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心”“掩鬓”“顶簪”:《金瓶梅》中出现的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43 0

银丝䯼髻追溯起来源于金代的女性头巾,是罩在明代女性发髻上的装饰品,佩戴时,将䯼髻覆于发髻上,䯼髻上有孔,可以插入簪钗、顶簪、掩鬓等使用。但即便不饰簪钗,只戴一顶金银丝制的䯼髻也是极体面的。1969年,因建防空洞,上海陆深家族墓被发现,墓主陆深为“明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著述宏富,书法造诣极高。两座墓分别为陆深夫妇及子陆辑夫妇墓,其中出土一顶10厘米高银丝䯼髻,虽为镂空,但实际上明代的䯼髻里外又可以衬帛、覆纱,一面仍是装饰,一面用来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因陆深望族在上海的居住,使得陆家嘴因此得名。此外,出自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明李湘夫妇墓的银丝䯼髻,上插金钿、挑心,两边掩鬓一对儿,上方一支顶簪,背面一枝满冠,以四季花卉为主题,正是一支完整头面的实例。

“挑心”“掩鬓”“顶簪”:《金瓶梅》中出现的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明妇女发式种类繁多,随之而来的是簪钗在使用上的细分:用于发髻正面的为“挑心”,侧面的为“掩鬓”,顶部的为“顶簪”,发髻后部的称为“分心”。李瓶儿让西门庆毁了金丝䯼髻,除了打一件金九凤钿,剩下的还能再打一件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便是用在发髻后部的簪了。明代命妇里流行插金花钗,使用上也有等级的严格规定,一品二品,金玉珠翠;三品四品,金珠翠;六品以下,金镀银,间永珠。普通人家的妇女基本以银质为主。如洪武三年规定:“士庶妻,首饰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城乡间的首饰作坊比比皆是,“银楼”生意兴旺。

至清代,首饰多走珠玉点翠的路线,金为少,银镀金居多,形式造型上也基本延续前代风格。且由于满汉之分的出现,“扁方”与“扁簪”两种首饰首次出现,以银质居多。满妆中的旗头,在晚清之前称为“两把头”,“扁方”如一大横簪,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梁”的作用。王妃贵妇们戴着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故宫旧藏多以玉制为贵,民间则多见银扁方。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