是围绕这个主题。战争的灾难波及到了每个人,就连杜甫也是受害者。他在年轻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此宏伟抱负面前,这必然也是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国家有难,作为民族一员挺身而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封建王朝如此残酷的剥削,都可以被说成爱国精神的体现,不知是在侮辱谁的智商?阶级统治面前,穷苦的老百姓绝对不是他们享受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这种解读必然不符合常理。

康震解读《石壕吏》引争议,北外教授痛批:不知在侮辱谁的智商?

品史君说

其实在品史君看来,我认为丁启阵教授的说法似乎更有依据。虽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在对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时,必须保持起码的“尊重”。信口雌黄的胡言乱语,必然也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