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72 0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宦海守清名,世事艰难行

在中国近代对外战争的历史上,有唯一的一次胜利,即对法的镇南关大捷,大家都知道这是冯子材领导的,但,这是不完全的,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时任广西巡抚的李秉衡,可以说李秉衡是帅,冯子材是将,至少可如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

李秉衡这个名字即使对资深的历史爱好者都应该很陌生,要知道,他可是如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一般的社稷之栋梁,官至正一品、尚书、总督,任五省钦差大臣,但却缘何不为人所知呢?

原因很简单,他因抗击八国联军兵败殉国,清廷为讨好洋人,李秉衡被“褫职撤恤”,污蔑其为“国之罪人”,“国史不立传”,他的战功亦被迅速抹掉,所以,在镇南关大捷的功臣录上,只有冯子材,而没有了这李秉衡。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按照当时的观点,他是属于盲目排外的死硬顽固派,政治归属致使他在历史上湮没无闻。后世几乎无人提及,至今已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对李秉衡的历史地位,均无客观评价,至今在近现代史学界也少人研究他。

李秉衡,字鉴堂,辽宁庄河人。晚清重臣。是缔造镇南关大捷的关键人物之一。曾参加甲午中日战争,力主抵御外国侵略势力,后因组织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兵溃自杀。

李秉衡并不是科举出身,他是捐资县丞出身,从知县、知州到知府一路走来,每到一地均精心吏治,深入了解下情,百姓“口碑载道”,称为“北直廉吏第一”。

他长期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忠君爱国”、“民为国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头脑里根深蒂固,将包拯、海瑞、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李秉衡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但他头脑中固有的中国传统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他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封建官吏,他时刻奉行勤政、恤民、爱国的原则,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清官的典范。

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李秉衡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自小即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李秉衡十分尊崇儒学在中国的传统地位,极力反兴西学。这种意识成为其盲目排外的思想基础。

为维护清政府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李秉衡十分排斥洋人和西方文化。为驱逐洋人出中国,他十分支持义和团的排外斗争。义和团的勃兴与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之纵容,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结果并不是想象地那么好。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李秉衡的人品是很高洁的,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是他始终如一的人格,他殉国后,家中不说是一贫如洗,却也是无黄白之物,这在当时的高官中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甲午战争爆发时,李秉衡当时是在河北满城隐居,原因是上次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后,朝廷没有乘胜进击,反而和法国签订了合约。因为政见和朝廷不一致,李秉衡忿然辞官。这次他临危受命,出任山东巡抚,全权统领山东陆上防务。但这次他的作法却倍受后世诟病。

按清庭的海防体系,虽然威海卫在山东境内,但是归丁汝昌管辖,山东省的部队才属李秉衡调遣;但李秉衡同李鸿章是政敌,同丁汝昌的配合也不默契,丁汝昌危难,李秉衡不发援军,对丁汝昌的求救信不但置之不理,反而全数退至烟台防守,导致刘公岛失陷,丁汝昌自杀身亡,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恶果。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据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丁汝昌当时想给岛上的水师官兵留一条生路,但下令撤走陆上援军的李秉衡和李鸿章是政敌。海战开始后,和李鸿章合作很好的山东巡抚被调走,李秉衡被光绪和翁同龢调来对付李鸿章,他们认为这场战役刚好可以削弱李鸿章的力量。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土崩瓦解”。

如果按陈会长的说法,那就相当可怕了,不仅如李秉衡一流置民族国家于不顾,以出卖国家利益来实现铲除异己之目的,连那皇帝都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我觉得,这个大概有点言过其实,设想得也太大胆了吧。作为皇帝或者朝庭来说,要想罢谁的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有清一朝就没有出现拥重兵而左朝庭之事,想那多尔衮、年羹尧何等了得,皇帝还不是想杀就杀,能有何后患?那袁世凯不可谓不牛,一句“足疾”让他回家,还不就乖乖回家钓鱼去。所以,皇帝能置国家安危不顾来削弱李鸿章之权势,任北洋水师覆灭之论断,我觉得是万万不能成立的。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我认为,李秉衡所为,其中有政治斗争的原因是可以肯定的,他有后台支持,或者叫朝中有人指使、默许也是可以想见的,不然朝庭战后只对丁汝昌给予惩罚,而对李秉衡却不置一词的问责呢?如果真是这“宁安一己私利、罔顾国家安危”成立的话,就说明这李秉衡虽然人品可嘉,但这官品真是让人置疑了,这是否是他不懂兵略而为呢,我倒是努力这样想象中。

李秉衡的一味排外,使得他在对待侵略事件上的态度与慈禧、李鸿章等人观念相左,曾遭到强烈排挤。1897年,因办理“巨野教案” 持“土地不可自我而失”之态,力主增兵青岛,抗拒德军侵略,引起德国人嫉恨。清政府迫于压力,罢了李秉衡的官,并称永不叙用。两年后光绪皇帝才又重新起用李秉衡,看来这光绪还是很欣赏他的。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已70岁高龄的李秉衡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直隶总督。当时慈禧太后和朝廷重臣纷纷西逃,留下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与联军议和赔款。李秉衡对此极力反对,但他手中已没有了军队,只好集结义民为军。在率军出征前,留下“宁愿为国捐躯,决不怕死后退”的誓言。

由于义军仓促上阵,再加上给养缺乏、武器不足,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李秉衡所带领的部队遭到惨败。1900年8月11日,李秉衡在天津战败,退至北京通县后吞金捐躯,壮烈殉国,谥忠节。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但随后联军因李秉衡支持义和团,极力主战,并在对外关系中一直持强硬之不合作态度,遂将李秉衡列入事变祸首,要求严惩,清政府为和议计,当然是照办不误,而李秉衡已死,治罪一说无从说起,却追夺了他的一切官职,对他的殉国非但无一言之褒,而且还把原有的抚恤也一并撤销了。这点也显示出当时清朝媚外的嘴脸。

在《清史稿》中,同他一个等级之人都有传,唯他什么也木有,只是在聂士成、罗荣光等一大堆人的简介中冒了个泡而已。也很是令人唏嘘不已。

李秉衡:他盲目排外,眼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不发援兵,是何原因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